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成为引领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我校特别注重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先导作用,无论教育、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不断加大教育科研的含量,教育科研的意识不断增强,气氛不断浓厚,队伍不断成熟、壮大,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教学效益口益彰显,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后力,确保了学校多年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学校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我们认真总结,明确提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科研先导,特色兴校,历练成才“。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学校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培训与时俱进,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务实求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既增加硬件设施,又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墙壁文化。整洁、关观、和谐的环境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情操的陶冶起到了有益的作用。让师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欢乐、和谐,默默地塑造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情操。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深入落实责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增强了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要走向现代化
(一)构筑共同愿景。
将学校发展目标变成每个教职工的共同愿望,用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群体成员,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实践,引导教师认识到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休戚相关的,激活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引领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
(二)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制定各种管理制度,通过柔性的管理将刚性的制度落实,增强责任——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培育精神——脚踏实地,乐于奉献;追求效果——关注过程,科学高效。
(三)推行阳光校务。
增加办事透明度,科学民主决策,鼓励教职工出谋划策,遇到评优、职称等难点热点问题尊重多数教职工意愿,将权力的运作置于监督的阳光之下,促进了学校的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关注教工需求,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增强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使每一名教职工成为和谐校园的和谐音符。
(四)提高服务质量。
工作中通过班子成员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辐射力,道德的感召力,威信的穿透力,来引领教师团队的发展。通过谈话,参与教研活动,听课等多种方式,接触了解教师,提供帮助,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三位一体”搞出教研特色
首先,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
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引领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第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教师讲座、教学论坛、评课、专题教研、师徒结对等活动,做好各级教师培养、使用和管理;同时开展的学科技能竞赛如板书、说课、简笔画、朗读、讲题、课件制作、才艺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第三发挥区域合作联盟优势,拓宽教师学习交流途径,为教师专业提升广开门路。第四为确保教师培训、研讨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我校规范并创新各项教学的常规管理,通过完善《教师成长记录簿》、《个人成果子集》,整理汇总《教师教学活动及荣誉一览表》来有效落实教师考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展。
第二,以教研落实课堂教学研究。
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层级递进式研讨,探讨高效课堂策略首先结合区教研及上级部门下校视导契机,抓住专家面授指导的机会,以学科教研形式扩大指导效果;其次学校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转变教学方式,落实高效课堂”校创优课活动,“减负增效”组级同课异构专题研讨活动等……不断探索减负高效的策略。双优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等赛前培训、演练及展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观摩等活动促使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使教师在历练中成长,有30余节课堂教学获国家、市级奖项。
第三,以科研推进高效教学特色研究。
我校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带动”的科研策略,先后整合国家市区级多项课题,从“课堂教学、快乐读书,作业改革,作文评价”等领域,引领教师探索减负高效教学策略。通过实践研究,我校“整体建构主题式单元教学”——“以一带多”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并建立了“以单元为整体”单元教学的策略一知识树同时,学校致力于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开设了《七彩泥塑画》校本课程,出版了《七彩泥塑画》和《经典占诗文诵读200首》校本教材学校成为塘沽首期区本教材试验校,《七彩泥塑画》校本教材在全国教学艺术成果展评中获二等奖。先后完成了1个国家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区级课题,获奖的教学论文、教学成果汇集成册。
