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新课程背景下,传统英语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已不能很好地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语言学理论在西方迅速发展,语篇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将探究语篇教学法及词汇衔接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意义。
关键词:语篇教学 词汇衔接 大学英语
当今社会,英语在各个领域都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使得英语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长期以来,英语教育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忽视整体教学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功能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语篇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阐述力和概括力,将语言要素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有效的掌握语言技能。
一、语篇教学的概念
语篇(discourse)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总的说来,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Cohesion)的,在语义上是连贯(Coherence)的。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Harris曾指出:语篇教学主要从表达完整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段落篇章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并从语言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Skehan(199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进行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词汇衔接基本理论
词汇衔接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Halliday(1976)把英语的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词汇的复现关系指的是某些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它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词汇的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在语篇中围绕着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其它的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
三、词汇衔接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教育部2004年1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目的和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Halliday和Hason的词汇衔接理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 词汇衔接与阅读教学
阅读是迈入英语殿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效的阅读方法却好比火箭助推器一样,可以推动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这条路上走得更快、更好。语篇作为阅读的目标不仅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提供大量潜在的词汇连接,同时也促使读者有意识地进行选择。这样读者的角色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读者无论采取哪种阅读策略都要考虑语篇连接方式,它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及篇章含义。下面以一篇六级考试文章为例,说明一下。
(1)The only solid piece of scientific truth about which I feel totally confident is that we are profoundly ignorant about nature.(2) Indeed, I regard this as the major discovery of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f biology.(3)It is, in its way, an illuminating piece ofnews.(4)It would have amazed the brightest minds of the 18th century (5)It is this sudde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depth and scope of ignorance that represe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science to the human intellect.(6)In early times, we either pretended to understand how things worked or ignored the problem, or simply made up stories to fill the gaps.(7)Now that we have began exploring in earnest, we are getting glimpse of how huge the questions are.(8)Because of this, we are depressed.(9)It is not so bad being ignorant if you are totally ignorant; the hard thing is knowing in some detail the reality of ignorance, the worst spots and here and there the not-so-bad spots, but no tru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nor even any tunnels that can yet be trusted.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9个句子中的词汇衔接。
(1) 简单重复:ignorant句(1)和ignorant句(9)
(2) 曲折重复:truth句(1)和true句(9); scientific句(1)和science句(5)
(3) 近义词:problem句(6)和question 句(7)
(4) 上下义:science 句(5)和biology句(2)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不长的段落中出现多种词汇衔接手段。比如ignorant一词有多个衔接点,这足以说明这个词与本段的主题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语篇中出现的词汇衔接手段加以分析,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发现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词汇衔接与翻译教学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说道:“翻译是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行为,翻译的定义就应该是基于语篇的定义。”而词汇衔接在在英语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呼后应的作用。这对于英汉翻译中的“解码”,即理解原文的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译者想达到翻译中的语篇等值效果,就必须注意语篇中的词汇衔接,通过分析原语篇的词汇衔接关系,正确认识其深层含义,实现翻译中语篇的等值效应。如:
有一篇文章的标题为Impressions of the Edinburg Fringe Festival,一种译文将其译为“爱丁堡流苏艺术节印象记”。文章讲的是此艺术节的情况,故这一名称多次出现。译文前后一致,fringe又确有“流苏”的意思,此译似无可厚非。但文章的第二段出现了解释艺术节来历的一段文字:
The festival has been running since 1947. It began unofficially, when several theatre group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rived, uninvited, at the firs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 and performed in small buildings, churches and in the streets on the festival’s edges, or fringe.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eparate Fringe Festival was set up, to run in parall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流苏艺术节始于1947年。刚开始是非官方的。当时几个戏剧团体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们并没有接到邀请,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周围的小楼里,教堂里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流苏艺术节得到确立,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
这一段原文中,fringe和edge构成明显的词汇衔接上的同义关系,译者在选择译文对等词语时必须考虑到这一衔接关系,不然就会造成译文的词汇衔接出现严重断裂:读者读到上述译文时,根本无法在“周围”和“流苏”两个词语间建立任何词汇衔接关系。为了再现原文中的衔接关系,可将“流苏艺术节”改译为“外围艺术节”,并将译文中画线部分改译为: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边上即外围地区的小楼里,教堂里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外围艺术节”得以确立,并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
结论
