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相适应的精品曲艺,应该是曲艺界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曲艺人应该积极思考,探究创作打磨精品力作的方式方法,源源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
  一、把准创作方向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体现着相应的“国家精神”。所以把握创作方向、深刻反映主流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关注的首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品位有了更高的期待。但有一部分曲艺作品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创作方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失。一味追求叫好叫座,认为只要把观众逗笑就是成功,至于包袱、笑料持什么立场,传达什么信息,观点是否正确则被降到了次要位置。这种创作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讽刺什么,褒赞什么鞭挞什么,是树立和引导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方法,也是一切文艺作品成功的第一要素。创作的方向决定着创作的态度和方式,创作的态度和方式又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纵观古今中外经典文艺之作,无不融入了对人民生活、社会变迁的深入体察、深邃思考、深刻把握。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是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过程中摹写大众喜怒哀乐,塑造生动人物形象,反映时代宏大背景,抒发人民奋斗情怀,是成就经典作品的必由之路,铸就永恒价值的必然选择。
  二、寻找鲜活素材
  曲艺一直被赞誉为文艺的“轻骑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生活中刚刚发生的新鲜事物融入作品之中,具有“接地气”和“短平快”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举例而言,绍兴莲花落就擅长反映世情和世态,艺人们用经过锤炼的通俗语言来编织农民和市民最熟悉的世俗故事。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娘家节诗》,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充满了绍兴味道。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翠姐姐这位旧时代农村妇女的典型人物。因为她的遭遇在旧时代的农村具有普遍性,所以作品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共鸣。1982年,在紧扣当时绍兴农村环境的前提下,该曲目经王云根、杨乃浚、胡兆海整理改编而成为《回娘家》并由胡兆海演唱。之后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并在全国巡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回娘家》也由此成为绍兴莲花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曲目。
  现代人快节奏、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对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提出了新的适应课题。一些有志于绍兴莲花落创作的文化人与艺人合作,在坚持绍兴莲花落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新短篇文学脚本,如《姑娘上门》《疯姑娘》《晦气鬼告状》《糊涂村长》《新乡长上任》《阿Q与辫子》《傻瓜闪光》《三个巴掌》《卖座》《分爹》《救爹》《让座》《说也说不清》《绝办法》《追新郎》等等,既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群众,又坚持绍兴莲花落反应世态民情、人民群众心声的优良传统,坚持通俗,舍弃粗俗,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绍兴莲花落创作紧跟时代,牢牢把握鲜活的时代主题和现实题材,坚持不断地推出新品力作,成了绍兴莲花落长盛不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所以,好的作品必然是鲜活的作品。所谓鲜活,包括故事的鲜活、思想的鲜活、形象的鲜活和语言的鲜活。故事的鲜活是指生活中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性事件;思想的鲜活是指演绎故事时创作者的立场、观点、理念传达出来的新意;形象的鲜活是指主人公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语言的鲜活是指作品中时尚语言元素的运用。曲艺作品要不失时机地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而鲜活的生活素材只能从生活中来。
  三、把准地方特色
  曲艺节目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和发展的艺术轨迹来看,这个曲种产生发展一百多年来依然为群众所认可,这要归功于一代又一代曲艺人始终把准这一曲种最浓厚、最根本的地方特色。
  首先是唱腔。传统莲花落在唱腔上已经形成了起唱、转板、落调的“起、平、落”结构的基本调。由现代文人参与创作的绍兴莲花落新曲目,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强调塑造人物。为此,艺人们在唱腔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如板式处理,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把原有平鋪直叙的呆板,发展为慢板、中板、快板、走板、散板、垒板,以及叫头和滚板。在保留传统基本调唱法的同时,适当借用其他曲(剧)种的曲调,把单一的路头曲子改变成旋律丰富、节奏明快的曲调。乐器除了四胡、琵琶、鼓板,还配置二胡、扬琴、笛子、大阮、大提琴等,大大加强了莲花落的音乐性。
  其次是表演。前辈艺人的传统表演形式在出角色时,模仿生、旦、净、末、丑的各种动作,有的甚至翻筋斗、竖蜻蜓,动作满台飞,这在一定时期内是观众所罕见乐见的,但近年来,各种文艺样式争艳斗芳,老的表演手段渐渐失去了颜色。为此,莲花落艺人们与时俱进,在人物表演上改“扮”为“装”,演员的角色转换在“跳进跳出,一收一放”中进行。在表现人物时,根据人物的形象、思想情感去设计符合其身份的动作,使莲花落的人物表演在原有基础上更加自然和生动。
  第三是方言。绍兴莲花落用绍兴方言说唱,方言的语言、语法、词汇及谚语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绍兴莲花落艺人表演使用的口语,具有说唱艺术性,有别于人们的日常用语,也不同于文学家们使用的文学语言。艺人们在表演时传递给观众的语言是曲艺艺术特有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语言。这种富有魅力的说唱艺术语言,是对绍兴方言的语音、语义、语调、节奏、韵律等改造加工而成,是一种“艺术口语”,其特点是通俗而不粗俗庸俗,在演唱之间自然产生出乡土语言的美感和情趣,为延续和丰富乡土文化增添更为绚丽的色彩。说唱艺术得以生存的基因条件在于它服务对象的基层性和民众性,活跃在各地的绍兴莲花落艺人的受众多是当地群众,艺人以带有当地口音的口语来说唱,使当地观众倍感亲切,产生一种在乡土情结上生发出的艺术感染力。这不仅使莲花落有了更丰富的地域色彩,而且显示出绍兴莲花落落地生根的生存能力和与时俱进的灵活态度。进入新世纪以来,绍兴莲花落艺人们也在积极探索在跨区域性演唱中对绍兴口语的改进。有艺人使用带有浓重绍兴方言语音的普通话说唱,俗称“绍兴官话”,这种“绍兴官话”有别于绍兴方言和普通话,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使用这种“绍兴官话”,使外地的观众既能大致听懂节目内容,又能感受到绍兴方言口语的情趣和韵味。这种探索对绍兴莲花落生存空间的拓展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把准地方特色,就是要把准曲种最本质的特征和特色,而且这个把准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把准才是曲种传承和发展的正路。
