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的“好吃狗”们都知道,在渝北区人和街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力扬水上漂豆花馆”,其豆花细嫩、绵扎,以能漂在水面上著称。
这家豆花馆的老板杨守彬和范廷红夫妇,从当初不名一文到如今顾客口中的“百万夫妻”,生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雪白豆花,经历了风雨的漂泊、岁月的漂洗而愈加鲜美。
“杨白糕”的奥秘
20多年前,杨守彬的绰号还不叫“杨百万”,叫“杨白糕”。
1988年,人和镇双桥村的范廷红和“外来户”杨守彬结婚后,伴随着孩子“呱呱”坠地,增加家庭收入成了燃眉之急。
创业只能从小本生意开始,夫妻俩将目光投在了不需多少本钱的白糕生意上。
杨守彬到一个做白糕的亲戚那里帮工,边做边观察学习。回家后,他和妻子在公路边用彩条布搭了一个棚,用卖一块腊肉的几十元做本钱,带着才两个月的孩子,开始了艰难创业。
一开始,做出来的白糕没“卖相”:味道不好,入口干涩。
仔细地摸索,一遍遍试验,杨守彬终于找到了以后成为“杨白糕”的秘密: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发酵时间和温度。
正因为杨守彬的善于学习和肯动脑,为他今后的经营开辟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自己走一条路出来,今后这条路就是我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道路。”这是今天的杨守彬对创业之初的总结。
豆花从铁锅漂到锑锅
1995年,随着渝北地区的逐渐开发,杨守彬夫妇俩几度辗转,漂到了新牌坊地区。
他们租用了当地农户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破烂房子,摆上四张桌子卖起了豆花。为了在众多的豆花馆中脱颖而出,夫妇俩寻思着把别人早上不做的豆花饭生意也做了起来。
回忆起当时一天的生活,杨守彬感慨不已:“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打豆子、点豆花,一直要忙到上午十一点过才能吃上早饭。”
起早摸黑,资金不足,都没有挫败杨守彬夫妇俩致富的信心,他们想的是,自己本来文化不高,能在就业中耐心守候,坚韧拼搏,慢慢摸索自己的门道,积累起自己的财富,总有一天机会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这一天不久就来临了。
1998年,人和镇迎来了开发热潮,商贾逐渐云集,企业纷至沓来。
这时,由于杨守彬善于琢磨,现点豆花,做出的豆花细嫩、绵扎、口感好,名气越来越响。
来吃的各行各业的食客越来越多,从四张桌子发展到十几张桌子,依然满足不了要求,客人常常要排队等候。此时,夫妇倆又拿到了国家发放的占地安置费,有了这笔钱,两人寻思着扩大经营规模。
他们把豆花馆搬到了人和镇,请了不少“农转非”的“40、50”人员在店里打工,既解决了自己店里的人手问题,又帮政府解了忧,生意也越做越顺。
从做豆花开始,杨守彬夫妇的豆花从铁锅一路“漂”到锑锅,幸福生活也逐渐浮出水面。
“公社伙食团”的魅力
2004年底,人和镇政府为支持他们创业,低价将位于万寿山社区黄金路段一间近400平方米的临街门面租给他们经营。
此时夫妇俩已经探索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由于豆子选料精、点种温度适宜、制作工艺独特,做出来的豆花能漂浮在水面不沉,夫妇俩就势将店命名为“力扬水上漂豆花馆”。
这么大的一间门面,如何定位和经营?
