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文化之光 传媒融通两岸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允中博士:交流、互融、创新
  人物简介:
  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现任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成员、法律改革谘询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澳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
  
  两岸新闻交流从1987年算起,已经走过23个年头。20多年来,两岸新闻交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双向的过程。正如两岸关系,尽管经历曲折,但从总体来看还是不断发展的。
  一、“昨天”——从个案的突破到双向交流的开启。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冲破当局的禁令,绕道日本到大陆采访,成为首批台湾到大陆采访的记者;1992年,应台湾海基会的邀请,18名大陆记者受此组团赴台采访,打开了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的大门。
  二、今天之一——虽然有曲折,但发展从未停止。随着两岸关系的暖和、两岸人员的增加以及两岸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入,两岸新闻交流加速发展,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20多年来,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做了诸多贡献,主要表现在:1、通过不断完善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办法和规定,多次简化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的审批手续;2、为台湾记者采访创造条件;3、开放台湾传媒在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广州、昆明等地驻点采访;4、加强两岸新闻界人士的交流合作。
  三、今天之二——存在的问题应当正视。1、两岸新闻交流不平衡、不对称的状态;2、相关政策不能适应当前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需要,导致水平和层次难以提高;3、由于两岸媒介生态存在差异,媒体报道对对岸形象的塑造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明天——进一步深化两岸新闻交流的建议。1、两岸新闻主管部门应加强沟通合作进一步放宽新闻交流的政策;2、两岸四地携手,启动建立两岸四地资讯共同市场,争取华人话语权的研究;3、丰富两岸新闻交流形式,建立交流联系机制;两岸携手调查研究新闻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为政策调整和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提供依据。
  
  张铭清:两岸新闻交流的昨天、
  今天与明天
  人物简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主任助理。
  
  澳门文化传媒联合会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澳门文化传媒建设,团结并整合澳门的文化传媒资源,致力于两岸四地文化传媒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促进区域传媒机构的互融交流,推动大中华地区和谐、繁荣、进步。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定的达成,两岸关系进入更好的发展时期,筹办两岸四地文化传媒论坛可谓恰逢其时,选择澳门作为论坛会址又具有特别的意义,希望通过论坛交流探讨,以澳门为平台推动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互融、创新以及媒体互补合作,进一步探索大中华地区文化传媒共融发展。
  是次活动得到两岸四地各界机构和人士的积极响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台务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驻澳门特别行政区办事处及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文化局均给予支持和关注,澳门基金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亦给予了极大支持。作为澳门文化传媒联合会的牵头单位,《澳门商报》一直致力于提升澳门文化传媒的响应力并推动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澳门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也是文化资源富集的多重交流平台。全面整合澳门文化传媒潜质并扩大两岸四地间的多元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澳门特区的地位和形象,有助于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对推动两岸四地间的全面交流合作意义重大。
  因此,希望藉此次活动的开展,能推动、团结更多的媒体机构和文化专业界人士加入其中,共同为两岸四地和平发展大业尽一份绵力。
  
  陈锡添:代言报、服务报、桥梁报
  的探索与实践
  人物简介:
  《香港商报》总编辑、全球商报联盟理事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香港商报》的发展已有58年的历史,是一家老牌的港报。为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的转型,以及两岸四地新经济格局的形成,《香港商报》积极应对,主动适应,调整定位,在开拓生存空间,更深入扎根香港社会,扩大辐射影响力,树立报纸品牌,推动大中华经济合作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香港商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生存土壤在于广大读者,更没忘记自己的服务主要对象是香港商界。为此,立足报纸定位,围绕读者的需求,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吸引读者始终是报社采编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如何提升《香港商报》对两岸四地的服务功能,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香港商报》立足现实,利用该报可以在两岸四地发行的优势,从采编方面着手,不断进行推动两岸四地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的大策划工作,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课题。
  为加强沟通香港与内地、台湾、澳门等地民众之间往来,让更多的华人了解香港,了解珠三角地区,《香港商报》在报纸上还特别开辟了“珠三角百达通”、“香港百达通”,专门介绍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富有特点和特色的旅游胜地、历史古迹、文化设施、商业旺地、工业重镇、知名品牌、先进企业等,为两岸四地华人及商家提供了众多的商业、旅游、文化和发展资讯。
  
