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运用初探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宫殿建筑用色大胆、强烈,以黄、红色为主调;传统民居建筑用色朴实自然;江南传统民居白墙、黑瓦为主要特点;西南地区传统建筑顺应天成、顺应自然、又具有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建筑用色自然天成;西藏传统建筑以红、黄、白为主要色调。
   关键词:传统建筑色彩天然本色运用
  Abstract: China palace building bold colors, strong, with yellow, red gives priority to tone; Th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coloring guileless nature; Jiangnan traditional houses white walls, HeiWa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Southwest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form to the nature, and nature with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coloring natural tiancheng;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red, yellow, white as the main tonal.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lor using natural qualities
  
  
   中图分类号:J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传统建筑始于距今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建筑史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其延续时代之长,流域之广,成就之辉煌乃世间罕见。
   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建筑在其特殊的环境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色彩。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不但显示出中华民族和传统社会意识的表现力,而且还给其后乃至当今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筑色彩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早期建筑的色彩基本来源于建筑的原始本色,没有多少人为的加工,“茅茨土阶”就属这一类,其主要用红土、与蚌壳灰作涂料,今天农村中的某些房舍,还可以部分反映出这样的情景。随着人们在制陶、冶炼和纺织等社会生产中,认识并使用了若干矿物颜料,如石绿、朱砂、赭石等和一些植物顏料,它们的优点是性能稳定,经久不变。后来人们将其中某些设施与建筑作为装饰和防护涂料,这样就产生了后天的建筑色彩。但建筑色彩的使用和演绎,除上述生产条件外还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就柱子所涂油漆来说,原来是为了保护木材不受潮湿,后来由于添加了各种颜色,就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因素。
   周代规定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周代建筑色彩的运用也注重等级差别,如春秋时期《礼记》中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周天子的宫殿中柱子、墙、台基和某些用具都要涂成红色,而诸侯的宫室则主要用黑色,大夫却只能用青灰色,士只能用黄色。
   汉代除使用上述单色外,还在建筑中用几种色彩相互对比和穿插的形式。前者如“彤轩资柱”、“丹墀缥壁”、“绿柱朱榱”等,后者除使用外并对构成的图案予以明确的定义:“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fǔ),黑与青谓之黻,五彩谓之绣”。汉代宫殿和官署中建筑色彩运用也大体沿用周代的等级制度,虽然后来红色在等级上退居在黄色之后,但仍然是最高贵的色彩之一,历代官垣庙墙刷土朱色和达官权贵使用朱门,都可以说明传统建筑色彩注重等级区分的传统特色。
   北魏时在壁画中使用了“晕”,这是在同一种颜色中用由深到浅(称为退晕)或由浅到深(称为对晕)的手法,使颜色形成更多的变化。宋代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规定晕依深浅划分为三层,到明朝简化为两层。
   清宫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坊交界处画“箍头”。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民族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为主。其次是寓于和谐。因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由上可见,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运用特点,但基本的发展规律是色彩由单色逐步过渡发展到复色、由简单发展到复杂华丽。不同时期建筑色彩的运用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在一个时期一定的地区内,根据社会意识和物质要求,使用一些自然材料或人工材料,设计建造出代表当时形式或风格的建筑物,所用色彩富有时代精神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的。然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异,社会意识变革,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高以及设计手法、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建筑色彩就要发生变化。因此,建筑色彩即蕴涵着传统性,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总在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生活要求。
  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用色,还可以归纳为:宫殿建筑用色大胆、强烈;民居建筑用色朴实自然。
   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德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中国传统建筑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物用什么颜色,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就以北京故宫来说,黄色是主要的代表色,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见右下插图)北京天安门、中南海的红墙给人的感觉十分庄严。宫殿建筑为什么会用大片的黄色屋顶和红色的屋身?《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黄色是无色之一,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所以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红色,联系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以希望和满足,因而使认产生了一种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色也当作是喜庆的颜色;明朝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折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明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由此看来,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把黄色与红色作为宫殿建筑的主要色彩就是必然的了。 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石整体气魄要大,建筑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的组合变化,建筑形象的塑造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色彩学中,对比是指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在绘画中通常把红色和黄色称为暖色调,蓝色和绿色称为冷色调。所谓补色是指凡二种色混合叠成为白光,二种色调和在一起称为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者颜色即称为互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把两种冷暖色或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他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们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和平衡。