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guo3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论述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课程体系建设过程,本文对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及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保证该课程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18-03
  矿山地质专业是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以培养煤矿地质技术人才为主要导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煤炭企业,辐射地质资源勘查及管理等行业部门。为适应我国煤炭生产的高速发展,培养适合煤炭矿山地质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院“矿山地质教改”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对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托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矿井地质一线工作为主要就业岗位,兼顾资源勘查、资源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面向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部(科)、地测科(部)和地质队(组)等的地质员(工)、地质队(组)长、地质技术员、地质技术主管等操作和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相应课程设置必须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紧紧抓住“矿井地质一线”和“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支持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使课程体系有完善的结构和合理的系统,以便培养矿山地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 矿山地质是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等资源勘查的先行者,是资源赋存条件和安全开发的探路者。高职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满足职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业态度等素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应将相应的学科综合化,整个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依据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十二五”末,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10%以上,约1.5万人;现在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748人,差距很大。每座煤矿再引进或培养10名以上大专人员,全省1053座煤矿可增加10,530人。由此可见,煤炭行业急需培养掌握必备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和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及素质的要求,配合煤矿从业专业学历准入和煤矿特有工种专业学历准入工程,达到专业服务产业目标,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因此,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先进性。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对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等资源勘查生产中遇到的矿井物探、矿区勘察、矿井水防治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矿山地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矿山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岗位进行了讨论分析,设置了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个模块。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为满足地勘行业、煤炭企业地质技术工作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从现场工作岗位出发,通过职业调查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我院借鉴加拿大CBE职教教学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开发了矿山地质专业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质技术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见图1)。通过分析确立工作任务20项,在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10项,真实反映了一个高技能人才从学生—学徒—熟手—能手—大师各级别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见表1)。据此对矿山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开发出15门专业基础及技能课程,并根据要求编制了5套相应的教学文件,即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教学大纲、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矿山地质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大纲。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 矿山地质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理念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职业能力。项目组成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对矿山地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所属课程,进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表2)。
  在开展专业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以工作对象特征、工作情境及达到的效果结合进行。例如,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矿井水防治》选择山西省各矿水害防治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害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在教学中相应设置了1个基础模块、4个技能模块、7个应用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相应课程体系的关键。我院矿山地质专业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实习“三轮交替一强化”教学模式,学生全程参与,边学边练,学练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和多媒体演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我们分别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安排了集中实践课程,在第六学期安排了16周的现场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实现“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标准,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我院矿山地质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主要根据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服务效果来衡量。遵循学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原则,矿山地质专业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评价。对学生毕业后至少5年内的发展轨迹持续追踪,分析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等反馈评价,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及课程调整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学院矿山地质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煤炭产业、地勘行业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目前,矿山地质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均具有中、高级职称。但由于该专业新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连贯性、新颖性并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教师教学中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保证我院矿山地质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为此,我们继续实行“引、聘、训、挂”的教师团队培养策略。一方面,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育能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坚持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力争用2~4年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紧贴专业、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培训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我院主要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并归类,整体规划由“普通地质实训室”、“构造及矿井地质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及拟建的“矿井物探实训室”组成矿山地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新建“矿井物探实训室”,配备先进的物探实训仪器设备,创设实验实训条件,将课堂设在实训室,融教、学、做于一体,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并编制项目化实训指导手册,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制定项目化实习实训标准,建立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一方面,把企业有关地质技术的实践项目带入实训室,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
  自主开发专业教材 合理可行的教材是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新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当前没有可供我们直接使用的贴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专业教材,必须自主编写。因此,根据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教师下企业,掌握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我们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矿井地质、矿井水防治技术、构造地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矿井地质制图技术等系列讲义,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教学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对这些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专业教材系统。
  结语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院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细化了的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马树超.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
  [3]林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4]李建刚.高职综采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13-115.
  [5]刘改.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2.
  作者简介:
  郗宝华,硕士,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其他文献
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着四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悠久而影响广被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西欧文化,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以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滨南-利津断裂系统和胜坨-永北断裂系统在坨深1井附近交会,二者间发育由一系列小断层组成的构造转换带.转换带小断层的走向与主断裂系统有一定夹角,受转
摘要:高职教育的教学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需求、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重视不足,这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提高”。通过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析,探求人才培养策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可在确保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打
马文卿和刘文超合著的<中国高考走向>一书业已出版.<中国高考走向>一书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高考改革的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此书试图对中国的高考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