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工作方案》,并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体育部门按照“积极稳妥,有效管控”的原则,在实施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以后,对企业从事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现将“方案”全文刊登如下:
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5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工商企业从事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积极稳妥地推动健身气功社会化发展,培育健身气功市场,激活大众体育消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根据《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决定,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治理,坚持积极稳妥、有效管控的原则,按照明确内容、规范活动、限制组织、监管有力、渐进开放的思路,稳步推进对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的规范管理。
二、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落实国务院决定,明确审批依据、界定审批标准、细化办事流程,坚持依法治理,强化执法检查,加强法治宣传,倡导企业自律。
(二)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广普及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众体育消费,提供市场化的健身气功公共服务。
(三)积极稳妥原则。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由点及面,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
(四)有效管控原则。纳入健身气功整体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坚持齐抓共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健身气功事业健康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明确适用范围
1.根据国务院决定,凡工商登记取得健身气功项目经营许可的企业,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须经体育行政部门审批。经营活动和收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遵守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2.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所涉及的功法,必须是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的健身气功功法。
(二)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处置措施
1.举办一般性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实行属地管理。
跨地区的健身气功活动,经所跨地区共同的上一级体育行政部门批准。
举办全国性、跨省(区、市)的健身气功活动,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
2.申请举办健身气功活动除应具备《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以外,申请单位须具有工商登记批准的法人资格。
3.申请举办健身气功活动须提前三十个工作日报送材料。
4.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举办健身气功活动的监督检查,核实举办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健身气功经营范围证明、与活动规模相适应的银行资信证明等。
5.承办健身气功活动,广告、赞助等管理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自觉接受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6.通过互联网组织举办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经营活动,须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有关规定,取得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互联网企业发布经营性信息须审查发布主体资格。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域从事健身气功活动的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内容和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从事健身气功活动的互联网企业应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当保存2年,并在有关管理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在线举办的健身气功活动按照举办全国性、跨省(区、市)的健身气功活动管理,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线下举办的健身气功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审批。
7.连锁性企业以会员制方式组织举办的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经营活动,根据会员所在的地域范围报有管辖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8.开展涉外健身气功活动,按外事活动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由省级体育部门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
(三)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处置措施
1.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应当经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级人民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审核同意,报当地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体育部门须征求同级公安机关意见。
2.申请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⑴小型、分散、就地、就近、自愿;
⑵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管理;
⑶不妨碍社会治安、交通和生产、生活秩序;
⑷习练的功法为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的健身气功功法;
⑸负责人具有合法身份;
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⑺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相对固定。
3.申请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⑴申请书;
⑵习练的健身气功功法名称;
⑶负责人的合法身份证明;
⑷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证明;
⑸活动场地管理者同意使用的证明。
4.批准设立健身气功站点的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向获得批准的站点颁发证书,加强日常监管。
(四)监管与处罚应对措施
1.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不得进行愚昧迷信或神化个人的宣传,不得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不得借机聚敛钱财。
不得举办“带功报告”、“会功”、“弘法”、“贯顶”及其他类似活动。
不得销售未经国家指定机构审查、出版的健身气功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得出售“信息物”。
不得以推广健身气功的名义,教授和传播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以外的气功功法。
2.加强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的人员管理,鼓励从业的健身气功指导员获取健身气功段位资格,积极探索实施职业健身气功指导员制度,规范职业标准,加强供给侧改革,丰富供给内容,更好地满足练功群众多元健身需求。
3.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工商企业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的监管,规范企业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确保各项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4.凡违反上述各项规定,擅自举办健身气功活动或设立站点的,由体育部门配合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予以取缔或查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国务院决定,充分认识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员,细化工作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工作。
(二)齐抓共管,协调联动。争取各级防范办的领导,建立健全工商、税务、体育、安全、公安、广播电视、电信、园林、街道、社区等共同参与的部门联席工作机制,既为工商企业从事健身气功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又有效管控,确保不出问题。
