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以高血压、冠动状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为代表的心血管病日益增高。本文就关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旨在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300-01
一、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
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取得共识。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80%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有关;90%的心肌梗死发病原因能够被日常生活中可检测、可控制、可改变的传统因素所预测,按照这些危险因素的权重排序如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精神紧张。护理人员可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护理干预方案
(一)饮食干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通过饮食干预,改善饮食结构,降低发病 率。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减少油脂的摄入,限制动物脂肪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脂肪占总热量的25%,适当限制胆固醇,每日不能超过一个蛋黄,使胆固醇<300mg每日;增加蔬菜水果,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适当摄入膳食纤维纤维和矿物质。
(二)运动干预。进行规律有氧运动,能减轻体重预防肥胖,影响糖脂代谢,缓解紧张,能预防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护士在了解患者疾病程度后,合理安排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三)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理论上也是唯一能够控制的致病因素,因此戒烟干预是避免心血管疾病死亡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四)控制体重。控制体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超重使心血管疾病死亡增加1.5倍,肥胖使心血管病死亡增加2—3倍,控制体重是预防心血管疾病重要内容。控制体重的源头是教育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干预。Interheart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可预测28.8%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抑郁、恐惧、睡眠障碍等。护士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六)药物干预。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基础治疗和重要措施,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药物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并且特别强调患者要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三、小结
研究证实,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发生致死致残的风险,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是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调查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致病因素认识不够,未对自己所患疾病产生足够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要想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除使用药物以外,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国内外的诸多实践表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護理干预十分必要。通过护理干预影响患者的知识和态度,来改变患者的行为,调整饮食习惯,促进形成合理的行为态度,从而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4393
[2]耿洪燕.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健康必读杂志,2013,5,14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300-01
一、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
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取得共识。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80%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有关;90%的心肌梗死发病原因能够被日常生活中可检测、可控制、可改变的传统因素所预测,按照这些危险因素的权重排序如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精神紧张。护理人员可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护理干预方案
(一)饮食干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通过饮食干预,改善饮食结构,降低发病 率。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减少油脂的摄入,限制动物脂肪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脂肪占总热量的25%,适当限制胆固醇,每日不能超过一个蛋黄,使胆固醇<300mg每日;增加蔬菜水果,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适当摄入膳食纤维纤维和矿物质。
(二)运动干预。进行规律有氧运动,能减轻体重预防肥胖,影响糖脂代谢,缓解紧张,能预防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护士在了解患者疾病程度后,合理安排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三)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理论上也是唯一能够控制的致病因素,因此戒烟干预是避免心血管疾病死亡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四)控制体重。控制体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超重使心血管疾病死亡增加1.5倍,肥胖使心血管病死亡增加2—3倍,控制体重是预防心血管疾病重要内容。控制体重的源头是教育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干预。Interheart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可预测28.8%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抑郁、恐惧、睡眠障碍等。护士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六)药物干预。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基础治疗和重要措施,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药物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并且特别强调患者要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三、小结
研究证实,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发生致死致残的风险,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是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调查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致病因素认识不够,未对自己所患疾病产生足够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要想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除使用药物以外,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国内外的诸多实践表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護理干预十分必要。通过护理干预影响患者的知识和态度,来改变患者的行为,调整饮食习惯,促进形成合理的行为态度,从而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4393
[2]耿洪燕.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健康必读杂志,20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