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近几年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五年级"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三、联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
要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本学期评优课中,我上的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总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四、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摆弄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练习多样,重视实践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五年级"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三、联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
要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本学期评优课中,我上的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总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四、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摆弄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练习多样,重视实践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