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对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意义。而数学素养作为幼儿科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范畴,如何能够发挥教育的效益来将其提升,游戏化的教育理念带来了一定的灵感。本文结合当下我国学前阶段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充分探讨游戏化的教育理念在对幼儿进行数学品质培养过程中的使用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学前教育;数学品质;问题;策略
一、引言
(一)理论意义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关于数学认知目标2指出:感知及理解数、量以及数量的关系。在另一方面,处在学前阶段的幼儿需要能够借助实际情况和操作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指南》中的以上要求,均明确强调学前阶段幼儿数学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实践意义
本文的开展结合了本人的数学教育经验,并在论文准备阶段阅读了大量的数学教学的经典案例,对当下我国的学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并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策略的跟进。本文的观点根植于学前数学教育方面的实践,同样,也服务于学前数学教育的实践。
二、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很陈旧游戏推进方式十分死板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互动获得了很多的理念上的灵感。但就现实的教育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教师不懂得自我学习,无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即便是在學前教育层面融合了许多课程游戏化的内容,但因为教师思想观念的老套,常出现幼儿玩了一会儿就不想玩了。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幼儿对数学游戏不感兴趣,实则不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陈旧的教育观念所引导的数学游戏推进方式十分死板。正是这种死板,打消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同一化的游戏让幼儿无法建立学习品质
当下一些教师意识到了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品质,但在实际的游戏操作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无法让数学游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教师在游戏的布局层面没有注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化,有的老师甚至让大中小班的幼儿玩同样难度的游戏,这就出现了游戏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窘境。
(三)幼儿数学区域游戏缺乏足够大的参与度
幼儿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的前提是幼儿能够参与到数学游戏之中。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幼儿对游戏没有兴趣。这就造成了幼儿在数学游戏中的参与度不够。
三、游戏中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品质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充足的游戏材料,为游戏中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建基础
教师的教育观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策略跟进的效益。前文已经提及,陈旧的教育观念会对学前数学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来跟进开展数学游戏。本文的观念认为,想让死板的数学游戏现状得以解决,其突破口就是在游戏材料上下功夫。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域投放大量的游戏材料,当数字卡片足够多、数学类的游戏玩具足够多的时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这样幼儿的游戏空间更大,在更加丰富的游戏空间中,幼儿数学品质的培养必将赢得更多的机遇。
(二)提倡差异游戏——依据规律布局游戏,为游戏中幼儿数学品质培养明方向
面对同一化的数学游戏的窘境,《指南》提出的观点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予以尊重,不能以“一把尺子”的心态来衡量所有的幼儿,因此,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游戏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均能够“玩有所获”,让数学游戏真正能够达到“寓教于乐”。例如,小班幼儿已经见了“1”和“许多”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用卡片玩《1和许多》的数学游戏;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比大小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中班幼儿玩《盖印》这一数学游戏。大班幼儿能够初步进行十以内的加法,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玩《和为十找朋友》的数学游戏。
(三)以幼儿为主体——合理引导幼儿游戏,为游戏中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建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来推进数学教育,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秉承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来推进数学游戏。例如在我所组织的一次大班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的过程中,我仅仅是给幼儿投放卡片和告诉幼儿基本的游戏规则,关于游戏的细节幼儿可以自主进行。在这样的活动框架内,幼儿首先用数字卡片玩起了加法的游戏,孩子们自行依据自己的卡片的数字,找能和自己合为十的小朋友,然后孩子们在第二阶段,随便找朋友,每对小朋友的和是数字几,小朋友们就可以一起拍几下手掌。在这样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数学游戏中,幼儿将获得更为充分的游戏空间,其也能够成为游戏的主人,从而获得数学学习品质的积极培养,
四、总结
幼儿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处在学前阶段的幼儿,其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正处在启蒙阶段,而数学启蒙教育往往会影响幼儿今后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游戏思维,从材料入手打破原本死板的游戏窘境;其次,教师也应当注重幼儿彼此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差异化的教育理念来让不同阶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获得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再者,面对幼儿缺乏数学游戏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实现“以学定教”的启蒙教育效果,让幼儿在足够自主的氛围下进行游戏。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学前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5-161.
