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环境治理;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29 — 04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全球环境治理,也由此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论述,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向度上的内涵,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的时代背景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地影响逐渐加深。现有的全球环境治理,存在赤字严重和公正缺失等诸多缺陷和问题。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一)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在获取能源资源赢得便利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略了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大量易产生氟氯氢的化合物,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破洞,造成某些物种灭绝、粮食危机等问题。人口迅速增加、重工业飞速发展、人们对热带雨林的滥砍乱伐,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引起全球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造成许多临海国家和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威胁。含硫物质的大量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导致多个地区遭受酸雨侵蚀,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重工业工厂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杂物,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对珍稀动物肆意捕杀,对自然资源任意索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一系列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使得全球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二)全球环境治理赤字严重


   “赤字”最初是财政上的概念,指入不敷出,将其用到全球治理上,形象描绘了当前全球问题上升而治理能力下降的欠缺状态。〔1〕随着生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既有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与实践已经无法满足治理的现实需要。全球环境治理赤字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各国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的合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革与创新全球治理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各治理领域的制度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建、创建与重建过程。〔2〕现行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依旧不能有效应对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不同阵营的差异性,导致全球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过于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对主体的约束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在治理主体多元化下,主体利益冲突凸显。新兴国家的崛起,冲击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全球治理实施效率低下。

(三)全球环境治理公正缺失


   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在治理过程中难以享有公正待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各国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发达国家首先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质,过度开采资源能源,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加剧,是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目前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发达国家仍然继续消费大量资源,发达国家占世界24%的人口却消耗了67.5%的世界资源,发展中国家占世界76%的人口仅消耗占世界资源的32.5%;发达国家人均标准能源消耗量高达28吨,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标准能源消耗量只有0.5吨。〔3〕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传统治理格局正在变化,发达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主导地位,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且把污染严重且不可持续的重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新的全球环境治理观,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为治理目标,主张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治理原则,倡导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在治理的目标诉求、基本原则和价值规范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的全球环境治理范式的全面超越。

(一)全球环境治理的目标诉求

其他文献
摘 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就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能把抽象的知识以通俗的描述,深入浅出地用普通话讲出来,用大白话讲出复杂的技术,善用比喻、实例,这或许就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方式。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兴趣 成就感 演示 直观化 具体化    我们教材中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部分,是以对象模型和事件模型为切入点的。由于该段落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充满了抽象的概念与陌生的名词,并夹杂着一些对初学者而言是从未听
[摘要]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集体谈判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西方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劳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①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集体谈判制度将有利于缓和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关键词]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劳资关系;劳资冲突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摘 要:原著?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法,旨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要求老师把教材内容与原著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理论宽度与深度的把握;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教材内容与经典原著相分离,就会缺乏理论的渊源;若理论与现实相脱离,就会失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教学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MiniQuest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并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等方面分析了MiniQuest教学模式中所体现的学习个性化,最后提出了在MiniQuest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学习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以及教师必须提高业务能力并且正确定位。  关键词: MiniQuest 性 学习能力    互连网正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
摘 要: 单向性假说是语法化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语法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演变现象存在的基础。然而,就目前而言,尽管大多数学者都坚持单向性的有效性,但基于认知角度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因此,本文旨在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对语法化单向性的理据展开诠释与分析,从而在本质上对这一语言演变现象进行初探。  关键词:语法化 单向性 认知理据 隐喻 意象图式 框架    1. 引言    语法化(gramma
摘 要:福建是近代外国教会在中国办学主要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教会学校在中国较早进行外语教学的地区。民国前,福建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在不同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展现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率先性、多样性和世俗性,折射了近代福建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近代 福建 教会学校 外语教育    1862年清政府开办京师同文馆之前,英美等国的各教会在中国已办了许多所教会学校,其中较著名的约有14所,
关键词:花呗;大学生消费行为;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80 — 03  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近年来,许多新型消费信贷产品层出不穷,花呗作为其领头产品,在大学生消费市场占有率日渐提升,被大学生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群体,在消费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课程中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STS内容的素材来源广泛,涉及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新科技成果、环境污染及保护、资源能源等。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年近五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探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习题中渗透,现实性教学,及充分
摘要: 从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增加了Excel、几何画板等教学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在教学时,把生活情境问题的创设和Excel功能的讲授充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
摘要: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思维过程,更忽视了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效率很不理想。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笔者创设了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尝试将生生互动引入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课堂中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笑声阵阵,时而讨论热烈。无论是参与课堂的人数,还是上台学生表演的质量,笔者都相当满意。这是一堂学生给予的精彩的活动课,它激励我进一步探索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