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季度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289亿美元,但背景却是人民币从年初开始的连续三轮贬值,对美元汇率累计跌幅逾3%,且“五一”后再度刷新一年半来的新低。
按常理,外储与人民币汇率虽非严格线性相关,但两者严重背道而驰,显得太诡异。汇率贬值之下央行大动作购汇显然不现实——钱不值钱了,谁还会掏更多的腰包抢购越来越“贵”的美元?
这其中必有蹊跷。
贬值背后
美国财政部及其诸多“外脑”开始叫嚣中国央行操纵汇率。
央行层面秉持沉默是金原则。倒是一位相关司长私下里双手一摊——我们真没操纵,再说了,就算有点“干预”也是顺势而为,中国央行哪有完全主导汇率的能力?
对此,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解释说:其一,一季度外储陡增集中在前半段,1月新增占比一季度的56%,而人民币是从2月18日才开始贬值;二,2月央行口径与全部金融机构口径的外汇占款增量基本一致,说明央行确实没“逆势”购汇,主要还是美联储退出QE、中国经济放缓和贸易顺差收窄的共同作用。
看来,央行似乎不但没动手脚,外储增量前多后少、人民币汇率先稳后贬,反而说明其正践行承诺,进一步减少汇率干预。
但若央行无意或无力对赌,那现实又该如何解释?
首先,目前FDI流入仍稳定为每月100亿美元左右,一季度FDI流入共410亿美元,外商在华投资累计2.3万亿美元,并未出现大幅下滑,表明尽管在中国获取超额利润的“蜜月期”已结束,但外资仍对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流连忘返。其次,一季度经常项目结售汇顺差1592亿美元,之前有学者预期3月份巨额热钱将外逃、结售汇由顺差转逆差,并未出现。再次,无论是仅420亿美元的中国外债,还是近5万亿美元的外储,都完全看不出人民币贬值的信号。
藉此,FDI流入、经常账户顺差、外债和外储这些国际收支平衡项目,均不支持人民币贬值。
“机构在套利”
深究,有趣之处有两点—
一是一季度人民币对外净支付增速惊人,3月1446亿元增量占据了当月新增外汇占款的76%以上,而这一数值去年上半年月均仅225亿元,今年一季度竟全部飙升至千亿元规模,同比猛增5~7倍。
很明显,人民币对外净支付替代了美元付汇购汇,导致外汇占款和结售汇顺差规模远大于实际情况。
二是一季度结售汇与收付汇这原应基本同向的两者,却开始南辕北辙——经常项下差距高达6875亿元,货物贸易项下高达1.05万亿元。过多的外汇流入,过少的外汇流出,长此以往将成为2014年中国最大的金融疑案。
这两个现象的主要背景,是本币贷款难以获得且利率高,而外币贷款利率低且渠道畅通。因此,只要人民币贬值不过分,则负债的美元化和外储狂增就会继续。
“机构在套利。”一位央企高管如此解释。
在海外有成熟网络的境内企业,常能以出口订单的远期合同来操作资金,其所谓外方客户也往往是关联机构甚至子公司,而外方的承兑汇票能让该企业申请到等额的远期结汇,将美元兑为人民币并在国内高息拆出。等到承兑汇票即将到期,“外方”声称撤销订单,则该机构将“被迫”以人民币购入美元外汇,退还给“外方”。一个完整的套利过程就实现了。
“套利”横行的原因,是2013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外汇逐笔核销制被取消。在长达12个月的收付汇核对期内,监管层基本不再逐笔核销,上述企业自然是少了伪装出口的报关、检验、保险和运输成本,省了公海回游的转口贸易,甚至都不需要自贸区里“一日游”。
省时、省力又省心的收付汇账目“一锅煮”,何乐而不为?
前述央企高管直言不讳地说,一些央企早已不依赖中资银行贷款,90%资金都来自境外和自身金融化,国内真实的货物出口比统计数据要糟糕得多。
证据在于,3月远期结售汇顺差仅165亿元,明显低于2月的1390亿元,远期结汇增量减少而售汇增量明显上升,表明热钱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从3月起产生了分化,实际外汇需求低于数据显示。并且,收付汇这一显示中国个人和企业真正从境外收到的资金量数据,从2月份顺差830亿元骤减到3月份329亿元,仅占3月净结汇2400多亿元的一个零头。
很明显,数据上看似强劲的外汇市场供求,正被虚假放大。
表面向外走,实质在回流
前面还不是最要害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之所以从2013年四季度狂飙到现在,源头在于资本表面上向外走,实质是在回流,各种隐性渠道支撑了监管套利。
目前境外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渠道有五种:一是个人和企业直接存回境内金融机构,2013年底这一规模为1.3万亿元;二是境外机构投资者购买人民币债券;三是通过他国央行或中银香港等机构,直接在境内银行间市场购买债券;四是将资金存到中银香港或台湾工银等机构,让其将资金投入境内同业市场中;第五种便是虚假贸易等违规渠道。
业内人士判断,时下所谓“热钱”,主要是上述企业和个人所持有的境外人民币,真正的境外资本屈指可数。而热钱的流入流出,也仅是这些企业和个人尤其大央企的海外资产或融资在流动。热钱烘托出的所谓繁荣,显示出它们前几年意欲在国内新能源、钢贸、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高利润领域分一杯羹。
当下新一轮资金需求又崭露头角,今年棚户区改造的政治任务造就了可能近千亿元的资金缺口,加之全国范围将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和刚刚获批的2200亿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划等,都是这批“热钱”回归的充要条件。而影子银行、地方平台、P2P和信托等高利润领域,也势必会承接足够多的资本回归。
管中窥豹,外汇储备不降反升,背后牵涉中国整个金融系统庞杂多变的资本动向,以及浮躁喧嚣的空转心态。
2014年是风控之年,监管层能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容忍或重视,将成为下一步的关键。
按常理,外储与人民币汇率虽非严格线性相关,但两者严重背道而驰,显得太诡异。汇率贬值之下央行大动作购汇显然不现实——钱不值钱了,谁还会掏更多的腰包抢购越来越“贵”的美元?