第四,我校着眼于“整体建构主题式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充分发挥文化墙的功能将学生特色作业予以展示,并不断积累、整理,编辑了“花样年华,花样作业”系列集锦册60余本。科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凸现了学校教学特色成果,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建设教师队伍图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教师发展”展开,通过营造氛围,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式让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与日俱增。
签订师德承诺,鼓励大家珍惜教师岗位,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规范教师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
为继续探索更为广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途径和方略,谋划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与天津师范大学等理论、科研、业务指导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架起了专家学者、教师和管理者互利合作的桥梁,使教师发展学校成为引领教师进一步成长的摇篮。学校依托“教师发展学校”这一培训载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内涵,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得到了快速提升,真正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 发挥“专业引导”作用。学校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学校还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邀请各学科顶尖教师到校上示范课并说课。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安排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在研讨中提高。
文化建设凸显育人特色
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开展活动,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注重环境熏陶的隐性教育。利用广播、博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辅之以“一层一特色”的文化格局,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承载德育特色活动,凸现育人功能。为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责任意识,结合我校实际,把学生在校常规细分为:礼仪、规范、卫生、艺体活动等内容,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有力地推动了校风、班风的建设。学校编辑了德育校本教材《礼仪篇》,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逐渐养成习惯。《弟子规》、名句赏析,“红领巾书站(角)”的建立,班级图书漂流,学生们在书香中滋养,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积淀,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坚持“每月有‘节’、天天过节”的传统,并不断更新其形式和内容,使庆元旦、二八节、清明节、校园艺术节、教师节、建队纪念日、少代会等主题教育活动、“爱心骤站”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吸引学生。
几年来我们深挖内部教育资源,紧紧抓住美术、音乐、体育专业教师的优势,成立了班级兴趣小组和学校社团,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历练学生成才,也激发了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学校艺术社团多次获奖:小合唱、大合唱,校园集体舞多次代表塘沽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比赛,获市一等奖1次、市级二等奖3次、市级三等奖2次,市级优秀奖1次。街舞、大、小合唱、班级合唱全部获塘沽区一等奖。
体育2+1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在我校得到深入的开展,健美操市级前三名,篮球、排球、乒乓球、击剑、游泳等比赛分获区级二、二名。在2011年区春季运动会上,获得了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创造了小场地,大作为的奇迹,12人以艺体特长身份被初中校提前录取,又一次创造了新港第四小学体育史上的辉煌。
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爱心骤站”在实践中教育自我
我校以“奉献爱心,传递爱心,分享快乐,教育自我”为主题的“爱心骤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负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滨海时报》对我校“爱心骤站”活动进行了报道。
被刺和挑刺:不论小组教研或是学科研究中,不论谁随时都会面临挑刺,有时候甚至是围攻。参与者均能做到无所顾忌,抛出真实想法与见地,对课不对人当然,初来者不太适应,但我们依然坚持,因为正是在这样求真的氛围中,大家才能不断思考、成长,在被刺和挑刺的回合中,学校才得以磨就出一支坦诚且不乏见地的教师群体。
学校探索出“参与式”培训的若干模式:有听的,如员工手册培训、课程标准讲座;有看的,如教学观摩、作业展览;有辩的,如“梅苑沸点”论文答辩会、梅苑名师论坛;有实践体验的,如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上示范课,老教师上优质课,中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新教师上过关课,过关课不合格的还有订正课;有个体参与的,如各种竟赛、演讲;有团队合作的,如梅苑优秀师徒评选、梅苑优秀教研组评比。众多规划性强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校本课程——坚持多姿多彩的生态
不仅仅是数学课堂,目前梅岭所有的课堂都在追求着“高效轻负”的质态。早在1996年,我们提出了《确立大语文教学观,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简称“大语文教育”)课题实验,进行了若干子课题的研究。2007年秋,又在《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阅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之下,梅岭人在语文课堂里做起了“5+3”课程加减法。
算式一:8-3=5
梅岭的实验班级从每周的八节课中拿出三节进行阅读特色课程的教学,仅用剩余的五节课进行常规的教材教学阅读特色课程展开的是“图画书教学”、“读写互功”、“整本书阅读”这三种迥异于常态教材的语文教学。
算式二:8 =5+?
