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中我们应关注什么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正因为熟悉就容易对某些教学现象熟视无睹,就缺乏对课堂的用心体察。许多教师经常听课,但却获益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内涵,采用“拿来主义”,就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自己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注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应从单纯的双基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要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应得到相应的培养,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发展。三维目标是否有机结合,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不能把它们生硬的分开。
  例:利用坐标编一段小明(左图)、小亮(右图)放学回家的故事,使故事情节与图像中的描述情况一致,并做出评价。下图是描述小明、小亮放学回家的未知行程情况:
  
  生1:小明放学后回家,走到半路,突然想到,书包忘在教室里面了,就又返回学校取书包。他是个丢三落四的孩子。
  生2:小亮放学后回家,先去同学家玩了一会儿,才又回家。小亮是个贪玩的孩子。
  生3:小亮可能半路去打游戏机了,他是个不好好学习的学生。
  ……
  师:大家刚才说得都有道理。不过,老师觉得可能小明和小亮就是个好孩子呢?你们说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4:有这种可能,小明放学后回家,走到半路突然想起教室的窗户忘关了,所以赶回去关窗户。他是个爱护集体的好学生。
  生5:的确是这样,但是下一次值日时,一定要先看看教室的门窗、电器是否关闭了,再走。
  生6:可能是小明在上午的献爱心活动时,没带钱,下午带了但是忘交给老师了,走到半路想起来了,就赶回学校捐给老师了。小明是个有爱心的好学生。有一次我就是这样。
  生7:小亮可能放学回家后经过一家商店,他帮他妈妈买东西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8:小亮可能是去同学家做作业去了(因为他妈妈还没有下班)。
  ……
  师:说得真好!看来观察什么事情,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关键是看他在这段时间内干了些什么,对吗?
  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能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分析认识人和事物,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有的人说:“上一节好课的价值在于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确是这样。
  
  关注“以学评教”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本点上看教师是怎样教,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当然,关注以学评教,并不是要废弃教师的“讲”,而关键是看“讲”的艺术,即看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艺术。
  特级教师朱显驹说:“‘讲’应掌握火候,注意分寸,‘引而不发,跃如也’。跃跃欲试的局面形成,正是‘引而不发’的结果。‘不发’也就是不讲,正是一种艺术。如果‘引而即发’,教师迅速揭开‘谜底’,‘跃如也’的局面也就形不成了。‘悬念’正是悬着,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艺术吸引力,才能引出一种探求的渴望。但是‘引而不发’只能是相对的,如果总是‘不发’,哪有引矢中的壮观,弦绷得太紧,时间长了就会折断。因此,学生通过思考、辨析乃至争论而仍不甚了然的时候,正是需要教师‘点悟’的时候。这时的‘讲’目的性明,针对性强,教师的补充、修正、批改、引申,都会大受学生欢迎。”
  例如“一堂数学活动课”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当回小小设计师,动手设计一个面积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好吗?(学生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一下子设计出了这么多图案,刚才同学们的设计图形是一样的,为什么其中的数据却可以有所不同呢?
  老师以赞赏的目光鼓励发言的学生。
  师:我没想到你们能设计出这么多方案,那我们再想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吗?
  生:老师,能不能画组合图形?
  师:你们说呢?(生设计,展示)
  师:哦,有创意!真像路标!
  学生受到启发的鼓励,又开始酝酿他们的新方案,一会儿,许多同学展示了他们的新杰作。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用一个富于思考和挑战性的问题和一些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不断尝试、思考,设计出越来越巧妙、别致的图形。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设疑、激疑的能力。古人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也有的说“教师创设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有多大。”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使学生达到一个学习的高潮。
  例如:“旋转与平移”教授过程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时,在平移的距离这个问题上,许多学生容易出错。针对这一难点,有的教师就设计出了以下情景:
  有一辆火车,车头停着一只红鸟,车尾停着一只绿鸟,火车开动了,它是做什么运动?
  生:(齐)平移。
  师:对,是平移,这时两只鸟发生了争吵,红鸟说:“我朝前经过的路长一点。”绿鸟说:“不对,我在车尾,我经过的路长。”两只小鸟到底谁说得对?怎样才能让他们停止争吵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平移时,图形上每个点移动的格数都相同,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平移的图形,然后交流总结,先按要求平移图形上的各个顶点,再连线成形。)
  其次,要看教师是否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要予以渔场。”学生在课堂上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如一位教师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后,让学生质疑,一学生问:“老师,射线为什么只有一个端点?”老师以为学生捣乱,随口一句:“你为什么长一张嘴,而不是两张嘴呢?”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让发问的学生羞愧难当。学习者提问感到不安全,他以后还敢提出问题吗!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景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和谐环境。
  又如“24时计时法”一课
  在课尾时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钟面上没有13﹕00—24﹕00呢?
  师:因为钟面都是按1时到12时设计的,同学们完全可以发明创造,设计出这种钟面。
  生:为什么指针是向右转的,而不是向左转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我一下说不清楚,同学们能解释一下吗?
  生1:如果向左转,那不时光倒流了吗?
  生2:物体不是会颠倒吗?倒过来看不就行了。
  ……
  你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畅所欲言,思维活跃,课堂的生成性就这样发生了。
  最后,还要看教师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正确引导。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展开发散的思维,但并不等于让学生无视事物的客观性即真理的存在,由于学生年幼,存在认识的局限性,当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散后,教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
  如:新课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的算法复杂不复杂,一味地强调还有别的算法吗?整节课就是在罗列算式,不敢整理和归类算式,不敢进行算法优化。一堂课结束,看着黑板上那么多算法,下课后问学生,有的学生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住。而有的教师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善于总结:“和他算法一样或类似的还有谁。”“还有不同的算法吗?”“谁来解释一下他的这种算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算法,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做出评价,比如教师说:“答案是对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马上会有同学说:“比较难,不简便。”教师接着说:“咱就把这种算法放在一边。”教师的这种正确引导沟通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了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当然课堂中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还很多,只要我们关注了,它就会给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帮助,“课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还要把听来的好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使我们在新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他文献
文章以市场经济( 知识经济是其高级形态) 与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大背景, 辨析了图书馆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探讨了图书馆学发展的突破口问题, 并提出要以图书馆学哲学为“龙头”, 组建
文章论述了嘉业堂藏书书目编辑工作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及其成果,并对现存嘉业藏书楼的六种书目稿本作了介绍。
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有效单剂和复配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烯唑醇、腈茵唑、丙环唑、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戊唑醇、井冈霉素、松脂酸铜9种杀菌剂及互相复配后对稻曲
文章以图书馆学期刊与图书馆是毛与皮这样的关系,在贯彻双百方针、实现办刊宗旨的前提下介绍了《四川图书馆学报》近年的情况和今后如何办刊的想法。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图法(4版)对法律类的修订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修订建议。
创新是新课改的灵魂,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每一课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动脑筋”题,处理好这些“动脑筋”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在课堂上处理这些“动脑筋”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导入式   
文章从整体上简述了县级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所面临的新问题。根据地方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实现资源共享的意义及具体实施办法。
概述了成都市图书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从开发西部、建设成都出发,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积极地、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成都市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目标。并对实现这个目标在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