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及时更新理念,大胆创新实践,使得实效基本凸显。同时,笔者针对高中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实践运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做了积极思考,并对此提出必要的探索和相应的改进。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教材容量和课时安排矛盾凸显
新教材在原来的《经济常识》(上下两册)、《哲学常识》(上下两册)、《政治常识》(全一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将原来旧教材的五册内容压缩为现在四册内容。按照现阶段高中依次开设的顺序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四册。其中,《文化生活》是新增加的内容。表面上貌似比旧教材简单了,数量少了,但实质上,新教材增加了“探究活动”“阅读”“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单元综合探究”等内容。而且,每周只安排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尽管我们不断更新理念,大胆创新实践,变换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每周两课时的安排与教材容量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使得顾虑不断,担心不少。有时为了落实新课改倡导的体验式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出现了活动太多,容量过大,时间紧张的情况。正是由于课时偏少,致使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二)学生活动意识的增强,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更突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出大量的各种教师设计好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和品尝课堂感悟的乐趣,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评价,力争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实践空间。我们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往往一味地突出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意识,强调学生的思考、体验、交流、探究、展示、评价。这样就会对一些名词、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的解释,时间久了,会让我们产生一些误会,片面地认为“讲的越少越好”,“活动越多越好”。这种有预设地、机械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参与,客观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慢慢地就会使教和学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教学形势趋于随意和学习实效倾向低能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很多同仁将其视为新课改的标志,甚至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于是就出现教师盲目组织,随意引导,“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究怎么讲”,“想讲多少就讲多少,学生消极应付,表面活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活动形式占据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也“异常活跃”。殊不知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教学模式,而使课堂很容易陷入忽略内容,趋于随意和形式深渊。同时,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了一些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整节课热闹非凡。而这种做法使讲授者心潮澎湃,听课者大饱眼福,可是这样会造成学生缺乏思考和启发,一节课下来,成为用多媒体展示知识和活动的过程。这样会使教学形式单一呆板,教学手段千篇一律,进而导致课堂学习实效大打折扣,倾向于低能化。
二、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几个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合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进度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感到教材容量大,课时安排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为此,我做了积极思考,认为主要是对于新课改理念下教材还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于探究活动具体操作上存在误区,特别是操作层面缺乏技术支持,一味追求活动而导致的。为解决教材容量大和课时安排少这一矛盾,我们有理由对教材内容在遵循《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与优化,突出重点,力求突破。特别是对于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实际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科学统筹,使得设计的活动更具启发性和实效性,突出体现课堂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情景,组织教学,解决问题,使学生一节课下来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最大限度协调教材容量大和课时安排少的矛盾。
(二)准确角色定位,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改更加清楚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科学理解这一理念,进而为顺利推进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在提升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标、有步骤、有分别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可先确定谈论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体现教学目标预期的活动主题,再确定谈论方向,具体的实施步骤,然后再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交流探讨,分析研究,展示成果,总结点评。这样就能进一步构建教师、学生分工合作,定位准确的高效课堂。
(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习实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又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应不断地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构建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应通过听课、评课、互研、交流等渠道,创新教学方式,并积极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学方式的调整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打造更适合学生实际,反映新课改理念的高效课堂。
总之,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正在进行中,我试图对碰到的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但深知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面临一些列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也就客观上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力争使我们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努力将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前进,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教材容量和课时安排矛盾凸显
新教材在原来的《经济常识》(上下两册)、《哲学常识》(上下两册)、《政治常识》(全一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将原来旧教材的五册内容压缩为现在四册内容。按照现阶段高中依次开设的顺序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四册。其中,《文化生活》是新增加的内容。表面上貌似比旧教材简单了,数量少了,但实质上,新教材增加了“探究活动”“阅读”“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单元综合探究”等内容。而且,每周只安排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尽管我们不断更新理念,大胆创新实践,变换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每周两课时的安排与教材容量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使得顾虑不断,担心不少。有时为了落实新课改倡导的体验式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出现了活动太多,容量过大,时间紧张的情况。正是由于课时偏少,致使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二)学生活动意识的增强,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更突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出大量的各种教师设计好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和品尝课堂感悟的乐趣,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评价,力争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实践空间。我们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往往一味地突出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意识,强调学生的思考、体验、交流、探究、展示、评价。这样就会对一些名词、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的解释,时间久了,会让我们产生一些误会,片面地认为“讲的越少越好”,“活动越多越好”。这种有预设地、机械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参与,客观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慢慢地就会使教和学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教学形势趋于随意和学习实效倾向低能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很多同仁将其视为新课改的标志,甚至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于是就出现教师盲目组织,随意引导,“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究怎么讲”,“想讲多少就讲多少,学生消极应付,表面活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活动形式占据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也“异常活跃”。殊不知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教学模式,而使课堂很容易陷入忽略内容,趋于随意和形式深渊。同时,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了一些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整节课热闹非凡。而这种做法使讲授者心潮澎湃,听课者大饱眼福,可是这样会造成学生缺乏思考和启发,一节课下来,成为用多媒体展示知识和活动的过程。这样会使教学形式单一呆板,教学手段千篇一律,进而导致课堂学习实效大打折扣,倾向于低能化。
二、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几个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合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进度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感到教材容量大,课时安排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为此,我做了积极思考,认为主要是对于新课改理念下教材还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于探究活动具体操作上存在误区,特别是操作层面缺乏技术支持,一味追求活动而导致的。为解决教材容量大和课时安排少这一矛盾,我们有理由对教材内容在遵循《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与优化,突出重点,力求突破。特别是对于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实际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科学统筹,使得设计的活动更具启发性和实效性,突出体现课堂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情景,组织教学,解决问题,使学生一节课下来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最大限度协调教材容量大和课时安排少的矛盾。
(二)准确角色定位,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改更加清楚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科学理解这一理念,进而为顺利推进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在提升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标、有步骤、有分别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可先确定谈论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体现教学目标预期的活动主题,再确定谈论方向,具体的实施步骤,然后再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交流探讨,分析研究,展示成果,总结点评。这样就能进一步构建教师、学生分工合作,定位准确的高效课堂。
(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习实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又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应不断地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构建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应通过听课、评课、互研、交流等渠道,创新教学方式,并积极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学方式的调整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打造更适合学生实际,反映新课改理念的高效课堂。
总之,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正在进行中,我试图对碰到的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但深知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面临一些列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也就客观上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力争使我们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努力将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前进,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