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助力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以“藻类植物”一节的教学为例,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应用,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生物核心概念,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移动互联技术 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概念学习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概念形成提供支撑,而且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的概念。”
  我校是普通农村中学,没有数码显微镜用于展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的概念学习造成了不便。下面以“藻类植物”一课为例,尝试借助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動设备与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藻类植物特征”这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建立。
  2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鲁科版《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一章,是帮助学生形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更是帮助学生领悟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的重要部分。
  烟台位于莱州湾畔,南阳河穿城而过,汇集到海洋,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资源丰富。学生对藻类植物有感性认识,但有一些错误的概念,如看到海带是叶状的认为海带有叶片;从电视上看到的巨藻固定在海底,认为藻类有根;有的学生认为许多藻类可供食用只有益处没害处。因此,藻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
  3重要概念及学习目标的确立
  3.1准确把握概念
  《标准》中对于本节的概念内容是这样表述的:“概述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因此,本节概念的内涵包括“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支撑概念理解的一些事实性知识包括:
  (1)没有根、茎、叶分化:
  ①单细胞藻类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
  ②多细胞藻类整个身体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释放氧气、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有益一面。
  ②形成赤潮、水华等有害一面。
  3.2确立学习目标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衣藻、水绵、马尾藻的分组实验,概述藻类的主要特征
  ②课前调查、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兴趣小组制作的微课,概述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设计思路及意图
  4.1借助“互联网 ”整合课前调查资源,导入激趣
  课前学生调查了南阳河藻类,通过手机移动网络将调查拍摄的照片即时上传到QQ群相册。上课时,教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本环节中,教师借助QQ群相册功能,及时查看学生课前调查拍摄的照片,有效监控学生调查完成的情况。
  4.2借助“互联网 ”优化展示交流。助力概念生成
  本次实验,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显微支架,该支架可以将手机与目镜进行组合,各小组可以随时拍摄观察到的物像,并借助手机中的软件——“希沃授课助手”将照片或视频投射到教室前方的交互智能平板显示器上。
  学生分组展示:有的小组展示的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单叶绿体水绵,有的展示显微镜下多叶绿体水绵,有的小组展示的是显微镜下衣藻的运动视频,有的小组借助手机和智能交互平板的放大功能,观察到了只使用显微镜很难观察到的水绵细胞核以及栅藻、新月藻等淡水藻类。“互联网 ”的强大交互投射功能,提高了小组展示的实效,为概念生成提供大量事实性支持材料,从而使学生基于多种淡水藻类的观察,总结归纳出“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主要特征。
  4.3借助“互联网 ”挖掘当地的教学资源,辨析强化概念
  教师组织学生搜集海带、马尾藻、石花菜、石莼等当地海洋藻类,引导学生观察后质疑:海带、马尾藻、石花菜不是绿色,它们有没有叶绿体?海带、马尾藻看起来有根、茎、叶,怎么属于藻类?基于学生的认知,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同步展示实验现象。借助“希沃授课助手”这一“互联网 ”教学软件,通过手机将“清水加热海洋藻类”这一演示实验投射到大屏幕上,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海带、马尾藻、石花菜经过水煮逐渐变绿。学生基于这一事实,得出结论:这些非绿色藻类,通常情况下它们的绿色被其他色素遮挡,虽然不是绿色,但也含有叶绿体。
  活动2:展示显微镜下细胞。教师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马尾藻或海带的根状物、茎状体以及叶状体的切片。展示观察成果时,教师再次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投射到智能平板显示器上,让学生从微观的组织细胞层面,认识到三个部位的组织细胞高度相似,虽然外观上类似根茎叶,实质上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教师借助马尾藻或海带这两例特例,引导学生强化对藻类植物特征的认识。
  4.4借助“互联网 ”助力德育一体化目标的落实
  ①制作微课:兴趣小组搜集网络资源制作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微课,帮助其他同学认识到藻类不仅有食用、药用、作为鱼类饵料、维持碳氧平衡等积极作用,还有过渡繁殖引起赤潮、水华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能辩证认识藻类植物作用。
  ②调查: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南阳河部分河段污染整治工作的照片和政府公文,引导学生建言纳策,各抒己见,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美丽莱州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5教后反思
  5.1思“得”
  (1)充分挖掘莱州当地的藻类资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遵循概念教学规律,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微观显微镜下的藻类,引导学生概括生成藻类植物的核心概念。
  (3)恰当利用互“联网 ”资源,利用“希沃授课助手”软件,极为灵活便利地展示了学生小组内观察到的物像。
