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电所是县公司的最基层班组,在35kV输变电设备上划市公司后,供电所承担了县公司主要的生产和营销服务工作,是服务广大农村客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层窗口,是公司最基层的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单位。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和“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深化应用,对基层供电所的队伍素质管理、指标管理、专业管控、基础管理、标准执行、信息化应用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供电所建设远没有达到适应“三集五大”的工作要求,提升工作质量缺乏人才支撑,各项工作开展仍然未达到专业化、精益化。大力加强供电所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供电所“四化”建设的根本。
一、树立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症结
供电所职工队伍主要有两部分人员组成,少量的电力全民职工、占多数是农电用工。农电用工群体是电力体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在工作上受电力系统管理,身份上却区别于全民职工,造成其工资收入、管理方式与全民职工有明显差异,他们的企业归属感、责任感不强烈。与此同时,在工作中却承担了供电所的主要业务量,受到的考核和工作压力不比全民职工低。因此他们的自主提升素质能力的愿望不强烈,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责任奉献,工作的目的基本处于谋生养家糊口,况且多数农电用工在农忙季节需要回家种地,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在队伍结构上,以某县公司为例,17处供电所职工总量为470人,全民职工167人占36%,农电工303人占54%;农电工中,学历上大中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9%人。农电工大多为体制改革后转聘的人员,随后几年内将面临30%的人员合约到期现象。在人员进出上,当前农电用工年龄偏高,平均年龄达到了50.5岁,退而不补,无法补充新生力量,特别是当前信息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很多農电工由于年龄、文化程度、设施等因素虽经培训,但效果不尽理想,年轻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充实到供电所,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供电所的中坚力量,客观上制约了供电所今后的发展。在薪酬上,农电工薪酬偏低,多数农电工存有乡土观念,部分供电所农电工面临缺员严重无法实行统一调配,农电工职业升迁不畅通等因素制约了农电工职业化发展。
从供电所基础现状看,部分供电所基础设施配置不尽完善,其中有些供电所租赁企业办公用房或在普通平房,部分供电所房屋配置(营业厅、专业班组、监控用房)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部分供电所办公桌椅陈旧,部分空调年久失修,办公条件欠缺。多数供电所只配有一辆车,农电工多数以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根据专业化要求,按照一长三员三班分组的组织构架,多数供电所受人员年龄、专业水平的影响达不到相关要求,大多供电所仍采用分片、分区,单兵作战的模式,无法对人员进行专业化区分。劳动纪律上,部分供电所人员存在不在岗现象,遵纪守法的意识相对薄弱。当前对全民职工的考勤已经全部实行面部识别考勤机,但对农电工台区管理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仍实行粗放式管理。加强对供电所职工的管理与培养,是提高农村地区供电服务水平的必然之路。
二、明确主体责任,推进供电所队伍职业化
体制是制约供电所队伍建设的根源,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培训进行提升,但身份和用工形式是阻碍供电所队伍优化的内因,开展农电工的职业化建设,是保证农电工队伍稳定,提升素质的前提。尽管在国网系统内,已经组建供电服务公司,增强农电工队伍的归属感,并通过逐渐提高薪酬待遇,留住优秀的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全民职工多方位巨大的落差感,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必须从用工制度上寻求出路。
职业化管理是保证公司农电队伍稳定,提升供电所管理的基础。县公司需按照“依法依规、防范风险、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规范农电用工管理,依法明确用工主体、理顺用工关系,推进用工队伍职业化建设。需完善标准化供电所基础设施建设,对供电所按照国网、省公司要求,统一外形设计,优化供电所功能布局,强化基础建设,配齐办公、生活用具,改善供电所工作、办公环境。深化供电客户服务标准化建设。对供电所营业窗口进行合理配置及规划,将营业环境、服务设施、图版资料、国网标识纳入到对营业窗口验收的必备条件。需加强专业化管理全覆盖,实现专业化分工、营配分开、抄管分离,改变目前供电所包片包区甚至“单兵作战”的抄表、收费、抢修运维一包到底的粗放管理模式,为实现供电所精益化管理创造条件。推进供电所组织机构变革,供电所按照“一长三员三班”重新划分组织架构,管理人员有所长、安全员、技术员、营销员;专业班组有配电班、营业班、客户服务班,制定、完善和明确专业班组的工作界限、工作职责。需加强精益化管理,班组建设和班组对标是提升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和“抓典型、树标杆”活动,查找供电所管理短板和薄弱环节,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制订针对性的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明确赶超目标。加强对供电所管理提升评价,加强对供电所关键指标和重点业务的管控,严格过程监督及考核奖惩,引导供电所管理持续改进,促进各项指标持续提升。
