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城市人口密集程度不断增多,生產活动持续加剧,城市大气污染日渐严重,城市面临着更大的环境压力。当前城市大气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并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此,保护大气环境,特别是保护大气环境问题,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是政府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本文对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市; 大气污染; 现状;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现状分析
1、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
当前,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划分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微观污染是城市建筑物环境的大气污染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如,城市居民家中的家具和室内外装饰装潢所使用的材料中含有甲醛、乙烯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无形中危害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和生命,造成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宏观污染就是整个城市大气污染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及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城市大气污染会改变城市上空的气压、大气的稳定性和分布情况。近年来,很多城市因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城市能见度持续下降,还有一些频发性的酸雨、暴雨等气候现象,给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危害因素。
2、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
经调查表明,结合相关环境监测报告,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比重占总比例的3%,二级标准为86%,三级及以下等级标准的占11%。从整体来看,我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几个城市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等省市城市。由于我国近年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制度规定以及相关条例。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同比上年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升,整体呈良性发展的趋势。虽然城市大气污染呈良性趋势,并逐年得到改善和提升,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能源结构差强人意,人们没有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致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依然存在问题,而且局部地区污染十分严重。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大气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二、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特点
1、煤烟型污染占重要地位
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6.12%,工业能源结构中燃煤占73.9%,在工业燃煤的设备中又以中小型为主。预测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增长0.55%。
2、具有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污染最严重,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空气最好。从空间区域来看,总体呈现出北方污染高于南方的趋势。
3、新兴城市和小城市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前几年一些小城市和新兴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搞粗放经营,浪费资源,耗能过大,污染严重。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严重超标,甚至出现了酸雨情况。
4、部分城市污染转型
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在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此外,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还具有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大城市污染最严重,特大城市次之,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再次之的特点。
5、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
6、含菌量大
由于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小,人口密集,大气中的细菌含量高。个别城市街道每立方空气中含菌量达数十万个,商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达数百万个。
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首先,对区域内各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以及时空分布等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对已有污染严重、资源浪费高、治理无望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工业生产区应严格禁止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不宜过分集中,防止对城区造成直接或间接性浓度叠加污染,同时应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改进燃料结构,合理利用能源
我国当前的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在燃煤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SO2,CO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因此,要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首先要推广工业型煤以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烟尘排放量。
3、集中供热,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居民居住区仍有数量极多的生活炉灶分散使用,烟气污染比较严重。所以,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是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防治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中压、中型锅炉取代大量、分散的低热效率的锅炉,提高锅炉效率,节约燃料。另外,采取高烟囱集中排放,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4、严格要求污染排放源采用高效除尘净化设备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燃煤及化工冶炼等产生的烟粉尘及SO2等有害气体。要去除这些污染物,可用干法、湿法、过滤及静电法。干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湿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泡沫除尘器、喷雾塔等;过滤法去除常用的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静电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一般情况下,较大颗粒宜于采用干法去除,而细小颗粒则宜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去除,SO2等有害气体采用湿式及化学吸收处理去除。
5、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机动车燃料完全燃烧后排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SO2等有害污染物。机动车排放的废气污染面广,是城市大气污染的又一重要问题。要减少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改变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同时,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对机动车实行监督检测,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6、植树造林,净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茂密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使空气得到净化。因此,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面积,能够有效减轻污染危害,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7、提高大气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这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管。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污染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测的大气环境指标。主要的检测有颗粒物质、含硫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测定等。(2)有效利用生物的净化和监控作用。植物对大气飘尘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也有明显的过滤、吸附和吸收作用,还有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从这些方面来说选择某些敏感性植物又可起到毒气的警报作用,故在城市敏感区可营造对污染物具有指示作用的植物。
结束语
城市大气污染成为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我国政府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治理城市大气环境,但是,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治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将环境治理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城市大气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为实现现代化城市,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朝鲁门,白光明.城市大气污染分析及综合防治[J].北方环境,2013,(1).
