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資源,教师紧紧围绕应试和升学率,严重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碍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显而易见,语文课程资源应包括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等方面的内容,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我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开发利用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谈谈实践体会。
一、从人文景观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每所学校地处环境有所不一,每地都有各自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比如,绍兴不但有“东方威尼斯”的美名,还有“桥乡”、“桥都”、“桥城”称号,绍兴共有一万多座桥,就我们诸暨有暨阳桥、太平桥、茅诸埠桥、李字天桥等大桥。因此,我在教学《桥之美》、《中国石拱桥》及进行《说不尽的桥》综合学习活动时,就充分发掘利用了绍兴的桥资源,让学生搜集绍兴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分类,并给有特色的桥建立小档案。学生积极地着手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桥的传说故事,如王羲之与题扇桥,荷湖大桥的来历,还实地参观本地的桥梁,亲自到桥上走一走,切实感受,利用相机把各种各样的桥梁拍摄下来。在不断的参观调查中,学生的搜集资料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也发生变化,学生深深地叹服绍兴桥梁设计的独特、施工技术的高超。这比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描述要精彩得多,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丰富教材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二、从地方文化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地方文化总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被人知晓,甚至经久不衰地流行下去,把本地区的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内,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学习《春酒》一文后,可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较为有名的特产,特别推荐学生调查研究诸暨同山农家人的文化,要求学生不但要注意同山烧的酿制程序,而且要自己动手和房东一起烧农家特色菜,品尝农家霉干菜、腌菜、萝卜干等,从中体验农家人创业的节俭和勤劳。另外,让学生观察农家留下来的一些相册、老照片,把所有这些老的东西,通过拍照、笔录等形式记载下来,或者访谈农家,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名镇文化。这样既能发挥资源优势,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元素这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三、从民俗风情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各种浓浓的民俗风情节,盛大的庆典,会给学生极大的精神冲击和情感碰撞。教师不妨把这些丰富的事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他们感受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鼓励他们自主地启开成功的大门。如教学《吆喝》一文时,我让学生搜集当地听到的一些街头吆喝声。学生搜集了很多,如“鹅毛鸭毛甲鱼背好卖,有旧铜烂铁好卖,旧棕棚拉拉急,磨剪刀抢薄刀”等富有乡土特色原汁原味的吆喝声,让生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又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把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写得有滋有味。而我们诸暨,每个镇乡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盛大的交流会,从春季三都交流会开始,到年末白门交流会结束。每年的元宵佳节全市就会舞龙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场面甚是壮观。于是我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接着让学生评论,再一起写作《家乡的习俗》。学生有了生活的源泉,写作积极性得到调动,在上课过程中高潮迭起,作业非常精彩。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更是一次让学生接近诸暨地方习俗的活动,我组织安排收集歌谣和了解诸暨婚嫁习俗等活动,学生收集的歌谣朗朗上口,有的诙谐幽默,有的雅俗共赏,真是妙趣横生。如“蚱了知了,黄斑老虎拖了”,“油菜开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大豆开花黑良心,草籽开花满天星”,“笃螺蛳沽酒,强盗来哉勿肯走”。这些活动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语文素养,激发了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四、从自然地域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发展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学生来到镇上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曾经是一些破旧零乱的矮平房,坑坑洼洼的泥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现在农民公园内,绿草、假山、凉亭相映生辉,成了农民休闲的好去处;漂亮的村委办公楼、小学教育楼、幼儿园、卫生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是经济繁荣、事业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幸福,成了浙江省新农村示范村。学生充分感受到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又如走访我们的母亲河浦阳江,自古至今她有哪些变迁?要求学生写一篇走访浦阳江的小论文或考察日记等。根据提供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野炊、郊游、深入实地考察等方式,撰写了《皮革厂带来的环境污染》、《野炊的过程和收获》等调查报告和小论文,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学会做人,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质,同时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责任心也得到了增强。