  王美玉:文化传媒交流与合作对推动
  两岸和平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
  人物简介:
  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曾任中国时报记者、市政新闻组副主任、政治组主任。
  
  台湾《中国时报》是一份创办于1950年的报纸,2010年10月才刚刚度过60岁生日。在60周年的社论选辑上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份走过60年的报纸,留下来的不只是一页一页的时代记录,而是一段一段不同时代生命史的记忆,这中间有荣耀、有屈辱、有欢欣、有悲恸、当然更有一份知识分子对理念的坚持。”
  为加强两岸交流增进互信基础,从1992年开始,《中国时报》开始对大陆各省及直辖市展开全面性的报导。因此针对愈来愈密集的文化交流,两岸应该建立文创,目前两岸艺文活动交流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资讯不对等,讯息不畅通,使得官方与民间无论要举办艺术节、艺术展交流活动,或是商业演出,在邀请团队、演出活动进行、演出品质以及各项演出事务的接待上都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
  所以当前最亟需的是两岸建置一个共同的艺文资讯平台,一个由两岸官方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机构合作建立的平台,作为有效的视窗,加强彼此联系、促进合作,同时,代表解决两岸文化合作的纠纷、合作单位诚信等项目,服务两岸的艺文团队、艺术家、观众以及来自政府及民间的单位、公司和机构。很务实的来看,两岸媒体、文化交流、无疑能起到互补的作用。
  
  郭伟峰:两岸四地网络传播应合作
  共构中华民族新传媒时代
  人物简介:
  两岸共同媒体——中国社论创始人、中国社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评论新闻网总裁、中国社论月刊社长、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董事长。
  
