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s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建立蛋白模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

方法

分别应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个家系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和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用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protein C,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应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预测突变位点的危害程度;用Clustal 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基因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

结果

家系1先证者PC∶A为30%,PC∶Ag为35%,其父亲、母亲及姑姑的PC∶A均略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先证者的PROC第7外显子存在c.565 C>T杂合错义突变(p.Arg147Trp),并在第5外显子存在c.383 G>A杂合错义突变(p.Gly86Asp);其父亲和姑姑均携带c.565 C>T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383 G>A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和儿子的PC∶A分别为50%、64%;测序结果显示两人的PROC第7外显子均存在c.565 C>T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分析显示p.Arg147Trp为良性突变,p.Gly86Asp为有害突变。Clustal X分析显示p.Arg147Trp在同源物种间不保守,而p.Gly86Asp则高度保守。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Arg147Trp突变产生的Trp147芳香环破坏了Arg147和Lys146、Lys151的两个氢键,并与Arg178之间产生分子碰撞。p.Gly86Asp突变后Asp86侧链延长,和Gln90侧链之间产生分子碰撞力。基因突变导致的氢键破坏和碰撞作用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使突变蛋白稳定性下降或分泌障碍。

结论

两个家系先证者均为遗传性PC缺陷症,杂合突变p.Arg147Trp和p.Gly86Asp是导致患者PC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Gly86Asp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冷"休克"同步化羊水细胞传代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实验组将原代培养至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放置于4℃冰箱冷"休克" 15天后,分离其内的M期细胞加入适量新培养基传代培养;对照组直接将原代培养至第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离心,收集其内的M期细胞加入适量新培养基传代培养,不做冷"休克"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活细胞、早期凋亡细胞及晚期凋亡细胞和死细胞的百分比;染色体G显带技术
期刊
目的对一例智力发育落后、临床表型为女性的患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并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分析SRY基因的变异,并用定量PCR对SRY基因进行拷贝数检测。结果核型分析显示患儿为47,XXY。SRY基因及拷贝数变异分析显示SRY基因呈大片段缺失,拷贝数为0。结论患儿的女性表型是由于Y染色体上SRY基因的缺失所致,为国内首例SR
卵子捐赠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反复体外授精失败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亦为染色体异常、卵巢早衰、围绝经期和绝经期的高龄妇女带来了生育的希望,不仅维护了她们的生育权,更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该技术的实施不仅涉及不孕症夫妇本人,还涉及其家庭、社会以及后代等方面的社会伦理及道德问题。本文就赠卵相关的伦理学热点问题如卵子来源、赠卵者补偿、赠受者条件以及后代告知等进行系统回顾和探讨,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不稳定异常血红蛋白Hb Rush及其合并地中海贫血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对3例不明病因的贫血病例进行血液学常规检测和血红蛋白电泳,并检测α和β珠蛋白基因、Gγ启动子区-158 XmnⅠ多态性位点和7个β珠蛋白基因簇中限制性酶切多态位点的单倍型。结果3例病例均具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表型,血红蛋白电泳Hb F区域有定量值显著增高的异常条带(30.5%~59.2%),携带有不稳定血红蛋
目的对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typeⅡ ,MPS Ⅱ )家系的艾杜糖-2-硫酸酯酶( iduronate-2-sulfatase, IDS)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中的先证者及其母亲的IDS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IDS基因c.
目的对两例畸形胎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两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的胎儿的羊水细胞及其双亲的外周血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SNP array
目的对1例不明原因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及其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染色体,再以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微缺失/微重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验证微阵列检测结果。结果患儿与家系内同症患者表型一致,染色体核型结果相同,为46,XN,der(22)t(3;22)(q28;q13)pat;其父亲与5位亲属染色体核型为46,XN,t(3;22)(q28;q13),母亲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