词汇衔接理论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在现代语言教学中,该语篇教学法更能从宏观入手,总体把握语言信息的需求,从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2]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关键词:语篇教学 词汇衔接 大学英语
当今社会,英语在各个领域都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使得英语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长期以来,英语教育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忽视整体教学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功能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语篇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阐述力和概括力,将语言要素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有效的掌握语言技能。
一、语篇教学的概念
语篇(discourse)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总的说来,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Cohesion)的,在语义上是连贯(Coherence)的。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Harris曾指出:语篇教学主要从表达完整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段落篇章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并从语言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Skehan(199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进行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词汇衔接基本理论
词汇衔接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Halliday(1976)把英语的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词汇的复现关系指的是某些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它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词汇的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在语篇中围绕着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其它的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
三、词汇衔接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教育部2004年1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目的和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Halliday和Hason的词汇衔接理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 词汇衔接与阅读教学
阅读是迈入英语殿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效的阅读方法却好比火箭助推器一样,可以推动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这条路上走得更快、更好。语篇作为阅读的目标不仅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提供大量潜在的词汇连接,同时也促使读者有意识地进行选择。这样读者的角色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读者无论采取哪种阅读策略都要考虑语篇连接方式,它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及篇章含义。下面以一篇六级考试文章为例,说明一下。
(1)The only solid piece of scientific truth about which I feel totally confident is that we are profoundly ignorant about nature.(2) Indeed, I regard this as the major discovery of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f biology.(3)It is, in its way, an illuminating piece ofnews.(4)It would have amazed the brightest minds of the 18th century (5)It is this sudde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depth and scope of ignorance that represe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science to the human intellect.(6)In early times, we either pretended to understand how things worked or ignored the problem, or simply made up stories to fill the gaps.(7)Now that we have began exploring in earnest, we are getting glimpse of how huge the questions are.(8)Because of this, we are depressed.(9)It is not so bad being ignorant if you are totally ignorant; the hard thing is knowing in some detail the reality of ignorance, the worst spots and here and there the not-so-bad spots, but no tru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nor even any tunnels that can yet be trusted.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9个句子中的词汇衔接。
(1) 简单重复:ignorant句(1)和ignorant句(9)
(2) 曲折重复:truth句(1)和true句(9); scientific句(1)和science句(5)
(3) 近义词:problem句(6)和question 句(7)
(4) 上下义:science 句(5)和biology句(2)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不长的段落中出现多种词汇衔接手段。比如ignorant一词有多个衔接点,这足以说明这个词与本段的主题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语篇中出现的词汇衔接手段加以分析,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发现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词汇衔接与翻译教学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说道:“翻译是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行为,翻译的定义就应该是基于语篇的定义。”而词汇衔接在在英语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呼后应的作用。这对于英汉翻译中的“解码”,即理解原文的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译者想达到翻译中的语篇等值效果,就必须注意语篇中的词汇衔接,通过分析原语篇的词汇衔接关系,正确认识其深层含义,实现翻译中语篇的等值效应。如:
有一篇文章的标题为Impressions of the Edinburg Fringe Festival,一种译文将其译为“爱丁堡流苏艺术节印象记”。文章讲的是此艺术节的情况,故这一名称多次出现。译文前后一致,fringe又确有“流苏”的意思,此译似无可厚非。但文章的第二段出现了解释艺术节来历的一段文字:
The festival has been running since 1947. It began unofficially, when several theatre group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rived, uninvited, at the firs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 and performed in small buildings, churches and in the streets on the festival’s edges, or fringe.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eparate Fringe Festival was set up, to run in parall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流苏艺术节始于1947年。刚开始是非官方的。当时几个戏剧团体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们并没有接到邀请,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周围的小楼里,教堂里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流苏艺术节得到确立,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
这一段原文中,fringe和edge构成明显的词汇衔接上的同义关系,译者在选择译文对等词语时必须考虑到这一衔接关系,不然就会造成译文的词汇衔接出现严重断裂:读者读到上述译文时,根本无法在“周围”和“流苏”两个词语间建立任何词汇衔接关系。为了再现原文中的衔接关系,可将“流苏艺术节”改译为“外围艺术节”,并将译文中画线部分改译为: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边上即外围地区的小楼里,教堂里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外围艺术节”得以确立,并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
结论
词汇衔接理论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在现代语言教学中,该语篇教学法更能从宏观入手,总体把握语言信息的需求,从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2]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