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导的第六感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任社区民警的马教导,为人古道热肠,智慧幽默。我在基层派出所见习时,是他的小跟班。
  派出所人少事多,用马教导的话说,什么张家长、李家短,鸡毛蒜皮儿小事数不完,但是一件件都被他处理得一了百当。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的第六感特灵。
  一次,我便装跟马教导去街上,走着走着,他突然奔向一名高大的男子,将其扑倒制服。原来男子手中攥着刚得手的钱包。还有一天傍晚,我和他一起车巡时,一名衣着时髦的女子,抱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女孩,行色匆匆。车子驶出十余米,他忽然喊停,调转车头追过去,一盘问竟是人贩子。
  过了没几天,我有幸跟马教导到东北出差。晚饭后,回到宾馆,我拿起地方报纸,浏览一会儿就随手放下,没有什么好看的。不一会儿,马教导又拾起报纸阅读,突然他两眼瞪起,嘴里还啧啧有声,向我招手,来来来,看看这篇文章。我快步过去时,见马教导手指点的文章:骨肉分离二十年,母亲如今在哪里?我心里不由嘀咕起来:这有什么好看的,骨肉分离关你甚事。但我还是遵照他的指示,细致地读了一遍。文章说的是一位女儿寻找母亲的事,细细读来倒也挺感人的。我一脸茫然地望着马教导,他用力拍拍我的肩头,神采飞扬地说,收好报纸,回去找狄大娘落实一下。
  我心生疑惑,关狄大娘什么事。她是我们辖区一位普通居民,为人和善,安分守己。千里之外,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出差归来,我按照马教导的安排,走访狄大娘时,她一脸疑惑地问什么事?我刚问了她是否在外地生活过时,狄大娘脸色一沉,生硬地回了一句,没有。
  马教导似乎了解我走访的整个过程,憨憨地笑了笑,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幽默地对我说,明天再去,他的表情让我对他的第六感不太相信了。
  第二天,我换上一身便装,再次前往狄大娘家。快到时,忽听一位老人在和狄大娘打趣,你家老头子大白天地把自己藏在楼上,莫非金屋藏娇?狄大娘回应道,他敢,弄不好我就“削他”!这句东北人常用的方言给我的印象很深。吸取上次走访的教训,我走访了李大爷心直口快的堂姐,才弄清狄大娘的身世。
  狄大娘娘家是本地人,她二十四岁那年远嫁东北牛某家,生下一儿两女。随着生活负担加重,牛某也变得好吃懒做起来,刚满五个月大的小女儿竟被他偷偷卖到百里开外去了。无可奈何的狄大娘只身回到了泗水老家,从此母女分离。在后来的日子里,狄大娘夜夜以泪洗面,对孩子们的思念日益加重。她在挣扎与煎熬中度过漫长的一年,在好心邻居的介绍下,和现在的李大爷组合了新的家庭。
  原来她心里一直藏着这些不着根的浮萍往事啊!
  可僅凭这些,我还是不能断定那则寻亲故事里的母亲就是狄大娘。狄大娘的左眉尖也没有那颗粉色的肉痣啊,这分明与寻亲故事里所描述的相貌不符。
  第三天,马教导就催我,你给那个寻亲故事里的女儿小萱打电话,让她们到泗水来,我要安排她们在“聚友缘”饭店见面。
  马教导,这事是不是有些太……太……唐突?
  马教导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小陈,你打电话就是了,我不会打偏火的。
  我懵懵懂懂地拨响了对方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异乎寻常、激动万分的声音:我可以实现见到妈妈的愿望了吗?妈妈……妈妈……我的妈妈……
  电话那头余音饮泣。
  在“聚友缘”饭店见面的那一刻,已为人妇的小萱,并未像某些电视剧演的那样,母女抱头痛哭。小萱用一双飘忽不定的目光在狄大娘的脸上飘来飘去,狄大娘则渴求甘霖一般一把扳过小萱的左耳根,当她看到那块隐云般的小小胎记时,她浑身颤抖起来。
  小萱一时还有些木讷,马教导幸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他从手上的记录簿夹里,不紧不慢地拿出一张照片来说,小萱,这是狄大妈使用一代身份证时的照片,看与你手上带来的照片对比,除了年龄上的差异,别的还有不同之处没有?
  一看照片,原始照片上狄大娘左眉尖上的那颗粉红痣历历在目。
  小萱一下子扑到母亲的怀里,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滚滚而下,抬起泪眼定定地望着马教导。我知道,她的眼眶里要跌落出来的全都是感激。
  我抽空小声问马教导,你咋知道狄大娘原来眉尖有痣?马教导点了我一下脑门说,你啊,差的就是心细。那天出差回所,我就想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好了,狄大娘很有可能把眉尖的那颗痣去掉了,电脑上一查,果不其然。
  午餐时,马教导沉浸在幸福中,他把自己给喝高了,喝高了的马教导竟然幸福地抽泣起来,狄大娘和小萱争着买单,马教导一挥大手说,今天我也在梦里和妈妈相聚了一回,单由我来买!