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引用到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服务于课改,让语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有多精彩,语文课就有多精彩。
一、从人文景观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每所学校地处环境有所不一,每地都有各自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比如,绍兴不但有“东方威尼斯”的美名,还有“桥乡”、“桥都”、“桥城”称号,绍兴共有一万多座桥,就我们诸暨有暨阳桥、太平桥、茅诸埠桥、李字天桥等大桥。因此,我在教学《桥之美》、《中国石拱桥》及进行《说不尽的桥》综合学习活动时,就充分发掘利用了绍兴的桥资源,让学生搜集绍兴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分类,并给有特色的桥建立小档案。学生积极地着手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桥的传说故事,如王羲之与题扇桥,荷湖大桥的来历,还实地参观本地的桥梁,亲自到桥上走一走,切实感受,利用相机把各种各样的桥梁拍摄下来。在不断的参观调查中,学生的搜集资料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也发生变化,学生深深地叹服绍兴桥梁设计的独特、施工技术的高超。这比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描述要精彩得多,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丰富教材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二、从地方文化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地方文化总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被人知晓,甚至经久不衰地流行下去,把本地区的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内,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学习《春酒》一文后,可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较为有名的特产,特别推荐学生调查研究诸暨同山农家人的文化,要求学生不但要注意同山烧的酿制程序,而且要自己动手和房东一起烧农家特色菜,品尝农家霉干菜、腌菜、萝卜干等,从中体验农家人创业的节俭和勤劳。另外,让学生观察农家留下来的一些相册、老照片,把所有这些老的东西,通过拍照、笔录等形式记载下来,或者访谈农家,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名镇文化。这样既能发挥资源优势,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元素这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三、从民俗风情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各种浓浓的民俗风情节,盛大的庆典,会给学生极大的精神冲击和情感碰撞。教师不妨把这些丰富的事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他们感受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鼓励他们自主地启开成功的大门。如教学《吆喝》一文时,我让学生搜集当地听到的一些街头吆喝声。学生搜集了很多,如“鹅毛鸭毛甲鱼背好卖,有旧铜烂铁好卖,旧棕棚拉拉急,磨剪刀抢薄刀”等富有乡土特色原汁原味的吆喝声,让生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又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把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写得有滋有味。而我们诸暨,每个镇乡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盛大的交流会,从春季三都交流会开始,到年末白门交流会结束。每年的元宵佳节全市就会舞龙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场面甚是壮观。于是我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接着让学生评论,再一起写作《家乡的习俗》。学生有了生活的源泉,写作积极性得到调动,在上课过程中高潮迭起,作业非常精彩。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更是一次让学生接近诸暨地方习俗的活动,我组织安排收集歌谣和了解诸暨婚嫁习俗等活动,学生收集的歌谣朗朗上口,有的诙谐幽默,有的雅俗共赏,真是妙趣横生。如“蚱了知了,黄斑老虎拖了”,“油菜开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大豆开花黑良心,草籽开花满天星”,“笃螺蛳沽酒,强盗来哉勿肯走”。这些活动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语文素养,激发了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四、从自然地域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发展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学生来到镇上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曾经是一些破旧零乱的矮平房,坑坑洼洼的泥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现在农民公园内,绿草、假山、凉亭相映生辉,成了农民休闲的好去处;漂亮的村委办公楼、小学教育楼、幼儿园、卫生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是经济繁荣、事业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幸福,成了浙江省新农村示范村。学生充分感受到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又如走访我们的母亲河浦阳江,自古至今她有哪些变迁?要求学生写一篇走访浦阳江的小论文或考察日记等。根据提供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野炊、郊游、深入实地考察等方式,撰写了《皮革厂带来的环境污染》、《野炊的过程和收获》等调查报告和小论文,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学会做人,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质,同时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责任心也得到了增强。
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引用到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服务于课改,让语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有多精彩,语文课就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