  四、把準艺术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作为曲艺艺术,它的创新必然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是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学习与借鉴前人的艺术成果;而创新包括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创新。绍兴莲花落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绍兴莲花落发展至今,也经历了诸多挑战,绍兴莲花落的社会基础、生存状态和艺术特色在各个时期也各不相同。绍兴莲花落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的结果。
  首先在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上加大创新。在保护传统的特色和特质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引入各种现代音乐元素,根据莲花落的特色,在曲式、曲风、和声、配器上进行积极的创新,进一步丰富音乐色彩,符合时代鉴赏力,强化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绍兴莲花落尝试了莲花落MTV、莲花落小品、莲花落歌曲等,得到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认可。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加大创新。绍兴莲花落围绕新时期观众新的审美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做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曲种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营养,化他为我,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如在表演形式上由起初的单档、双档,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男双档”“女双档”“男女双档”“男女多档”等,表演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体现了时代特征、增加了艺术效果、丰富了艺术表演。同时,追求表演方式、演唱技巧、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系统创新,在表现形式上丰富绍兴莲花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次在节目内容上加大创新。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引导绍兴莲花落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大现实题材的创作,深入挖掘活生生的现实题材,瞄准人民群众关注的生产生活热点,在内容题材上要改变单一的传统曲目、改变原有乏味的宣传作品这样一种状况,真实反映群众的时代生活和鲜活的时代人物,在节目内容上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当然,曲艺艺术不管如何创新,一定要坚守自己曲种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守住了这一点就守住了自己的魂,留住了自己的根。创演者一定要下功夫为人民群众打造出最具特色、最纯粹的精品艺术,努力把自己的“绝活”做到极致,做成经典。只有这样,创演的节目才能不同凡响,才能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才能以自己的独特个性自立于艺术之林。这就应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五、把准实践打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创作离不开人民的生产生活。
  首先,创作者要扎根基层。创作者只有自觉扎根生活沃土,走进生活课堂,真心实意以人民为师,心甘情愿做群众的小学生,满怀对人民群众深沉、真挚、热烈的爱,在同人民心与心的交流中感悟生活真谛,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拼搏创造,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走势,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斑斓生活中汲取宝贵营养,积累丰富资源,创作灵感才能不断涌现,创作源泉才会用之不竭,才能创作出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使创作的文艺作品拥有直达心灵、拨动心弦、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深入生活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本色和传统,大部分好的剧本就是“脚本”,是踏着深入生活的脚印写出来的。
  其次,要树立精品理念。当前曲艺创作中,无论是主观或客观上,都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曲艺创作走进了作品不少、精品不多的创作窘境。对于创作者,要以“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的高度去树立创作的精品意识。创作者要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养、涵养和修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思想功力和艺术功底,创作者的创作思想、题材、内容、手段、语言、风格等都必须体现出精品理念来,切实在创作理念、创作能力和创作技巧上具备精品支撑,才有可能打磨出真正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再次,要注重二度创作。一个优秀的现实题材的曲艺作品,一定是在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形成较完整的有结构、有层次,有一定艺术品位和思想性的文艺作品的基础上,经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才能逐步完美体现。所以,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要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要明白作品需要打磨,打磨需要实践,打磨需要技巧,打磨需要热情,打磨需要合作,二度创作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精雕细琢,反复打磨,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六、把准团队培育