还有一种调和冷暖色调对比的方法,就是运用黑色和白色。物体对自然光完全吸收成黑色,全反射则为白色,我国古代将黑、白与赤、黄、蓝五色作为最基本的原色,黑色具有收缩性,白色具有放射性,它们可以和任何冷暖色彩放在一起非但不显得唐突而且还可以为其他色彩增辉,所以经常在传统宫殿建筑色彩中被采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注重朴实与自然。江南民居是白墙、黑瓦,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独具江南特色;(见右插图)西南建筑依山建屋、临水筑楼是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在选址修建时所环绕、或丛林深幽、或水草丰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多样,而各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建造自己的家园。民居建筑也因此形成了顺应天成,融合自然、儿又极具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建筑形式的选定或建筑材料的选用都因其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而定,这也决定了建筑色彩的天然特质。例如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村寨,因所在地区具有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干湿季节分明、热带植物生长繁茂等特点,民居均用竹篱或绿色灌木图成院落,住房以竹为原材料修建于院落中央,称为“竹楼”。村寨之中,绿色竹篱掩映着黄褐色的竹楼,四周环绕茂密的丛林,景致格外迷人。又如贵州布依族脚石头山寨,建筑位于云贵高原多山地区,页岩资源丰富,民居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要材质营建当地人称“石头房”的住所。从外表看,屋基、墙面、屋顶都是石头,再以石板铺筑道路,建筑或历经数年已渐渐显出微白的色泽,或仍旧保留青色的原石,整个石头村寨坐落于山岭之间,宛若天成,别具自然之野趣。(见左插图)从色彩协调理论的角度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色彩的这和肝原生状态因其取自天然,与建筑周围的环境色彩更容易取得协调统一致。当建筑色彩的建筑所处的环境色相融合时,在色彩搭配上便取得了均衡、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使建筑仿佛生于斯而长于斯,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充满生命力的美,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要求和企盼,为人们所喜爱;西藏的建筑,色彩对比强烈,红、黄、白是主要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中用色发展为两种不同风格:一种是富丽堂皇、高贵华丽、庄严肃穆、以黄、红色为主色;另一种是朴实自然、清幽典雅、灵活天成、用色基本以黑、白以及天然本色为主。不同的风格反映出阶级社会不同人群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也同时反映出基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建筑色彩需求的差异。正是这种多样化建筑色彩的运用,成就了我国传统建筑的辉煌,铸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使我国传统建筑这朵奇葩在世界建筑史上经久盛开、绚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建筑科学与文化》——建筑文化/金磊.
  [2]《中国文化琼影》/冯凌宇、史卫民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1.
  [3]《雕梁画栋》——古代居住文化/陈平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现代色彩构成》/姜海犁编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6]《西南传统民居色彩文化特征》/舒净,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3.1.
  [7]《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学/楼庆西著,1997.9.
  
  作者简介:凌玉光(1972.1--),男,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原徽州府所在地),汉族,园林专业本科,古建筑园林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园林建筑集团总工办负责人,主要从事古建筑园林设计施工以及文物保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建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天津市泰安道四号院深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设计,并说明如何采用合理的支护型式,克服基坑形状不规整、开挖面积大、深度深,土质条件差,周边环境要求严格等困难。在确保安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与施工方配合、方便主体施工、满足主体结构施工要求。  关键词:深基坑;基坑支护;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环梁支撑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ianjin
名次/成绩/姓名/单位男子100米1/10.31/谢震业/浙江2/10.43/张峰/江苏铁人3/10.47/杨洋/湖北4/10.49/徐诚/四川5/10.52/赵钢/云南6/0.52/马骏/四川7/10.53/刘仁灶/福建8/10.5
本文主要介绍了Navisworks工具,并对Navisworks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利用Navisworks与Revit可以有效地进行方案设计,并通过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等工具发现问题,能
随着现在建筑装修的标准提高,建筑装饰的质量也让人民更加的重视和高档次的追求这都是现在建筑装饰所要面对的,文章主要对建筑装饰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现浇楼板经常出现的裂缝情况颇为敏感,不少住户担心这些裂缝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向有关部门投诉,下面笔者将对楼
取长补短走联合,可以说联合双方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借别人之力推动自己的发展,那么,其结果必须是双方都受益。松下与菲利浦都是世界闻名的电器公司,信誉高,产品质量可靠
本文通过对现状铁路桥梁限制条件分析,结合项目具体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为此类桥梁改造设计提供了参考。
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的故事  贝多芬毕生的作品都贯穿着一个主题:光明与力量。他的9部交响曲、16首弦乐四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都是以昂扬乐观的恢弘气势歌颂生命的高贵和力量。但他的一些短小作品如《土拨鼠》《小步舞曲》《F大调浪漫曲》等,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世上最美好的就是人生,要热爱生活、要热爱生命。在这些作品里,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是具有代表性
摘要:文章论述了基于数码航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流程,通过试验,研究航空数码影像(UCD、UCX、DMC)处理工艺、实施方案及成果精度,总结技术流程;从而形成了较成熟的基于航空数码影像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  关键词:航空数码影像;数字正射影像;空三加密;DOM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gital navigation based o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地址测绘技术方法与测绘手段也在不断地提升,本文就对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地质测绘技术发展情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地质测绘技术,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level rising,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