怎么保证五节课的教材教学就能达到上八节课的效果?答案只有一个:高效。为此,实验教师除了潜心研究特色课程的教学外,还认真探讨改革教材教学的模式,挤掉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水分,减少一切无效环节,着力培养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和方法。这样,师生均有备而来,课上直奔教学目标。目前第一课时与第三课时的教学已形成“独具梅味”的常态,童话体、诗歌体、识字体等各种题材的课文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算式三:5+3>8
三年的时间里,数百万字的阅读量,几十本精彩的图画书,几百首诗歌,几十篇稚拙而真实的文章……已悄然积淀在孩子的心中,更重要的是阅读习惯这颗种子也悄悄发芽……
梅岭独特的精神土壤使得一株株个性之树根深枝虬,花繁叶茂。德育课程、阅读时光、趣味数学、快乐英语等。
(三)同伴互助——形成群体的认同与坚守
如今,现代教育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但这种细化并不小是意味着每个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万事大吉了,恰恰相反,合作互助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我们为教师的互助搭建了多种平台,使得这钟互助更有效。
(1)网络教研
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依托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优质师资队伍,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网络教研方圈深入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初具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作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的界限,鼓励教师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现状,以提炼出对自己本学科有用东西,真正做到各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2)青蓝工程
学校重视年轻教师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开展新教师校本培训,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年成型,六年成才,九年成名”的奋斗目标。学校每学年都要为新教师举行隆重的结对仪式,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提高。
(3 )梅岭沙龙
楠苑会议室里,轻松的氛围中,交换着彼此的教学感想;专家讲座,名师指导,各抒己见,探讨着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在用心交流,用心感悟,将学到的东西融入课堂,真正学以致用。
(4)相约星期五
影视沙龙给老师们打开了个新的教育视野,让老师们体验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者的尝试与突破,从而获得了全新的教育定位与自我认定。乐读Club。向全校教师推介好的教育书籍,比如《第56号教室》、《学校在窗外》……学校期待在一部部优秀电影、一本本经典书籍中汲取更多成功教育的因子,从而改变、当前的教育质态与老师们理想中的教育人生,去创造教育的一个个春天。
(四)窗外之声——在大师目光的注视中成长
教师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又快又稳,必须要全方面汲取营养,取他人所长为我所用,学校不仅仅是倡导,而是要为教师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
我校的“常春藤名师专业成长工程”是为进一步打造优质的名师队伍而专设的一项工程。通过这一工程,学校加大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一批潜在的“骨干教师”快速脱颖而出,形成合理的教师成长梯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学校的拔节生长。
“常春藤工程”每学年举行‘’梅岭论坛”一次。活动确定主题为——“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活动以探讨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围绕学校特色解读、特色发展、特色创新三个方向展开,探寻教育的真义目前,常春藤工程实施两年,学校名师比例已经上升50 %。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坚信:有一颗不断前行的心,才能欣赏到无上的景致,才能采集丰硕的果实。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学校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培训与时俱进,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务实求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既增加硬件设施,又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墙壁文化。整洁、关观、和谐的环境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情操的陶冶起到了有益的作用。让师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欢乐、和谐,默默地塑造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情操。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深入落实责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增强了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要走向现代化
(一)构筑共同愿景。
将学校发展目标变成每个教职工的共同愿望,用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群体成员,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实践,引导教师认识到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休戚相关的,激活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引领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
(二)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制定各种管理制度,通过柔性的管理将刚性的制度落实,增强责任——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培育精神——脚踏实地,乐于奉献;追求效果——关注过程,科学高效。
(三)推行阳光校务。
增加办事透明度,科学民主决策,鼓励教职工出谋划策,遇到评优、职称等难点热点问题尊重多数教职工意愿,将权力的运作置于监督的阳光之下,促进了学校的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关注教工需求,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增强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使每一名教职工成为和谐校园的和谐音符。
(四)提高服务质量。
工作中通过班子成员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辐射力,道德的感召力,威信的穿透力,来引领教师团队的发展。通过谈话,参与教研活动,听课等多种方式,接触了解教师,提供帮助,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三位一体”搞出教研特色
首先,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
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引领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第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教师讲座、教学论坛、评课、专题教研、师徒结对等活动,做好各级教师培养、使用和管理;同时开展的学科技能竞赛如板书、说课、简笔画、朗读、讲题、课件制作、才艺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第三发挥区域合作联盟优势,拓宽教师学习交流途径,为教师专业提升广开门路。第四为确保教师培训、研讨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我校规范并创新各项教学的常规管理,通过完善《教师成长记录簿》、《个人成果子集》,整理汇总《教师教学活动及荣誉一览表》来有效落实教师考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展。