这其中必有蹊跷。
贬值背后
美国财政部及其诸多“外脑”开始叫嚣中国央行操纵汇率。
央行层面秉持沉默是金原则。倒是一位相关司长私下里双手一摊——我们真没操纵,再说了,就算有点“干预”也是顺势而为,中国央行哪有完全主导汇率的能力?
对此,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解释说:其一,一季度外储陡增集中在前半段,1月新增占比一季度的56%,而人民币是从2月18日才开始贬值;二,2月央行口径与全部金融机构口径的外汇占款增量基本一致,说明央行确实没“逆势”购汇,主要还是美联储退出QE、中国经济放缓和贸易顺差收窄的共同作用。
看来,央行似乎不但没动手脚,外储增量前多后少、人民币汇率先稳后贬,反而说明其正践行承诺,进一步减少汇率干预。
但若央行无意或无力对赌,那现实又该如何解释?
首先,目前FDI流入仍稳定为每月100亿美元左右,一季度FDI流入共410亿美元,外商在华投资累计2.3万亿美元,并未出现大幅下滑,表明尽管在中国获取超额利润的“蜜月期”已结束,但外资仍对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流连忘返。其次,一季度经常项目结售汇顺差1592亿美元,之前有学者预期3月份巨额热钱将外逃、结售汇由顺差转逆差,并未出现。再次,无论是仅420亿美元的中国外债,还是近5万亿美元的外储,都完全看不出人民币贬值的信号。
藉此,FDI流入、经常账户顺差、外债和外储这些国际收支平衡项目,均不支持人民币贬值。
“机构在套利”
深究,有趣之处有两点—
一是一季度人民币对外净支付增速惊人,3月1446亿元增量占据了当月新增外汇占款的76%以上,而这一数值去年上半年月均仅225亿元,今年一季度竟全部飙升至千亿元规模,同比猛增5~7倍。
很明显,人民币对外净支付替代了美元付汇购汇,导致外汇占款和结售汇顺差规模远大于实际情况。
二是一季度结售汇与收付汇这原应基本同向的两者,却开始南辕北辙——经常项下差距高达6875亿元,货物贸易项下高达1.05万亿元。过多的外汇流入,过少的外汇流出,长此以往将成为2014年中国最大的金融疑案。
这两个现象的主要背景,是本币贷款难以获得且利率高,而外币贷款利率低且渠道畅通。因此,只要人民币贬值不过分,则负债的美元化和外储狂增就会继续。
“机构在套利。”一位央企高管如此解释。
在海外有成熟网络的境内企业,常能以出口订单的远期合同来操作资金,其所谓外方客户也往往是关联机构甚至子公司,而外方的承兑汇票能让该企业申请到等额的远期结汇,将美元兑为人民币并在国内高息拆出。等到承兑汇票即将到期,“外方”声称撤销订单,则该机构将“被迫”以人民币购入美元外汇,退还给“外方”。一个完整的套利过程就实现了。
“套利”横行的原因,是2013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外汇逐笔核销制被取消。在长达12个月的收付汇核对期内,监管层基本不再逐笔核销,上述企业自然是少了伪装出口的报关、检验、保险和运输成本,省了公海回游的转口贸易,甚至都不需要自贸区里“一日游”。
省时、省力又省心的收付汇账目“一锅煮”,何乐而不为?
前述央企高管直言不讳地说,一些央企早已不依赖中资银行贷款,90%资金都来自境外和自身金融化,国内真实的货物出口比统计数据要糟糕得多。
证据在于,3月远期结售汇顺差仅165亿元,明显低于2月的1390亿元,远期结汇增量减少而售汇增量明显上升,表明热钱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从3月起产生了分化,实际外汇需求低于数据显示。并且,收付汇这一显示中国个人和企业真正从境外收到的资金量数据,从2月份顺差830亿元骤减到3月份329亿元,仅占3月净结汇2400多亿元的一个零头。
很明显,数据上看似强劲的外汇市场供求,正被虚假放大。
表面向外走,实质在回流
前面还不是最要害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之所以从2013年四季度狂飙到现在,源头在于资本表面上向外走,实质是在回流,各种隐性渠道支撑了监管套利。
目前境外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渠道有五种:一是个人和企业直接存回境内金融机构,2013年底这一规模为1.3万亿元;二是境外机构投资者购买人民币债券;三是通过他国央行或中银香港等机构,直接在境内银行间市场购买债券;四是将资金存到中银香港或台湾工银等机构,让其将资金投入境内同业市场中;第五种便是虚假贸易等违规渠道。
业内人士判断,时下所谓“热钱”,主要是上述企业和个人所持有的境外人民币,真正的境外资本屈指可数。而热钱的流入流出,也仅是这些企业和个人尤其大央企的海外资产或融资在流动。热钱烘托出的所谓繁荣,显示出它们前几年意欲在国内新能源、钢贸、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高利润领域分一杯羹。
当下新一轮资金需求又崭露头角,今年棚户区改造的政治任务造就了可能近千亿元的资金缺口,加之全国范围将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和刚刚获批的2200亿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划等,都是这批“热钱”回归的充要条件。而影子银行、地方平台、P2P和信托等高利润领域,也势必会承接足够多的资本回归。
管中窥豹,外汇储备不降反升,背后牵涉中国整个金融系统庞杂多变的资本动向,以及浮躁喧嚣的空转心态。
2014年是风控之年,监管层能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容忍或重视,将成为下一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