关键词:新课程;学前教育;数学品质;问题;策略
一、引言
(一)理论意义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关于数学认知目标2指出:感知及理解数、量以及数量的关系。在另一方面,处在学前阶段的幼儿需要能够借助实际情况和操作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指南》中的以上要求,均明确强调学前阶段幼儿数学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实践意义
本文的开展结合了本人的数学教育经验,并在论文准备阶段阅读了大量的数学教学的经典案例,对当下我国的学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并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策略的跟进。本文的观点根植于学前数学教育方面的实践,同样,也服务于学前数学教育的实践。
二、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很陈旧游戏推进方式十分死板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互动获得了很多的理念上的灵感。但就现实的教育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教师不懂得自我学习,无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即便是在學前教育层面融合了许多课程游戏化的内容,但因为教师思想观念的老套,常出现幼儿玩了一会儿就不想玩了。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幼儿对数学游戏不感兴趣,实则不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陈旧的教育观念所引导的数学游戏推进方式十分死板。正是这种死板,打消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同一化的游戏让幼儿无法建立学习品质
当下一些教师意识到了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品质,但在实际的游戏操作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无法让数学游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教师在游戏的布局层面没有注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化,有的老师甚至让大中小班的幼儿玩同样难度的游戏,这就出现了游戏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窘境。
(三)幼儿数学区域游戏缺乏足够大的参与度
幼儿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的前提是幼儿能够参与到数学游戏之中。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幼儿对游戏没有兴趣。这就造成了幼儿在数学游戏中的参与度不够。
三、游戏中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品质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充足的游戏材料,为游戏中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建基础
教师的教育观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策略跟进的效益。前文已经提及,陈旧的教育观念会对学前数学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来跟进开展数学游戏。本文的观念认为,想让死板的数学游戏现状得以解决,其突破口就是在游戏材料上下功夫。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域投放大量的游戏材料,当数字卡片足够多、数学类的游戏玩具足够多的时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这样幼儿的游戏空间更大,在更加丰富的游戏空间中,幼儿数学品质的培养必将赢得更多的机遇。
(二)提倡差异游戏——依据规律布局游戏,为游戏中幼儿数学品质培养明方向
面对同一化的数学游戏的窘境,《指南》提出的观点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予以尊重,不能以“一把尺子”的心态来衡量所有的幼儿,因此,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游戏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均能够“玩有所获”,让数学游戏真正能够达到“寓教于乐”。例如,小班幼儿已经见了“1”和“许多”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用卡片玩《1和许多》的数学游戏;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比大小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中班幼儿玩《盖印》这一数学游戏。大班幼儿能够初步进行十以内的加法,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玩《和为十找朋友》的数学游戏。
(三)以幼儿为主体——合理引导幼儿游戏,为游戏中幼儿数学品质培养建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来推进数学教育,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秉承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来推进数学游戏。例如在我所组织的一次大班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的过程中,我仅仅是给幼儿投放卡片和告诉幼儿基本的游戏规则,关于游戏的细节幼儿可以自主进行。在这样的活动框架内,幼儿首先用数字卡片玩起了加法的游戏,孩子们自行依据自己的卡片的数字,找能和自己合为十的小朋友,然后孩子们在第二阶段,随便找朋友,每对小朋友的和是数字几,小朋友们就可以一起拍几下手掌。在这样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数学游戏中,幼儿将获得更为充分的游戏空间,其也能够成为游戏的主人,从而获得数学学习品质的积极培养,
四、总结
幼儿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处在学前阶段的幼儿,其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正处在启蒙阶段,而数学启蒙教育往往会影响幼儿今后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游戏思维,从材料入手打破原本死板的游戏窘境;其次,教师也应当注重幼儿彼此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差异化的教育理念来让不同阶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获得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再者,面对幼儿缺乏数学游戏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实现“以学定教”的启蒙教育效果,让幼儿在足够自主的氛围下进行游戏。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学前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