第二,以教研落实课堂教学研究。
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层级递进式研讨,探讨高效课堂策略首先结合区教研及上级部门下校视导契机,抓住专家面授指导的机会,以学科教研形式扩大指导效果;其次学校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转变教学方式,落实高效课堂”校创优课活动,“减负增效”组级同课异构专题研讨活动等……不断探索减负高效的策略。双优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等赛前培训、演练及展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观摩等活动促使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使教师在历练中成长,有30余节课堂教学获国家、市级奖项。
第三,以科研推进高效教学特色研究。
我校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带动”的科研策略,先后整合国家市区级多项课题,从“课堂教学、快乐读书,作业改革,作文评价”等领域,引领教师探索减负高效教学策略。通过实践研究,我校“整体建构主题式单元教学”——“以一带多”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并建立了“以单元为整体”单元教学的策略一知识树同时,学校致力于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开设了《七彩泥塑画》校本课程,出版了《七彩泥塑画》和《经典占诗文诵读200首》校本教材学校成为塘沽首期区本教材试验校,《七彩泥塑画》校本教材在全国教学艺术成果展评中获二等奖。先后完成了1个国家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区级课题,获奖的教学论文、教学成果汇集成册。
第四,我校着眼于“整体建构主题式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充分发挥文化墙的功能将学生特色作业予以展示,并不断积累、整理,编辑了“花样年华,花样作业”系列集锦册60余本。科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凸现了学校教学特色成果,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建设教师队伍图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教师发展”展开,通过营造氛围,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式让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与日俱增。
签订师德承诺,鼓励大家珍惜教师岗位,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规范教师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
为继续探索更为广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途径和方略,谋划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与天津师范大学等理论、科研、业务指导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架起了专家学者、教师和管理者互利合作的桥梁,使教师发展学校成为引领教师进一步成长的摇篮。学校依托“教师发展学校”这一培训载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内涵,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得到了快速提升,真正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 发挥“专业引导”作用。学校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学校还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邀请各学科顶尖教师到校上示范课并说课。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安排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在研讨中提高。
文化建设凸显育人特色
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开展活动,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注重环境熏陶的隐性教育。利用广播、博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辅之以“一层一特色”的文化格局,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承载德育特色活动,凸现育人功能。为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责任意识,结合我校实际,把学生在校常规细分为:礼仪、规范、卫生、艺体活动等内容,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有力地推动了校风、班风的建设。学校编辑了德育校本教材《礼仪篇》,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逐渐养成习惯。《弟子规》、名句赏析,“红领巾书站(角)”的建立,班级图书漂流,学生们在书香中滋养,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积淀,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坚持“每月有‘节’、天天过节”的传统,并不断更新其形式和内容,使庆元旦、二八节、清明节、校园艺术节、教师节、建队纪念日、少代会等主题教育活动、“爱心骤站”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吸引学生。
几年来我们深挖内部教育资源,紧紧抓住美术、音乐、体育专业教师的优势,成立了班级兴趣小组和学校社团,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历练学生成才,也激发了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学校艺术社团多次获奖:小合唱、大合唱,校园集体舞多次代表塘沽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比赛,获市一等奖1次、市级二等奖3次、市级三等奖2次,市级优秀奖1次。街舞、大、小合唱、班级合唱全部获塘沽区一等奖。
体育2+1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在我校得到深入的开展,健美操市级前三名,篮球、排球、乒乓球、击剑、游泳等比赛分获区级二、二名。在2011年区春季运动会上,获得了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创造了小场地,大作为的奇迹,12人以艺体特长身份被初中校提前录取,又一次创造了新港第四小学体育史上的辉煌。
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爱心骤站”在实践中教育自我
我校以“奉献爱心,传递爱心,分享快乐,教育自我”为主题的“爱心骤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负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滨海时报》对我校“爱心骤站”活动进行了报道。
被刺和挑刺:不论小组教研或是学科研究中,不论谁随时都会面临挑刺,有时候甚至是围攻。参与者均能做到无所顾忌,抛出真实想法与见地,对课不对人当然,初来者不太适应,但我们依然坚持,因为正是在这样求真的氛围中,大家才能不断思考、成长,在被刺和挑刺的回合中,学校才得以磨就出一支坦诚且不乏见地的教师群体。
学校探索出“参与式”培训的若干模式:有听的,如员工手册培训、课程标准讲座;有看的,如教学观摩、作业展览;有辩的,如“梅苑沸点”论文答辩会、梅苑名师论坛;有实践体验的,如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上示范课,老教师上优质课,中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新教师上过关课,过关课不合格的还有订正课;有个体参与的,如各种竟赛、演讲;有团队合作的,如梅苑优秀师徒评选、梅苑优秀教研组评比。众多规划性强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校本课程——坚持多姿多彩的生态
不仅仅是数学课堂,目前梅岭所有的课堂都在追求着“高效轻负”的质态。早在1996年,我们提出了《确立大语文教学观,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简称“大语文教育”)课题实验,进行了若干子课题的研究。2007年秋,又在《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阅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之下,梅岭人在语文课堂里做起了“5+3”课程加减法。
算式一:8-3=5
梅岭的实验班级从每周的八节课中拿出三节进行阅读特色课程的教学,仅用剩余的五节课进行常规的教材教学阅读特色课程展开的是“图画书教学”、“读写互功”、“整本书阅读”这三种迥异于常态教材的语文教学。
算式二:8 =5+?