  (4)在教学设计上,结合教学目标恰当组织了课前调查、学生实验、微课学习、表格总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进行了一次分组实物观察实验、两次分组显微镜实验,还有一次演示实验。
  (5)创新实验设计,助力学生巩固概念。本节课的实验创新有两点:①本节课的演示实验在加热海带的同时,还加热了马尾藻、石花菜这两种莱州常见的非绿色海洋藻类。与海带相比马尾藻、石花菜较薄,见效快,实验效果更好。②增加使用显微镜观察马尾藻、海带的根状体、叶状体、茎状体三个部位的切片。改进之后,学生可以从微观的细胞组织层面,认识到虽然用肉眼观察到叶状体、根状物、茎状体外形上有一定差别,但在微观细胞组织层面上,三者的组织构成没有差别,因此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一实验的增加,促进学生对藻类植物特征这一核心概念内涵的理解。
  5.2思“失”
  在实验时,教师要掌控好时间,并在必要时进行有效指导,不能流于形式上的巡视。教学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避免浪费时间。
  在学生观察完时,教师要组织进行交流点评。此外,针对学生的展示,教师要进行多种方案的预设,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都要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灵活应对。
其他文献
对DNA复制方式的考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在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此知识点作了适当的延伸,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P82中“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早期推测”内容有机渗透于复习课中,同时辅以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在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在解答2010年北京理综卷第30题时,对题中解题思维和答案产生质疑,因为所给答案没有考虑对DNA分子复制的第三种方式——
应用斐林试剂与碘液时的几点注意问题    1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性糖生成,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试剂分析:底物用淀粉和蔗糖做对照,不但要证明淀粉酶能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对如何确定样方的面积,如何进行随机取样等知识点,因为缺乏实际的认识总会出现一些理解的错误。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际调查,来突破以上难点,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了一节真正走进自然的生物课。  1实验准备  1.1调查场地的选择  笔者所任教学校因为建设体育館划出了一块空地,长满杂草,形状大致如图1所示。  草地1长约150m,宽约
摘要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探究活动为例,分析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成性资源,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探究活动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生成
摘 要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为例,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恰当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麦积山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例,利用多媒体壁挂式实物展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展示学生典型的知识错误。以三个探究性问题为主体,以“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这一生命观念为主线,体现“科学课程性质”的生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  关
摘 要 以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麦克泰和威金斯的著作《重理解的课程设计》为指导,根据他们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课题研究。结合课例,对期望学习结果的目标进行设计的方法与意义进行阐明。  关键词 逆向教学设计 学习结果 理解事项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麦克泰和威金斯在《重理解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教学设计模式——逆向
摘要 以“细胞的分化”一课为例,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具体课堂的素养和目标,选择相应教学情境和策略,设计教学评价,呈现合理的目标性教学设计,建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路径。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概念教学 细胞分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主要通过生物课程学
摘要 在辨认清楚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经典诗句和二维码整合到一起,配上新颖别致的动物、乐器等形状,设计成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树牌,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悬挂,完成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设计树牌 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学校依据城市规划都有了自己的新校园。新校园有新面貌,会栽种很多花草树木,这些花花草草或常见
有些同学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由于对法则、性质运用不够熟练,常出现一些错误,为预防在解题中出现同样的错误,现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八不要”,供同学们在复习时参考.  1. 移项不要忘记变号  例1 解方程2x 3=4x-6.  错解:移项,得2x 4x=-6 3.  合并,得6x=-3.  解之,得x=-.  [分析:]错在移项时没有变号.  正解: 移项,得2x-4x=-6-3.  合并,得-2x
摘要:以“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一章为例,聚焦“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这个次位概念,对教学中如何落实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教学设计,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生命观念,大概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课程基本理念变为“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