三、有效激励是队伍建设最好的动力
对于在供电所工作的全民职工,明确发展空间是最直接的激励形式。青年员工,特别是近些年入职的高学历员工,对工作期望非常高,偏远的供电所、封闭的有限空间很难达到他们的职业理想。一旦难以发展,消极和悲观往往占据他们工作的情绪,工作质量和责任心必然下滑。对于农电用工,薪酬是最好的激励方式,体制决定了他们在职业发展上没有空间,他们关心的是收入,收入提高了,工作热情自然会提高。职位引导全民职工职业化心态。可以通过相关制度明确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凡是职务晋升人员,必须具备供电所工作经历,将供电所期间的工作成绩作为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扎根供电所工作的决心。绩效引导农电用工素质提升。建立农电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农电工待遇,切实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农电员工的浮动工资、奖金分配等薪酬分配挂钩,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农电工末位淘汰机制。建立农电工人才成长和激励机制,逐步开放供电所三班岗位,实行全员公聘上岗,打破区域本土界限,打通农电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渠道。技能培训引导专业化管理。少量开展理论性培训,将现场和应急技能培训作为供电所员工的首选。大力开展供电所“班组大讲堂”、“技能竞赛”、“阶梯培训”、“直通车”等培训模式,要根据供电所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并开展针对性培训;要根据人员素质状况及实际需要,开展差异化的培训,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特别加强对供电所员工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培训。供电所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庞大的农电用工队伍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存在,尊重历史寻求变革才能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供电所四化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爱如.求实创新 全面加强供电所规范化管理[J].农电管理.2008(04).
[2]贾全虎.刘丰年.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问题及全新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3]霍勤.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研究[J].广东科技.2014(12).
一、树立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症结
供电所职工队伍主要有两部分人员组成,少量的电力全民职工、占多数是农电用工。农电用工群体是电力体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在工作上受电力系统管理,身份上却区别于全民职工,造成其工资收入、管理方式与全民职工有明显差异,他们的企业归属感、责任感不强烈。与此同时,在工作中却承担了供电所的主要业务量,受到的考核和工作压力不比全民职工低。因此他们的自主提升素质能力的愿望不强烈,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责任奉献,工作的目的基本处于谋生养家糊口,况且多数农电用工在农忙季节需要回家种地,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在队伍结构上,以某县公司为例,17处供电所职工总量为470人,全民职工167人占36%,农电工303人占54%;农电工中,学历上大中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9%人。农电工大多为体制改革后转聘的人员,随后几年内将面临30%的人员合约到期现象。在人员进出上,当前农电用工年龄偏高,平均年龄达到了50.5岁,退而不补,无法补充新生力量,特别是当前信息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很多農电工由于年龄、文化程度、设施等因素虽经培训,但效果不尽理想,年轻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充实到供电所,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供电所的中坚力量,客观上制约了供电所今后的发展。在薪酬上,农电工薪酬偏低,多数农电工存有乡土观念,部分供电所农电工面临缺员严重无法实行统一调配,农电工职业升迁不畅通等因素制约了农电工职业化发展。
