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环境治理;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29 — 04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全球环境治理,也由此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论述,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向度上的内涵,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地影响逐渐加深。现有的全球环境治理,存在赤字严重和公正缺失等诸多缺陷和问题。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在获取能源资源赢得便利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略了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大量易产生氟氯氢的化合物,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破洞,造成某些物种灭绝、粮食危机等问题。人口迅速增加、重工业飞速发展、人们对热带雨林的滥砍乱伐,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引起全球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造成许多临海国家和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威胁。含硫物质的大量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导致多个地区遭受酸雨侵蚀,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重工业工厂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杂物,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对珍稀动物肆意捕杀,对自然资源任意索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一系列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使得全球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赤字”最初是财政上的概念,指入不敷出,将其用到全球治理上,形象描绘了当前全球问题上升而治理能力下降的欠缺状态。〔1〕随着生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既有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与实践已经无法满足治理的现实需要。全球环境治理赤字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各国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的合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革与创新全球治理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各治理领域的制度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建、创建与重建过程。〔2〕现行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依旧不能有效应对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不同阵营的差异性,导致全球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过于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对主体的约束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在治理主体多元化下,主体利益冲突凸显。新兴国家的崛起,冲击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全球治理实施效率低下。
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在治理过程中难以享有公正待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各国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发达国家首先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质,过度开采资源能源,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加剧,是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目前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发达国家仍然继续消费大量资源,发达国家占世界24%的人口却消耗了67.5%的世界资源,发展中国家占世界76%的人口仅消耗占世界资源的32.5%;发达国家人均标准能源消耗量高达28吨,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标准能源消耗量只有0.5吨。〔3〕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传统治理格局正在变化,发达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主导地位,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且把污染严重且不可持续的重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新的全球环境治理观,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为治理目标,主张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治理原则,倡导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在治理的目标诉求、基本原则和价值规范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的全球环境治理范式的全面超越。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29 — 04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全球环境治理,也由此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论述,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向度上的内涵,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的时代背景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地影响逐渐加深。现有的全球环境治理,存在赤字严重和公正缺失等诸多缺陷和问题。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一)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在获取能源资源赢得便利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略了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大量易产生氟氯氢的化合物,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破洞,造成某些物种灭绝、粮食危机等问题。人口迅速增加、重工业飞速发展、人们对热带雨林的滥砍乱伐,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引起全球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造成许多临海国家和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威胁。含硫物质的大量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导致多个地区遭受酸雨侵蚀,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重工业工厂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杂物,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对珍稀动物肆意捕杀,对自然资源任意索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一系列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使得全球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二)全球环境治理赤字严重
“赤字”最初是财政上的概念,指入不敷出,将其用到全球治理上,形象描绘了当前全球问题上升而治理能力下降的欠缺状态。〔1〕随着生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既有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与实践已经无法满足治理的现实需要。全球环境治理赤字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各国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的合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革与创新全球治理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各治理领域的制度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建、创建与重建过程。〔2〕现行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依旧不能有效应对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不同阵营的差异性,导致全球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过于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对主体的约束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在治理主体多元化下,主体利益冲突凸显。新兴国家的崛起,冲击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全球治理实施效率低下。
(三)全球环境治理公正缺失
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在治理过程中难以享有公正待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各国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发达国家首先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质,过度开采资源能源,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加剧,是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目前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发达国家仍然继续消费大量资源,发达国家占世界24%的人口却消耗了67.5%的世界资源,发展中国家占世界76%的人口仅消耗占世界资源的32.5%;发达国家人均标准能源消耗量高达28吨,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标准能源消耗量只有0.5吨。〔3〕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传统治理格局正在变化,发达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主导地位,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且把污染严重且不可持续的重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新的全球环境治理观,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为治理目标,主张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治理原则,倡导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在治理的目标诉求、基本原则和价值规范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的全球环境治理范式的全面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