  当今曲艺工作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创作已不能靠曲艺家单打独斗来完成。曲艺创作也越来越需要集体和团队的力量,越来越强调团队的作战能力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团队效应在曲艺的创演工作中已经日益显现,绍兴莲花落之所以在全国曲艺界能够声名鹊起,打造成为地方文化金名片,被曲艺界赞誉为地方曲艺发展的“绍兴样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造了一支绍兴莲花落的创演团队。那种一杯清茶、一张白纸、一支水笔、三尺书台,闭起门来就可以造就一番曲艺事业的局面已经难以维系,这种传统做法,很难敌得过要素齐全、保障综合、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团队作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定要有意识、有组织的打造自己的曲艺团队,要打破体制的框框,充分调动和整合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才资源,要打破地域的局限,充分调动和利用地域内和地域外的人才优势,借智借力,培育自身的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创演团队,以团队为支撑,打磨出一个又一个有影响力的曲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登渤:《曲艺形成出精品出人才生动局面的对策建议》,《2015年第四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专辑》。
  [2]朱凤翔:《创作优秀曲艺作品的价值标准》,《2015年第四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专辑》。
  [3]杨建新:《绍兴莲花落》,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
其他文献
评书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它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明快的语言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中国在昆曲、古琴等申报成功后,尚有多项口头文化遗产有待挖掘、整理和申报,而源于古都北京的评书艺术首先引起笔者的关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结晶,评书艺术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①。  一、单田芳简介  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是中国当代极具
期刊
朱光潜曾以哲学理性为对照,阐释了文艺的“象教”本质,他说“在哲学科学中,理是从水中提炼的盐,可以独立;而在文艺中,理是盐所溶解的水,即水即盐,不能分开。”他认为“象先于理,象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最普遍的感官机能,它的力量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所以在文艺中,要人明‘理’首先要让他识‘象’”[1]。以“象”示“理”,或借“象”藏“理”是文艺创作的普遍法则,类似常说的“寓教于乐”。不过“寓教于乐”
期刊
一  艰苦卓绝,玉汝于成。以此来描述唐力行团队新近出版的《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以下简称“集成”)这部“鉴往昭来,经世致用”的史学著作,在笔者看来,可是着着实实再也恰切不过了。  陈琪玮,这位年轻的历史学硕士生,投身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唐力行教授门下。作为“唐门”的一个后起学子,陈琪玮已经知道,藏寓在“唐门”史学成就的灿烂背后有着多少坚守不移的真情。陈琪玮通过自己践行
期刊
打造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来自人民,是人民的艺术,是愉悦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提高人民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如何使这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力作乃是關键所在。  创作艺术感染力和时代凝聚力兼备的曲艺作品,关键在于充分领会中华文化精神,把握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传统与创新的动态
期刊
相声艺术是要使人发笑的,使人发笑的独特手段是组织、制造“包袱儿”,而组织、制造“包袱儿”必须认真遵循、熟练驾驭一条规律,这就是在《相声大词典》(薛宝琨主编)中作为“艺谚艺诀”专门做了阐述、释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词典对这一条目的注释包含了两个义项:一“指有故事情节的相声段子,其故事发展应遵循的准则”;二“指包袱的制造”。本文只针对其第二义项,与第一义项无关。对于这一点,相声界的权威人士——
期刊
刚刚参加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期全国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收获多多,回来后为与我合作多年的李国文同志赶录电视快板书,在送他返回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深深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李国文这些年来为创作和表演曲艺新作品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李国文,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朝阳市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曲艺作家,快板艺术家。他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  2005年,我在辽宁电
期刊
邢晏春、邢晏芝是享誉评弹界的兄妹档,他们的代表作有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及“密室相会”“杜十娘”“林黛玉”等唱段开篇,经金庸先生首肯改编并录播的苏州弹词《雪山飞狐》。主要著作成果有:整理出版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邢晏春、邢晏芝演出本)、《三笑·徐云志演出本》及《邢晏芝唱腔集》、《邢晏春苏州话语言词典》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传承更有一番趣事:一般艺人说唱的作品,或家学渊源,
期刊
亚峰小先生:  你好。叫你一声小先生,绝无嘲讽、挖苦的意思,乃是我这个年逾六十三岁之人的毕恭毕敬;先生之前的“小”,也和你的年龄无甚关系,只是觉得相较于我,你在诸多方面具备做先生的能力,但“我”,毕竟是一个很小的个体,将你定格在“小”先生,含有我的期待,期待着你能在曲艺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以自己更加美好的德行、智慧、作为、作品等,早日获取更多“学生”的青睐、追随。我还喜欢你的名字,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相声的捧哏艺术是“玉”,那么戏剧的编剧理论和表演理论就是“他山之石”。捧哏演员在当代相声表演中,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具有外在支点和内在支点双重功效的“舞臺支点”,同时他要站在自我角度、角色角度和观众角度上对逗哏演员叙事提出质疑并制造“戏剧冲突”。此外,捧哏演员要辅助逗哏演员完成叙事的补充,进而在演出时快速构建起相声作品中的“世界观”。  一、捧哏演员作用的流变  1.从“坐着
期刊
《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共九条72字,分别从曲艺与祖国和人民、曲艺与时代和生活、曲艺的道德和底线、曲艺的使命和追求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为曲艺界加强行业自律提供了新时期的准则。  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很大篇幅阐述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和肩负的使命,其核心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长期从事曲艺事业的传播者,我谈谈学习和践行《守则》的几点体会。  一、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