从供电所基础现状看,部分供电所基础设施配置不尽完善,其中有些供电所租赁企业办公用房或在普通平房,部分供电所房屋配置(营业厅、专业班组、监控用房)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部分供电所办公桌椅陈旧,部分空调年久失修,办公条件欠缺。多数供电所只配有一辆车,农电工多数以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根据专业化要求,按照一长三员三班分组的组织构架,多数供电所受人员年龄、专业水平的影响达不到相关要求,大多供电所仍采用分片、分区,单兵作战的模式,无法对人员进行专业化区分。劳动纪律上,部分供电所人员存在不在岗现象,遵纪守法的意识相对薄弱。当前对全民职工的考勤已经全部实行面部识别考勤机,但对农电工台区管理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仍实行粗放式管理。加强对供电所职工的管理与培养,是提高农村地区供电服务水平的必然之路。
二、明确主体责任,推进供电所队伍职业化
体制是制约供电所队伍建设的根源,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培训进行提升,但身份和用工形式是阻碍供电所队伍优化的内因,开展农电工的职业化建设,是保证农电工队伍稳定,提升素质的前提。尽管在国网系统内,已经组建供电服务公司,增强农电工队伍的归属感,并通过逐渐提高薪酬待遇,留住优秀的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全民职工多方位巨大的落差感,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必须从用工制度上寻求出路。
职业化管理是保证公司农电队伍稳定,提升供电所管理的基础。县公司需按照“依法依规、防范风险、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规范农电用工管理,依法明确用工主体、理顺用工关系,推进用工队伍职业化建设。需完善标准化供电所基础设施建设,对供电所按照国网、省公司要求,统一外形设计,优化供电所功能布局,强化基础建设,配齐办公、生活用具,改善供电所工作、办公环境。深化供电客户服务标准化建设。对供电所营业窗口进行合理配置及规划,将营业环境、服务设施、图版资料、国网标识纳入到对营业窗口验收的必备条件。需加强专业化管理全覆盖,实现专业化分工、营配分开、抄管分离,改变目前供电所包片包区甚至“单兵作战”的抄表、收费、抢修运维一包到底的粗放管理模式,为实现供电所精益化管理创造条件。推进供电所组织机构变革,供电所按照“一长三员三班”重新划分组织架构,管理人员有所长、安全员、技术员、营销员;专业班组有配电班、营业班、客户服务班,制定、完善和明确专业班组的工作界限、工作职责。需加强精益化管理,班组建设和班组对标是提升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和“抓典型、树标杆”活动,查找供电所管理短板和薄弱环节,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制订针对性的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明确赶超目标。加强对供电所管理提升评价,加强对供电所关键指标和重点业务的管控,严格过程监督及考核奖惩,引导供电所管理持续改进,促进各项指标持续提升。
三、有效激励是队伍建设最好的动力
对于在供电所工作的全民职工,明确发展空间是最直接的激励形式。青年员工,特别是近些年入职的高学历员工,对工作期望非常高,偏远的供电所、封闭的有限空间很难达到他们的职业理想。一旦难以发展,消极和悲观往往占据他们工作的情绪,工作质量和责任心必然下滑。对于农电用工,薪酬是最好的激励方式,体制决定了他们在职业发展上没有空间,他们关心的是收入,收入提高了,工作热情自然会提高。职位引导全民职工职业化心态。可以通过相关制度明确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凡是职务晋升人员,必须具备供电所工作经历,将供电所期间的工作成绩作为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扎根供电所工作的决心。绩效引导农电用工素质提升。建立农电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农电工待遇,切实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农电员工的浮动工资、奖金分配等薪酬分配挂钩,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农电工末位淘汰机制。建立农电工人才成长和激励机制,逐步开放供电所三班岗位,实行全员公聘上岗,打破区域本土界限,打通农电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渠道。技能培训引导专业化管理。少量开展理论性培训,将现场和应急技能培训作为供电所员工的首选。大力开展供电所“班组大讲堂”、“技能竞赛”、“阶梯培训”、“直通车”等培训模式,要根据供电所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并开展针对性培训;要根据人员素质状况及实际需要,开展差异化的培训,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特别加强对供电所员工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培训。供电所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庞大的农电用工队伍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存在,尊重历史寻求变革才能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供电所四化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爱如.求实创新 全面加强供电所规范化管理[J].农电管理.2008(04).
[2]贾全虎.刘丰年.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问题及全新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3]霍勤.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研究[J].广东科技.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