善动脑筋的夫妇俩想到了当年的“公社伙食团”——物美价廉。
走进“力扬水上漂豆花馆”,你看到的是一种半自助式的用餐方式。人们自由在店堂里穿梭,自己找位置,自己取菜,自己打饭。店内的招牌菜豆花,随时有服务员用推车推着在餐桌间来回穿梭,你如喜欢,自己动手取一份就可以立即食用。
如果你是初来乍到,老板会亲自走过来,教你如何解决用筷子夹豆花的问题——因为豆花太嫩。用餐完毕,微笑的老板娘走过来,也不用计算器,数数桌上的餐具,她就知道你该付多少钱了。在豆花馆,菜品的价格从5元到15元,都是重庆人喜欢的家常菜,走的是价廉物美的经营路线。来这里吃饭的客人,都说找到了当年在食堂就餐时那种热闹纯朴的简单快乐。
如今,夫妇俩的日营业收入已达数千元,富起来的他们不仅购买了一套漂亮的花园洋房,还进行着各种投资。
“从公路边的小棚‘漂’到今天亮堂的店堂,我们一家在漂泊和奋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的“杨百万”想对和他一样致力于创业的无数普通人说一句话,“幸福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勤劳加智慧,敢拼加坚韧,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实现就业,抓住属于自己的独特机会,你也能迎来幸福的生活。”
这家豆花馆的老板杨守彬和范廷红夫妇,从当初不名一文到如今顾客口中的“百万夫妻”,生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雪白豆花,经历了风雨的漂泊、岁月的漂洗而愈加鲜美。
“杨白糕”的奥秘
20多年前,杨守彬的绰号还不叫“杨百万”,叫“杨白糕”。
1988年,人和镇双桥村的范廷红和“外来户”杨守彬结婚后,伴随着孩子“呱呱”坠地,增加家庭收入成了燃眉之急。
创业只能从小本生意开始,夫妻俩将目光投在了不需多少本钱的白糕生意上。
杨守彬到一个做白糕的亲戚那里帮工,边做边观察学习。回家后,他和妻子在公路边用彩条布搭了一个棚,用卖一块腊肉的几十元做本钱,带着才两个月的孩子,开始了艰难创业。
一开始,做出来的白糕没“卖相”:味道不好,入口干涩。
仔细地摸索,一遍遍试验,杨守彬终于找到了以后成为“杨白糕”的秘密: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发酵时间和温度。
正因为杨守彬的善于学习和肯动脑,为他今后的经营开辟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自己走一条路出来,今后这条路就是我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道路。”这是今天的杨守彬对创业之初的总结。
豆花从铁锅漂到锑锅
1995年,随着渝北地区的逐渐开发,杨守彬夫妇俩几度辗转,漂到了新牌坊地区。
他们租用了当地农户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破烂房子,摆上四张桌子卖起了豆花。为了在众多的豆花馆中脱颖而出,夫妇俩寻思着把别人早上不做的豆花饭生意也做了起来。
回忆起当时一天的生活,杨守彬感慨不已:“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打豆子、点豆花,一直要忙到上午十一点过才能吃上早饭。”
起早摸黑,资金不足,都没有挫败杨守彬夫妇俩致富的信心,他们想的是,自己本来文化不高,能在就业中耐心守候,坚韧拼搏,慢慢摸索自己的门道,积累起自己的财富,总有一天机会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这一天不久就来临了。
1998年,人和镇迎来了开发热潮,商贾逐渐云集,企业纷至沓来。
这时,由于杨守彬善于琢磨,现点豆花,做出的豆花细嫩、绵扎、口感好,名气越来越响。
来吃的各行各业的食客越来越多,从四张桌子发展到十几张桌子,依然满足不了要求,客人常常要排队等候。此时,夫妇倆又拿到了国家发放的占地安置费,有了这笔钱,两人寻思着扩大经营规模。
他们把豆花馆搬到了人和镇,请了不少“农转非”的“40、50”人员在店里打工,既解决了自己店里的人手问题,又帮政府解了忧,生意也越做越顺。
从做豆花开始,杨守彬夫妇的豆花从铁锅一路“漂”到锑锅,幸福生活也逐渐浮出水面。
“公社伙食团”的魅力
2004年底,人和镇政府为支持他们创业,低价将位于万寿山社区黄金路段一间近400平方米的临街门面租给他们经营。
此时夫妇俩已经探索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由于豆子选料精、点种温度适宜、制作工艺独特,做出来的豆花能漂浮在水面不沉,夫妇俩就势将店命名为“力扬水上漂豆花馆”。
这么大的一间门面,如何定位和经营?
善动脑筋的夫妇俩想到了当年的“公社伙食团”——物美价廉。
走进“力扬水上漂豆花馆”,你看到的是一种半自助式的用餐方式。人们自由在店堂里穿梭,自己找位置,自己取菜,自己打饭。店内的招牌菜豆花,随时有服务员用推车推着在餐桌间来回穿梭,你如喜欢,自己动手取一份就可以立即食用。
如果你是初来乍到,老板会亲自走过来,教你如何解决用筷子夹豆花的问题——因为豆花太嫩。用餐完毕,微笑的老板娘走过来,也不用计算器,数数桌上的餐具,她就知道你该付多少钱了。在豆花馆,菜品的价格从5元到15元,都是重庆人喜欢的家常菜,走的是价廉物美的经营路线。来这里吃饭的客人,都说找到了当年在食堂就餐时那种热闹纯朴的简单快乐。
如今,夫妇俩的日营业收入已达数千元,富起来的他们不仅购买了一套漂亮的花园洋房,还进行着各种投资。
“从公路边的小棚‘漂’到今天亮堂的店堂,我们一家在漂泊和奋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的“杨百万”想对和他一样致力于创业的无数普通人说一句话,“幸福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勤劳加智慧,敢拼加坚韧,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实现就业,抓住属于自己的独特机会,你也能迎来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