[2]徐健,冯涛.大气污染的几大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21).
关键词: 城市; 大气污染; 现状;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现状分析
1、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
当前,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划分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微观污染是城市建筑物环境的大气污染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如,城市居民家中的家具和室内外装饰装潢所使用的材料中含有甲醛、乙烯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无形中危害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和生命,造成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宏观污染就是整个城市大气污染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及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城市大气污染会改变城市上空的气压、大气的稳定性和分布情况。近年来,很多城市因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城市能见度持续下降,还有一些频发性的酸雨、暴雨等气候现象,给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危害因素。
2、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
经调查表明,结合相关环境监测报告,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比重占总比例的3%,二级标准为86%,三级及以下等级标准的占11%。从整体来看,我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几个城市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等省市城市。由于我国近年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制度规定以及相关条例。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同比上年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升,整体呈良性发展的趋势。虽然城市大气污染呈良性趋势,并逐年得到改善和提升,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能源结构差强人意,人们没有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致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依然存在问题,而且局部地区污染十分严重。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大气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二、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特点
1、煤烟型污染占重要地位
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6.12%,工业能源结构中燃煤占73.9%,在工业燃煤的设备中又以中小型为主。预测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增长0.55%。
2、具有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污染最严重,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空气最好。从空间区域来看,总体呈现出北方污染高于南方的趋势。
3、新兴城市和小城市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前几年一些小城市和新兴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搞粗放经营,浪费资源,耗能过大,污染严重。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严重超标,甚至出现了酸雨情况。
4、部分城市污染转型
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在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此外,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还具有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大城市污染最严重,特大城市次之,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再次之的特点。
5、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
6、含菌量大
由于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小,人口密集,大气中的细菌含量高。个别城市街道每立方空气中含菌量达数十万个,商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达数百万个。
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首先,对区域内各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以及时空分布等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对已有污染严重、资源浪费高、治理无望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工业生产区应严格禁止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不宜过分集中,防止对城区造成直接或间接性浓度叠加污染,同时应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改进燃料结构,合理利用能源
我国当前的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在燃煤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SO2,CO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因此,要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首先要推广工业型煤以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烟尘排放量。
3、集中供热,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居民居住区仍有数量极多的生活炉灶分散使用,烟气污染比较严重。所以,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是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防治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中压、中型锅炉取代大量、分散的低热效率的锅炉,提高锅炉效率,节约燃料。另外,采取高烟囱集中排放,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4、严格要求污染排放源采用高效除尘净化设备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燃煤及化工冶炼等产生的烟粉尘及SO2等有害气体。要去除这些污染物,可用干法、湿法、过滤及静电法。干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湿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泡沫除尘器、喷雾塔等;过滤法去除常用的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静电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一般情况下,较大颗粒宜于采用干法去除,而细小颗粒则宜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去除,SO2等有害气体采用湿式及化学吸收处理去除。
5、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机动车燃料完全燃烧后排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SO2等有害污染物。机动车排放的废气污染面广,是城市大气污染的又一重要问题。要减少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改变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同时,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对机动车实行监督检测,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6、植树造林,净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茂密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使空气得到净化。因此,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面积,能够有效减轻污染危害,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7、提高大气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这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管。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污染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测的大气环境指标。主要的检测有颗粒物质、含硫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测定等。(2)有效利用生物的净化和监控作用。植物对大气飘尘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也有明显的过滤、吸附和吸收作用,还有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从这些方面来说选择某些敏感性植物又可起到毒气的警报作用,故在城市敏感区可营造对污染物具有指示作用的植物。
结束语
城市大气污染成为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我国政府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治理城市大气环境,但是,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治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将环境治理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城市大气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为实现现代化城市,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朝鲁门,白光明.城市大气污染分析及综合防治[J].北方环境,2013,(1).
[2]徐健,冯涛.大气污染的几大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