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研究”(2014040606010299)
  作者简介:江洪(1968-),女,湖北武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竞争情报与区域发展研究;许露(1992-),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竞争情报与区域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需求与研究的不对称、产学研协同效能不足、政府发挥作用有偏差等现象,对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模式进行优化选择,引导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并从运行机制、合作模式、实践成效这三方面探讨了中科院与湖北省的产学研合作现状。
  关键词:协同创新;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A Research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Patter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
  ——With example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bei Province
  JIANG Hong1,2 XU Lu2,3 Li Wei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Wuhan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Embarked from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into some phenomenon exist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pattern of Chines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such as the asymmetry between needs and research, inadequac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aberration in government regulation.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require optimize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patter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ha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finally,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bei Province in terms of operating mechanism, cooperative mode and practice result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pattern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知识创新体系自身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越来越高,科研机构在处理多学科相互交织、多种知识相互融合的复杂技术问题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科研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是适应技术变化环境、处理复杂技术问题、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加快知识应用与扩散、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策略。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或者中央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各类科研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科学院、科研院所、中央(联邦)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等[ ]。其作为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着国家的利益与意志,并在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目标是带动国家科研系统的发展。基于这一背景,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主体高校以及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协作需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协同创新理论基础
  首先提出“协同”理念的是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伊戈尔·安索夫。他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协同的理念[ ]。书中指出,所谓协同就是指企业通过各业务单元的相互协作,可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加总。20世纪70年代,哈肯把“协同”理念加以明确并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即协同学。1976年他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Gloor)则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   在我国,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主体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综合各方优势,协作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的创新组织模式,其有别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 ]。
  由此,本文对产学研互动协作生态系统进行了构想,即以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用户和情境六大要素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情”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各个主体通过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等合作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产业化等创新活动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转移、人才储备、社会服务等职能(见图1)[ ]。
  图1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该“政产学研用情”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中,六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定位,履行着不同的职能。其中的三大主体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政府;而政府的政策、中介组织、金融资本、基础设施等等则作为社会情境的影响因素。这一协作网络形成了互动、互生的合作共赢机制,是一个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循环系统。对于国立科研机构而言,一方面是协同创新网络的交互作用对其进行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国立科研机构要与其它主体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在协同创新体系内的传递,优化自身产学研合作模式。
  2 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现状
  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是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国立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与企业、高校、政府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国立科研机构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2.1 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总结
  国外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可以依据技术所处的阶段划分为三种。当处在技术发明阶段时,国立科研机构可以采取联合研发模式,与高校、政府、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以实现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当技术处在市场化阶段时国立科研机构可以采取委托开发的模式,将科技成果委托给中介组织进行成果转化,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当技术处在扩散阶段时,国立科研机构则以咨询方式为主,即与代理人、企业等主体进行协作,实现技术成果扩散[ ]。
  国内国立科研机构主要的产学研协同主体是企业与高校,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横向、纵向、混合型三类。首先横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指的是企业由于处在同一生产阶段,选择共同参与研发活动以获取技术支持,这也是一种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企业可以分担风险,保障利益;其次是纵向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即单一线性产业链上不同功能部门之间的合作而构成的协同模式。国立科研机构作为链条中的一节,可以整合自身优势,与其他功能部门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保证产业链上资源的无障碍流通,提高产学研协同效率;最后是混合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体系[ ]。该网络体系不仅包含单一产业链中各个部分相互协作所构成的网络,还包括多个产业链的交叉融合进行的合作,不同领域内的国立科研机构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突破性进展。
  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2.1需求与研究的不对称
