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杯里乾坤大,壶中目月长。”这一原是咏酒的妙对,套用在茶上似乎也颇能切中肯綮。一杯茶,本来就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也是一个灵妙的世界,天地、山川、草木、星辰……都浑然地融进每一叶,让饮者在一杯茶色中可以观照自然。一杯茶的光景,一次无羁的心灵旅行;一壶茶的时光,一段悠长的心灵记忆。
寿宁高山乌龙茶大概可以算作半个“北漂客”,虽生长在闽东北的高山,却有着闽南的“血统”。安溪铁观音的制茶工艺从闽南“漂”到闽东北,铁观音所具备的品质“基因”遗传到它身上,并融入了高山峭拔伟岸的气质,诞生了南北“混血”的寿宁高山乌龙茶。
既然脱胎于闽南乌龙茶,其表就不可避免地“泯然众矣”了。一样砂绿油润的色泽,一样的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一样紧结重实的颗粒,与司空见惯的安溪铁观音并无二致。相信,有不少爱茶之人对铁观音的特质早已熟悉到刻骨铭心,只要目睹,至多鼻嗅口尝,几乎都能条件反射般地吐出“铁观音”三字。不过,寿宁高山乌龙茶,确切地说,应该是生态铁观音,并非按部就班地一味模仿安溪铁观音,也非斗巧争新地一味运作“生态”的概念,而是借其工艺来表达和发挥自身的高山之韵。此韵须浅斟细品,方能得其“三昧”。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这样提醒茶人。于是乎,便靡费些银子买来高山矿泉水烹煮,以求“门当户对”。备茶净具,静待水沸。片刻,初闻泉鸣,温壶烫杯,五官六根业已整装待发。茶则量茶,倾茶入壶,颗颗掷地有声,清脆入耳,乐饮之兴又添一分。从天而降的水柱,激荡着茶粒在壶里翻滚,浮沫腾涌。刮沫温杯,此为醒茶。
启盖后,滃然的香气随盖而出,流袭鼻间。这是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香,酷似兰花香,又不尽相同,隐隐约约地含着点山野之气。若以安溪铁观音戛戛独造的“春水秋香”季节品质论之,它的香显得不那么浓郁或“惊艳”,而是脱凡出尘的清冽,清奇的品格宛若不问世事的高士。
金黄带绿的茶从壶嘴汩汩而出,珠玉泻泉,落入白瓷杯中,汇集成一瓯清澈明亮、清芬绝俗的水色。滴沥余留的茶汤,滴滴如雨落静潭,圈圈涟漪荡漾开来。秋日里灿烂而不刺眼的阳光,透过茶汤折射出斑斓变化的光影,影影绰绰,闲澹冲远之感如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在清雅的香氛中,举杯品饮。甫入口中,甘洌醇爽,高山韵弥合着音韵的淡宕清新,由鼻到舌,迅速在嘴里铺展开来,荡涤了整个身心。醉人的香韵触起了游思,心随茶香开始振翅飞翔,幽寂空口的山峦宛在眼前,山风轻轻拂面而过,山下溪流淙淙,水光山色,伴着雾峦,浸淫胸次。残留的半杯茶,浑然不觉地在沉思中微凉,冷香却依旧袭人。
添水冲泡,再饮第二道,清幽温婉的香气,就像一首琴曲的过渡,迂回婉转,蜻蜓点水般地进入下一段,无迹可寻。流转于舌尖的茶汤,清隽透彻,幽兰之香源源不断地在舌上涌起,恣扬地点染勾勒出了雅人深致的念想。细细回味,如饮沆瀣朝露,又如邂逅一位超脱尘寰的隐士,在涧水互答间,共同完成一次玄妙的探索。
茶性的极致开始在第三道出现。静心涵咏,用心咀嚼,它毫无保留地表达出了最丰富最深邃的韵味。细腻入微的香气与滋味,使人几乎不忍卒饮,生怕惊破了那碧沉香泛的茶汤,搅乱了那飘飘荡荡的幽香。轻抿入喉,让每一滴茶都能在舌间慢慢晕开,让绝巘危崖的奇崛充斥心灵,化作丝丝缕缕的情韵,回味无穷。
第四道、第五道,香与味渐退渐淡,渐转清甜的空白,如退去的海浪在沙滩上留下浪痕。淡黄的茶汤,悄无声息地泊在杯里,人的文思也由激越转而平淡。在淡雅清醇的余味中,人心似乎还停留在最初的迷离惝恍中,执杯徘徊。
无须人云亦云地冲泡第六、第七道来印证“七泡有余香”的经验之谈,两片漂浮的叶底早已蕴含了所有的真意。略微缺损的叶缘、柔软如绸的叶面、泾渭分明的叶脉,散淡恬静。也许,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然刚刚呈现的每一道风景却历历在目,崭新的风景还在接连不断地一一浮现,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余韵与遐思。
