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是语文教育领域永恒探索的话题。面对已经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需要构建起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在阅读学习中得到更多收获,教师在不断加大教学强度的同时,也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对于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本文提出了几点拙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有效的阅读教学是需要在知识、技能与素质三方面共同体现作用的。显然对于这一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还未做足工作。如今,有关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在层出不穷的新方法下,如何筛选出最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以及实际学情的策略,灵活的改革,把握住教学的重心,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依据自身经验总结的几点阅读教学策略。
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无论阅读教学方法怎样改革,无法改变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进行了明确强调。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要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位,发挥自我的牵引作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自主化的学习任务。那么引导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盲目的提出问题毫无意义,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设计出触及到核心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通过阅读,在学生了解了“变色龙”的本意和小说的人物及故事梗概之后,我让学生静思片刻,提出疑难。就有学生提出:“‘变色龙’是不是比喻‘奥楚蔑洛夫’?如果是,那么,他是怎样‘变’的呢?”这就是一个关键问题。顺势引领学生抓住“变”字,大做文章,展开讨论:奥楚蔑洛夫“变”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变”的?又是怎样“变”的?他“变”的原因是什么?他这样善“变”说明了什么?牵住了“变”这个问题,就牵住了全文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底层人物赫留金的命运,造成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社会根源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1]。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那就是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面对课本中由文字构建起的篇章,学生们只能从审视的角度来学习,代入感不强,最终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也不深入,这是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对此,我认为教师要致力于营造浓浓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多媒体无疑是帮助教师达成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借助声音和画面,使文章描述的内容立体化,让学生们置身于其中,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需多言,教学水到渠成。
例如,在对《三峡》进行教学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出有关三峡的具体风光和雄奇壮丽的山巅风景,使学生在看过第一眼之后就对其产生无限的向往,尤其是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泛舟江水上,倾听古人心,将学生带入到三峡的具体情景中去,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像是学生本人站在轻舟之上,仰头高歌,两岸猿猴的叫声就是大自然对其由衷的回馈,而自己虔诚的学习态度就可以被看成对大自然神奇之处无言的赞美。通过这样的氛围渲染,学生能够更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一些通过朗读和教师的讲解无法理解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与古人同声。
三、课程后进行回顾拓展
每一篇文章就像一杯香茗,重要的不是品茶的瞬间,而是喝茶之后对茶水香气的回味[2]。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知识的精髓,需要我们深深去品味。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当前课堂上,更不能简单的一掠而过,要不断的重复去鉴赏、深思,逐渐领悟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情感的韵味。教师在讲解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应当对文章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练习。拓展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复习性拓展和延伸性拓展。复习性拓展中教师主要是针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比如在学习《故乡》时对《少年闰土》进行复习性拓展,主要是通过联想记忆,将知识整合到一起。最为重要的就是延伸性拓展,延伸性拓展是针对已经学习的文章之后,对作者的写作思想、写作主题以及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
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后一步就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无法陪伴学生终身,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才是硬道理,这样也能使他们在课前课后的学习更加有效,学习效率更高,课堂上做到“一点即破”。
一是精读法。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分析,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从文章中捕捉信息。精读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理解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应让学生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对于那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可以根据写作背景去理解,也可以根据全文的主题去理解。如:《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写“清国留学生”头上的辫子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盘着,顶得很高;其二是解散辫子,盘得平的。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男士不留辫子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这一社会背景,学生就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即体现了他们既要跟时尚,又要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不学无术的不满和无比厌恶之情[3]。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原则。在文章閱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一起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进行有效阅读拓展延伸,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切实做到了这几点,那么,读本中的内容就易于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体验、能力中,进行整合和内化,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1):177-178.
[2]林红霞.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27):212-212.
[3]赵秋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19):258-258.
[4]张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6(3):67-6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有效的阅读教学是需要在知识、技能与素质三方面共同体现作用的。显然对于这一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还未做足工作。如今,有关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在层出不穷的新方法下,如何筛选出最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以及实际学情的策略,灵活的改革,把握住教学的重心,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依据自身经验总结的几点阅读教学策略。
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无论阅读教学方法怎样改革,无法改变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进行了明确强调。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要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位,发挥自我的牵引作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自主化的学习任务。那么引导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盲目的提出问题毫无意义,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设计出触及到核心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通过阅读,在学生了解了“变色龙”的本意和小说的人物及故事梗概之后,我让学生静思片刻,提出疑难。就有学生提出:“‘变色龙’是不是比喻‘奥楚蔑洛夫’?如果是,那么,他是怎样‘变’的呢?”这就是一个关键问题。顺势引领学生抓住“变”字,大做文章,展开讨论:奥楚蔑洛夫“变”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变”的?又是怎样“变”的?他“变”的原因是什么?他这样善“变”说明了什么?牵住了“变”这个问题,就牵住了全文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底层人物赫留金的命运,造成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社会根源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1]。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那就是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面对课本中由文字构建起的篇章,学生们只能从审视的角度来学习,代入感不强,最终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也不深入,这是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对此,我认为教师要致力于营造浓浓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多媒体无疑是帮助教师达成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借助声音和画面,使文章描述的内容立体化,让学生们置身于其中,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需多言,教学水到渠成。
例如,在对《三峡》进行教学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出有关三峡的具体风光和雄奇壮丽的山巅风景,使学生在看过第一眼之后就对其产生无限的向往,尤其是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泛舟江水上,倾听古人心,将学生带入到三峡的具体情景中去,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像是学生本人站在轻舟之上,仰头高歌,两岸猿猴的叫声就是大自然对其由衷的回馈,而自己虔诚的学习态度就可以被看成对大自然神奇之处无言的赞美。通过这样的氛围渲染,学生能够更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一些通过朗读和教师的讲解无法理解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与古人同声。
三、课程后进行回顾拓展
每一篇文章就像一杯香茗,重要的不是品茶的瞬间,而是喝茶之后对茶水香气的回味[2]。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知识的精髓,需要我们深深去品味。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当前课堂上,更不能简单的一掠而过,要不断的重复去鉴赏、深思,逐渐领悟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情感的韵味。教师在讲解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应当对文章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练习。拓展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复习性拓展和延伸性拓展。复习性拓展中教师主要是针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比如在学习《故乡》时对《少年闰土》进行复习性拓展,主要是通过联想记忆,将知识整合到一起。最为重要的就是延伸性拓展,延伸性拓展是针对已经学习的文章之后,对作者的写作思想、写作主题以及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
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后一步就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无法陪伴学生终身,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才是硬道理,这样也能使他们在课前课后的学习更加有效,学习效率更高,课堂上做到“一点即破”。
一是精读法。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分析,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从文章中捕捉信息。精读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理解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应让学生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对于那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可以根据写作背景去理解,也可以根据全文的主题去理解。如:《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写“清国留学生”头上的辫子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盘着,顶得很高;其二是解散辫子,盘得平的。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男士不留辫子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这一社会背景,学生就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即体现了他们既要跟时尚,又要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不学无术的不满和无比厌恶之情[3]。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原则。在文章閱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一起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进行有效阅读拓展延伸,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切实做到了这几点,那么,读本中的内容就易于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体验、能力中,进行整合和内化,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1):177-178.
[2]林红霞.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27):212-212.
[3]赵秋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19):258-258.
[4]张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6(3):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