  目前,国立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存在着需求和研究脱节的问题,即企业用户需求与国立科研机构研究之间的不对称。首先是企业提出需求时,国立科研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速度还有待提高;其次国立科研机构的成果,需要与产学研的合作主体进行磨合才能转化成市场产品,若合作主体只关注风险利润问题,会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政府制定的政策还无法解决需求和研究的不对称问题,政府的顶层设计缺乏协同和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对于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的无缝链接还需要不断加强完善。
  2.2.2产学研协同效能不足
  在国立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中,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中介组织,这就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和产业的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是一个时间成本较长的活动,若现实操作中的问题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效率,那么两个主体之间的协作匹配度就会逐渐下降。若国立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市场认可机制以及政府政策机制无法协同匹配,就会造成产学研能力和效率的低下。
  2.2.3政府发挥作用有偏差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政府也是核心主体之一,其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倾向于从供给角度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定、举办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科技交流与洽谈活动、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供给,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信息服务等[ ]。政府部门熟悉这些方面的活动,且能保证较高的实施效率,但其边际效益却在不断下降。对于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资金流短缺、技术供给无法匹配市场需求、高素质科技人才不足等方面,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效果则较为欠缺,而这些方面的问题却正是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中亟待解决的议题。
  3 协同创新视角下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选择
  3.1知识创造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该类型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国立科研机构之间以及其与高校之间融合的协同创新。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都是知识的主要创造者,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学科特色上有自身的独有优势,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已有较为成熟的操作标准,但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实现协同创新的优化选择。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优势资源,引导不同机构之间优势资源的互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协同创新活动,可以组建产学研合作机构联盟,实现技术联合攻关;其次要建立优势科研集成平台,将平台中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信息进行共享,构建协同创新共享机制,避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重复浪费[ ];再就是国立科研机构要科学定位,扩大其开放程度,寻求与国内外重点高校进行重大项目合作的机会,而不是仅局限于和地方高校协同合作。   3.2知识共享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知识共享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是国立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的协同创新,也是指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产业集群是基于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即以某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者,与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其他中小企业进行的长期、非合约性协作。这一模式中企业具有独立性同时兼具相互依赖性,可以实现专业分工、优势互补。与产业集群模式相辅相成的是学科集群模式,多样化学科种类的集成可以与多种产业链的需要对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国立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合作的另一方主体,它是学科集群的供给者之一,由此可以理解为,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实际上也是国立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对接,国立科研机构创造的知识成果共享给企业内部,企业的需求与转化效果反馈给机构,即国立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进行的协同创新[ ]。
  3.3知识转移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知识转移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理解为联合型合作转化模式,即国立科研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要素,与高校、企业等主体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相对于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来说,该模式更能体现功能互补,知识共享的优势和特点。目前是高新技术领域内进行创新协作的主要模式之一[ ]。联合型的合作转化模式并不是机构与企业一一对应的关系,更多的是多个国立科研机构与多家企业的协同合作。国立科研机构采取这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该合作模式中主体的知识相互流动和转移,实现学科领域、技术优势的交叉融合。
  4 中科院与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竞争力,支撑国家科学发展的主要国立科研机构之一。在中科院与湖北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湖北中心)。这是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代表,湖北中心旨在形成一个辐射全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建设若干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实现育成产业创新技术,育成可商品化的新产品,育成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队伍的目标。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4.1 运行机制分析
  目前,湖北中心作为省属事业单位,其运行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部由各级财政承担,这虽然体现了各级政府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财政资金只能是引导性资金,完全依赖财政资金的运行机制不能作为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来使用,湖北中心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政府推动”是政府投入启动和引导资金,推动和帮助中科院的研究所进入湖北省,与湖北省企业开展合作;“企业参与”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原始合作中来,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市场化运营”鼓励各专业中心通过公司化运营以及相关业务拓展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地方政府、中科院共同扶持三年,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合作模式探析
  4.2.1院地合作模式
  院地合作是指中国科学院单位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的科技经济合作,通过转让成果、转移技术、联合研发、人才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同时从地方和企业发展中获得优势资源、促进科技发展的双向互动工作。根据中国科学院年报显示,201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3027亿元,利税478亿元(见图2);院属单位技术市场登记合同数2308项,合同金额达38.9亿元。院地合作模式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各省院地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图2 2000—2012年中科院院地合作销售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2007年—2013年年报
  4.2.2孵化器与加速器模式
  湖北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采取了孵化器和加速器的运作模式,企业孵化器是面向中小科技企业,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及物业管理、通讯、网络与商业服务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培训与信息咨询,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政策、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而加速器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促进企业发展的孵化器模式,由私制或政府建设,通过为企业建立合作性的可操作的商业平台,从而协助企业扩大产品与服务的商业化过程。企业加速器是一个为那些有发展潜力和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加速发展的平台,使这些企业迅速度过发展期,进入成熟期。湖北中心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模式使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循环,相辅相成,是一种值得其他国立科研机构借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