怎么保证五节课的教材教学就能达到上八节课的效果?答案只有一个:高效。为此,实验教师除了潜心研究特色课程的教学外,还认真探讨改革教材教学的模式,挤掉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水分,减少一切无效环节,着力培养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和方法。这样,师生均有备而来,课上直奔教学目标。目前第一课时与第三课时的教学已形成“独具梅味”的常态,童话体、诗歌体、识字体等各种题材的课文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算式三:5+3>8
三年的时间里,数百万字的阅读量,几十本精彩的图画书,几百首诗歌,几十篇稚拙而真实的文章……已悄然积淀在孩子的心中,更重要的是阅读习惯这颗种子也悄悄发芽……
梅岭独特的精神土壤使得一株株个性之树根深枝虬,花繁叶茂。德育课程、阅读时光、趣味数学、快乐英语等。
(三)同伴互助——形成群体的认同与坚守
如今,现代教育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但这种细化并不小是意味着每个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万事大吉了,恰恰相反,合作互助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我们为教师的互助搭建了多种平台,使得这钟互助更有效。
(1)网络教研
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依托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优质师资队伍,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网络教研方圈深入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初具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作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的界限,鼓励教师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现状,以提炼出对自己本学科有用东西,真正做到各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2)青蓝工程
学校重视年轻教师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开展新教师校本培训,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年成型,六年成才,九年成名”的奋斗目标。学校每学年都要为新教师举行隆重的结对仪式,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提高。
(3 )梅岭沙龙
楠苑会议室里,轻松的氛围中,交换着彼此的教学感想;专家讲座,名师指导,各抒己见,探讨着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在用心交流,用心感悟,将学到的东西融入课堂,真正学以致用。
(4)相约星期五
影视沙龙给老师们打开了个新的教育视野,让老师们体验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者的尝试与突破,从而获得了全新的教育定位与自我认定。乐读Club。向全校教师推介好的教育书籍,比如《第56号教室》、《学校在窗外》……学校期待在一部部优秀电影、一本本经典书籍中汲取更多成功教育的因子,从而改变、当前的教育质态与老师们理想中的教育人生,去创造教育的一个个春天。
(四)窗外之声——在大师目光的注视中成长
教师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又快又稳,必须要全方面汲取营养,取他人所长为我所用,学校不仅仅是倡导,而是要为教师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
我校的“常春藤名师专业成长工程”是为进一步打造优质的名师队伍而专设的一项工程。通过这一工程,学校加大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一批潜在的“骨干教师”快速脱颖而出,形成合理的教师成长梯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学校的拔节生长。
“常春藤工程”每学年举行‘’梅岭论坛”一次。活动确定主题为——“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活动以探讨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围绕学校特色解读、特色发展、特色创新三个方向展开,探寻教育的真义目前,常春藤工程实施两年,学校名师比例已经上升50 %。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坚信:有一颗不断前行的心,才能欣赏到无上的景致,才能采集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