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了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更深一层的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講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了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更深一层的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講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