  4.3实践成效
  4.3.1促进需求引导的对接服务
  湖北中心致力于将地方企业的科技需求与中科院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对接,其通过企业调研、收集政府科技部门信息等方式,整理出湖北省在光机电、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态环保、绿色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1200余项科技需求。根据企业的科技需求,中心积极联系中科院内60余家相关科研院所、120余位科研专家与地方企业接触,为全省1100余家企业提供了相应的科技成果对接服务,促成院企科技项目合作169项,达成科技合作意向近千项。
  4.3.2推动研发引导的项目支持
  为做好项目支持有关工作,湖北中心针对项目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等环节制定了完整的制度及工作流程,确保支持的项目切实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以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为目的,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注重科技成果不仅要能够在企业“落地”,更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开花”。4年来,中心共计支持院省科技合作项目58个,支持经费愈7000万元,通过项目支持,百余家地方企业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得到攻克、产品得到更新,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湖北省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
  4.3.3支持产业引导的平台建设
  目前湖北中心组织建设了5个具有集群式产出或具有公共技术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作为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载体,来支撑湖北省重点产业发展。五个平台五种模式,均已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五大平台分别为光机电一体化平台、生物技术工程化平台、高技术船舶研制工程平台、中国岩土工程研究平台、中科战略产业技术分析平台。目前这些平台均已初步实现市场化运营,为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政产学研用境”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个要素的优势整合,反之,要推动该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各协同主体之间必须明确自身的作用与定位,建立“愿景协同”机制,才能优化该产学研合作网络[ ]。国立科研机构是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主要技术供给方之一,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作为技术供给方的高校以及技术需求方的企业进行多方合作,优化其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共赢。本文也以中国科学院与湖北省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为例,探讨了国立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实践成果表明,国立科研机构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用户的合作可以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刺激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国立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协同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政策扶持优势,肩负起知识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协同创新的重任。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介绍了广电城域网的概况,网络改造的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纤芯资源消耗大、无冗余设备、广播域偏大等。提出了两种组网方案:经济型的二级环网方案、主流型的双归属方案,介绍了每种组网模式、设备部署方法、优缺点。  关键词:汇聚网 路由器 城域网 环网 双归属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238-02  1 城域网现状  徐州广
期刊
摘 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外羽毛球选手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男女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与国外男女运动员年龄相比均明显偏小;我国男女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与国外男女运动员身高相比均明显偏高;我国男子优秀羽毛球选手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上均与国外优秀羽毛球选手无显著差异,但我国女子选手比国外选手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上偏低,且差异显著,说明我国女子肌肉力量发展较差,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很多城市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型湖泊透明度低,抑制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并严重污染环境。湖泊中的水生植被和陆生植被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保护水生植被成为了湖泊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文章在对莫愁湖水生植物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恢复技术和管理策略建议,为类似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富营养化 城市湖泊 水生植物  
期刊
摘 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知识经济时代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的必然性出发,结合我国部分省份改进、优化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探索,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自然科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对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有效教学理论,运用应用心理学方法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记者作为时代新风中正能量的传播者,应成为新常态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播者,做一名传播正义与正能量的文化践行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个人行为到国家的建设目标等诸多层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以此推动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繁
期刊
摘 要:对于离散、非线性、大时滞等复杂系统BP神经网络具有优越的处理能力。而将遗传算法引入与之结合,能够有效的弥补神经网络的缺陷,从而能显著提高收敛速度并且减小系统误差。本文运用遗传算法来改进BP神经网络,实现改进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收敛性,然后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通过具体实例在Matlab平台下进行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遗传算法能够有效的
期刊
摘 要:杂草影响着林业苗圃苗木的生长,因此对林业苗圃苗床和垄沟上杂草的治理问题不容忽视。林业苗圃除草作用中大多采用的是人工除草,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针对其除草作业要求,本文设计了一款适应林地苗圃环境的除草机器人。其底盘结构采用三角履带式底盘,加强了其除草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通过性。除草执行器安装在机械臂末端,以铲除的方式进行除草作业工作。在实验环境下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简易可行,易于安装,
期刊
摘 要: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难题,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作为稀缺专业更加增加了其开发的难度。为提高校本教材内容开发的实效性,分别从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进而促进专业发展,打造品牌特色。  关键词:高职 油气储运 校本教材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8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期刊
摘 要:该研究基于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观教育的现状,主张采取更有趣、更靈活的教育方式,将民族观教育与人际交往训练结合进行。民族观教育的民族认同和人际交往训练的认知性是两者结合的主要理论依据。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通过设计出实用的活动训练方案,并对训练前和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民族观教育 人际交往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