  我后脊梁直冒冷气,这才想起,马教导从遥远的家乡来泗水工作已经整整十六个年头了,大家的事都成了他自己的事……
其他文献
叮当、叮当、叮当……我一开门,不二正在和一个乒乓球玩得欢。你看它,呈匍匐姿势,两只前爪缩回,小下巴颏儿附在前爪中间,臀部下垂,尾巴左右摇摆,滴溜溜的眼神随着乒乓球转悠,转悠,宛如乒乓球锦标赛上的选手。它伸出左爪子使劲儿地拍打球身,球一跃而跑,撞在对面的墙上,又弹了回来,此时此刻,它迅速、准确地用右爪子轻轻地把球搂在怀里,娴熟而技巧。随后,又是重复着快乐的运动。小猫越玩越带劲儿,看小猫认真的表情,好
期刊
桑之遐想  小学的后门旁有一棵挺拔的桑树,约莫是当时身高的缘故,记忆中的桑树高大得不可思议。很少有人愿意费力仰起头打量它巨伞般的宽阔树冠,似乎个个都只喜欢阳光穿过它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投下的片片光斑与婆娑的树影。  但在每年春天的时候,桑树都会迎来不同往常的热闹。  不知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科学课,内容涉及蚕的养殖,开学初下发的科学学具袋里居然配有一小袋蚕卵。多少同学对此跃跃欲试,眼巴巴地等着老师赶紧
期刊
嘉峪关,南依祁连雪峰,北凭黑山险阻,处西域前沿,扼丝绸咽喉,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据说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修建关防,建立此城,历时一百六十八年。而他率二十余万将众,凯旋时,等待他的却是贬谪和死亡。  如今的嘉峪关,人头攒动,接踵而至。数百年前,走出嘉峪关便为出关,出关即为出国。浩浩驼队,穿越黄沙,抵达西域,数月、数年归来时,再返回此关,会有一种荣光,归心似箭。手抚着
期刊
吃了元宵节的汤圆,年就远了,孩子们又要去外地读书,一走就是半年,这让我心里有点酸酸的。于是,我想趁孩子们离家前再做些好吃的,也算安慰下自己吧。  做什么美食呢?我心里盘算了一下,炖排骨、椒盐虾、炒肉丸等等,这些菜在假期里轮番做过,实在翻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就去问孩子们。女儿说:“妈,只要是你做的菜,我都爱吃。”说完,抬头给了我一个温暖的笑脸,又把头埋进正在看的《苏东坡传》里了。  “妈妈,那就做一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悲苦的故事。  时光倒流,思绪飘飞,那年,我任教小学四年级,班里有个女孩叫许晴,瘦瘦小小,有些内向自卑,偶尔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有时我让她请家长来校面谈,她总是支支吾吾,说家长没空。  临近期末,已是寒冬,有暖阳,也有寒冷。许晴连续三天不来学校上学,我担心她出了什么事,加上没有她家庭电话,我决定去家访,班里一位男同学认识她家,于是自告奋勇带我去她家。  夕阳已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小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是浩瀚夜空里的一颗星,虽然渺小普通,却一样可以穿透黑暗,俯瞰大地。  ——题记  “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这是张嘉佳说的,是对每一个人说的。  讲故事的人咀嚼著岁月的苦涩,搅拌着流动的时光,典当了记忆的匣子,把最真挚的情感输送给干瘪的文字,于是横平竖直里有了冷暖的人情,一撇一捺间画出了人生的模样。看故事的人,手捧着温婉的月色,调动起所有的情绪,随着故事的起伏,或欢笑或感叹或泪目,
期刊
一  刘学渊博学多才,不但会写文章,并且还是一位专业心理医生。方圆几百里的父老乡亲们,凡遇上了疑难杂事,心里不顺畅的,都纷纷登门求他排忧解惑。  二〇〇九年初夏的一天上午,刘学渊正在家中用电脑忙着修改一篇抒情散文,忽然手机铃声响起,他急忙接起,原来是有朋友推荐,让他抓紧时间到莱州市三元镇王家埠村,户主叫王立秋的人家出诊,他们的儿子因为婚姻不顺,心理上出现了点问题,老两口怕而儿子排斥就医,因此需要心
期刊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课,说到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事迹。他在读书求学期间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之后继续读书,这就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为了省出时间,他睡觉甚至不脱衣服,困了就躺在床上睡一会儿,醒来又接着学习。  此时,有同学问我:“老师,您怎么知道?”我说:“老师也是在书上看到的。”她说:“那您也没有试过。”话音刚落,
期刊
不语,不动,像一块石头,堆在僻静处。  雨来了,雨就是思念的泪。风来了,风就是不变的誓言。而纸钱,烧了一把又一把,那些都是秘密。  逝去的亲人,一定在天空的某个位置,在期待,也在呼唤。运转的星辰为证,那么多的沉吟和诗篇,都是草木的命脉。  被唤醒,被抵达,也被记忆。  梦中的某些地方,开辟了路。天的高度,更高了。海的深度,更深了。  而我孤身一人,站在路旁,等一个回答。  油菜花开  年年开,年年
期刊
习惯于一双眼睛藏进手电筒  聚一束光芒耀眼于千里  習惯于点着只剩半截的香烟  缭绕于脑海任思绪万里  习惯于用右手托着下巴靠着黑暗  僵尸行走于荒野如神魂附体  思想者永远是一个人在思想  囚禁于斗室行空于天下  智慧是思想者的钥匙  真理和谬论是一对孪生兄弟  聋人  用眼睛看窗外  窗外恬美  用耳朵听世界  世界静谧  看得见的还是墙上那幅画  听不见的是上帝赐予你的福  别再揣摩别人嘴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