一阵秋风起,枯蝶飘飞,余香亦随风而飘,忽远又忽近。
寿宁高山乌龙茶大概可以算作半个“北漂客”,虽生长在闽东北的高山,却有着闽南的“血统”。安溪铁观音的制茶工艺从闽南“漂”到闽东北,铁观音所具备的品质“基因”遗传到它身上,并融入了高山峭拔伟岸的气质,诞生了南北“混血”的寿宁高山乌龙茶。
既然脱胎于闽南乌龙茶,其表就不可避免地“泯然众矣”了。一样砂绿油润的色泽,一样的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一样紧结重实的颗粒,与司空见惯的安溪铁观音并无二致。相信,有不少爱茶之人对铁观音的特质早已熟悉到刻骨铭心,只要目睹,至多鼻嗅口尝,几乎都能条件反射般地吐出“铁观音”三字。不过,寿宁高山乌龙茶,确切地说,应该是生态铁观音,并非按部就班地一味模仿安溪铁观音,也非斗巧争新地一味运作“生态”的概念,而是借其工艺来表达和发挥自身的高山之韵。此韵须浅斟细品,方能得其“三昧”。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这样提醒茶人。于是乎,便靡费些银子买来高山矿泉水烹煮,以求“门当户对”。备茶净具,静待水沸。片刻,初闻泉鸣,温壶烫杯,五官六根业已整装待发。茶则量茶,倾茶入壶,颗颗掷地有声,清脆入耳,乐饮之兴又添一分。从天而降的水柱,激荡着茶粒在壶里翻滚,浮沫腾涌。刮沫温杯,此为醒茶。
启盖后,滃然的香气随盖而出,流袭鼻间。这是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香,酷似兰花香,又不尽相同,隐隐约约地含着点山野之气。若以安溪铁观音戛戛独造的“春水秋香”季节品质论之,它的香显得不那么浓郁或“惊艳”,而是脱凡出尘的清冽,清奇的品格宛若不问世事的高士。
金黄带绿的茶从壶嘴汩汩而出,珠玉泻泉,落入白瓷杯中,汇集成一瓯清澈明亮、清芬绝俗的水色。滴沥余留的茶汤,滴滴如雨落静潭,圈圈涟漪荡漾开来。秋日里灿烂而不刺眼的阳光,透过茶汤折射出斑斓变化的光影,影影绰绰,闲澹冲远之感如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在清雅的香氛中,举杯品饮。甫入口中,甘洌醇爽,高山韵弥合着音韵的淡宕清新,由鼻到舌,迅速在嘴里铺展开来,荡涤了整个身心。醉人的香韵触起了游思,心随茶香开始振翅飞翔,幽寂空口的山峦宛在眼前,山风轻轻拂面而过,山下溪流淙淙,水光山色,伴着雾峦,浸淫胸次。残留的半杯茶,浑然不觉地在沉思中微凉,冷香却依旧袭人。
添水冲泡,再饮第二道,清幽温婉的香气,就像一首琴曲的过渡,迂回婉转,蜻蜓点水般地进入下一段,无迹可寻。流转于舌尖的茶汤,清隽透彻,幽兰之香源源不断地在舌上涌起,恣扬地点染勾勒出了雅人深致的念想。细细回味,如饮沆瀣朝露,又如邂逅一位超脱尘寰的隐士,在涧水互答间,共同完成一次玄妙的探索。
茶性的极致开始在第三道出现。静心涵咏,用心咀嚼,它毫无保留地表达出了最丰富最深邃的韵味。细腻入微的香气与滋味,使人几乎不忍卒饮,生怕惊破了那碧沉香泛的茶汤,搅乱了那飘飘荡荡的幽香。轻抿入喉,让每一滴茶都能在舌间慢慢晕开,让绝巘危崖的奇崛充斥心灵,化作丝丝缕缕的情韵,回味无穷。
第四道、第五道,香与味渐退渐淡,渐转清甜的空白,如退去的海浪在沙滩上留下浪痕。淡黄的茶汤,悄无声息地泊在杯里,人的文思也由激越转而平淡。在淡雅清醇的余味中,人心似乎还停留在最初的迷离惝恍中,执杯徘徊。
无须人云亦云地冲泡第六、第七道来印证“七泡有余香”的经验之谈,两片漂浮的叶底早已蕴含了所有的真意。略微缺损的叶缘、柔软如绸的叶面、泾渭分明的叶脉,散淡恬静。也许,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然刚刚呈现的每一道风景却历历在目,崭新的风景还在接连不断地一一浮现,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余韵与遐思。
一阵秋风起,枯蝶飘飞,余香亦随风而飘,忽远又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