  两岸四地的网络媒体受众人数已经成为新闻信息受众的多数。也就是说,网络受众与平面媒体受众、电子媒体受众的人数旗鼓相当,甚至网络媒体受众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纵观两岸四地的媒体,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网络媒体无所不包,网络通讯社、网络报纸、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图书,凡是其它媒体所有的,网络媒体都有,甚至其它媒体没有的,网络媒体也都有。
  在两岸新闻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两岸四地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态应该可以逐步走向“新三通”:
  一、资金通:两岸四地新闻媒体的资金可能达到互为流动、相互投资、相互融合的新阶段。尤其在未来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更趋迅猛,从技术、设备等角度来看,都必然会促进资金的共同流通。
  二、人员通:两岸四地新闻从业人员共同合作,共同服务于同一个媒体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是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三、信息通:两岸四地的新闻资讯流通越来越顺利,政策障碍会越来越少,两岸新闻的共同价值日益增加。
  这样的“新三通”,其实意味着两岸四地新闻媒体已经逐步进入共构期。在这一充满着可能的新时期,两岸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编 辑:胡 焕)
其他文献
他是印刷业的弄潮儿,  顺应时势,以不变应万变;  他是运筹帷幄的“领头羊”,  见招拆招,化干戈为玉帛;  他有副热心肠,奉献社会  他有个好心态,共建和谐,  这位性情中人,  不为别的,只因热爱,  他就是张达华    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得以推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印刷成为商界不可或缺的行业,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现代文明日益
期刊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作为一名建筑结构工程师,  他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建筑精品,  用毕生精力用心设计、演绎,  呈现出最精彩、最美丽的人生历程。  他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专家、社会活动家,  香港的琼楼玉宇,  蕴含着他付出的身影;  他面向未来,关注教育,  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功勋卓著;  他爱国爱家,情系故里,  彰显一位海外游子的博大情怀;  他心怀感恩,服务社会,  在付出与奉献中享受着快乐
期刊
从一个律师楼的律师,  到热诚服务社区居民的义工,  他辛苦,他奉献,但无悔;  他肩担着社会的责任,  致力于服务住区的居民,  使居民安居乐业。  他是富荣之友,  亦是油尖旺区议会增选委员,  他的心中,有一座天平,  横在事业和服务之间,  因而他情牵油尖旺,  于事业和服务之间并行不悖。    社区服务,用热心谱写创举  在事业和服务之间,萧汉平先生为后者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富
期刊
且观金融精英,知识改变命运,  风华正茂,回馈社会,行仁风,推善行;  扬狮子精神,济众为怀,  心底无私,志在驱黑暗、送光明;  因为年轻,不遗余力,  因为奉献,呼唤希望的声音;  他是奋发有为青年,他是热心公益人士,  他就是白晓青先生。    白晓青先生西装革履,说话井井有条,给人的感觉清爽稳重。“好雨知时节”,无论是读书时光,还是步入社会,他都没有虚度,尽力常思考,常执行,常进步。目前,
期刊
爱心,在传递中彰显温暖,  慈爱,在传递中不断升华。  慈善是爱心的凝聚,  爱心是慈善的渊源。  多年来,  热爱服务的陈惠芳女士,  用服务点亮爱心之灯,  用真情渲染善之乐章,  用戏曲升华着励人的音符。    立业:拼搏、勤奋、努力  陈惠芳女士祖籍潮州,在香港出生,幼年的她很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正规学校读书,后来初中时进入基督教学校读书,学生时代的陈惠芳女士十分活跃,喜爱课外及体育活动并参
期刊
大道有三千,  他,取一条而行之——  软件研发,管理顾问,服务社会,一脉相承。  软件研发开山劈路,谁为先锋?  “智通”一出,誉满中国!  “中国十大优秀软件”  “香港、广州地区之唯一”  光彩事业,至今犹照人。  管理顾问,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立足香港,拥国际之视野,  成就企业之卓越!  精英团队,汇川成河,服务社会,极尽热忱,  平衡于事业与社会之间,  以专业回馈社会,
期刊
舞蹈  如远方的红帆,徐徐驶来  似夜空的星星,闪烁明亮  恰漫天的花朵,美妙馨香  热爱舞蹈的郑伟容女士  用心灵去聆听、领悟  用思维去判断、辨别  因而  她的艺术之路  如高山流水源远流长  似如水年华渐行渐远    踏入舞蹈艺术,兴趣使然  郑伟容女士祖籍广东,在香港出生长大,年轻时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但自幼热爱舞蹈的她,不断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舞蹈班学习,从业余舞蹈热爱者做起,一直到资深
期刊
【本刊讯】2010年12月12日晚8时,随着广州奥体中心两边大屏幕上显示出一个个大大的数字,随着全场8万多观众充满深情地齐声倒数:“10、9、8、7、6、5、4、3、2、1。”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拉开大幕,雷鸣般的掌声先后响彻四周,五彩的焰火照亮天空,现场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大美”耀今宵,“大爱”满花城,五星红旗、亚残奥委会会旗在广州奥体中心冉冉升起,猎猎飘扬;凝聚着全亚
期刊
他是香港获颁舞蹈界“爵士”头衔第一人,  随着音乐轻舞飞扬,  他用优雅的舞姿,演绎生命的绚丽多彩。  他是慈善舞皇,   带着美好的愿景起航,  他以舞为帆做慈善,传递服务的理念。  这位古道热肠的舞者——任正珊爵士  将一生的梦想,寄居在舞蹈和狮子会的土壤之上,  让它在这片沃土中,  绽放出大爱与奉献的人生之花。      一生的至爱与坚持    舞池里,一对对璧人或跳着轻快的华尔兹,或跳着
期刊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2011年12月2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6所高校、4家科研院所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从133 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该奖项。获奖者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国防军事以及新材料的合成等多个领域。  本届获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