(三)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制定事中事后信息发布细则,完善监管措施,明确监管要求,试行信息员制度,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高效处理群众投诉问题,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档案,加强监管。完善档案制度,及时掌握企业主要负责人、固定办公地点、日常经营项目、主要师资力量、基本经营状况等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检查,规范企业运营。
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5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工商企业从事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积极稳妥地推动健身气功社会化发展,培育健身气功市场,激活大众体育消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根据《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决定,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治理,坚持积极稳妥、有效管控的原则,按照明确内容、规范活动、限制组织、监管有力、渐进开放的思路,稳步推进对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的规范管理。
二、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落实国务院决定,明确审批依据、界定审批标准、细化办事流程,坚持依法治理,强化执法检查,加强法治宣传,倡导企业自律。
(二)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广普及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众体育消费,提供市场化的健身气功公共服务。
(三)积极稳妥原则。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由点及面,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
(四)有效管控原则。纳入健身气功整体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坚持齐抓共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健身气功事业健康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明确适用范围
1.根据国务院决定,凡工商登记取得健身气功项目经营许可的企业,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须经体育行政部门审批。经营活动和收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遵守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2.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所涉及的功法,必须是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的健身气功功法。
(二)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处置措施
1.举办一般性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实行属地管理。
跨地区的健身气功活动,经所跨地区共同的上一级体育行政部门批准。
举办全国性、跨省(区、市)的健身气功活动,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
2.申请举办健身气功活动除应具备《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以外,申请单位须具有工商登记批准的法人资格。
3.申请举办健身气功活动须提前三十个工作日报送材料。
4.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举办健身气功活动的监督检查,核实举办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健身气功经营范围证明、与活动规模相适应的银行资信证明等。
5.承办健身气功活动,广告、赞助等管理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自觉接受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6.通过互联网组织举办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经营活动,须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有关规定,取得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互联网企业发布经营性信息须审查发布主体资格。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域从事健身气功活动的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内容和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从事健身气功活动的互联网企业应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当保存2年,并在有关管理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在线举办的健身气功活动按照举办全国性、跨省(区、市)的健身气功活动管理,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线下举办的健身气功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审批。
7.连锁性企业以会员制方式组织举办的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经营活动,根据会员所在的地域范围报有管辖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8.开展涉外健身气功活动,按外事活动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由省级体育部门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
(三)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处置措施
1.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应当经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级人民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审核同意,报当地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体育部门须征求同级公安机关意见。
2.申请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⑴小型、分散、就地、就近、自愿;
⑵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管理;
⑶不妨碍社会治安、交通和生产、生活秩序;
⑷习练的功法为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的健身气功功法;
⑸负责人具有合法身份;
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⑺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相对固定。
3.申请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⑴申请书;
⑵习练的健身气功功法名称;
⑶负责人的合法身份证明;
⑷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证明;
⑸活动场地管理者同意使用的证明。
4.批准设立健身气功站点的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向获得批准的站点颁发证书,加强日常监管。
(四)监管与处罚应对措施
1.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不得进行愚昧迷信或神化个人的宣传,不得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不得借机聚敛钱财。
不得举办“带功报告”、“会功”、“弘法”、“贯顶”及其他类似活动。
不得销售未经国家指定机构审查、出版的健身气功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得出售“信息物”。
不得以推广健身气功的名义,教授和传播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以外的气功功法。
2.加强经营性健身气功活动的人员管理,鼓励从业的健身气功指导员获取健身气功段位资格,积极探索实施职业健身气功指导员制度,规范职业标准,加强供给侧改革,丰富供给内容,更好地满足练功群众多元健身需求。
3.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工商企业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的监管,规范企业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确保各项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4.凡违反上述各项规定,擅自举办健身气功活动或设立站点的,由体育部门配合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予以取缔或查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国务院决定,充分认识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员,细化工作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工作。
(二)齐抓共管,协调联动。争取各级防范办的领导,建立健全工商、税务、体育、安全、公安、广播电视、电信、园林、街道、社区等共同参与的部门联席工作机制,既为工商企业从事健身气功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又有效管控,确保不出问题。
(三)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制定事中事后信息发布细则,完善监管措施,明确监管要求,试行信息员制度,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高效处理群众投诉问题,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档案,加强监管。完善档案制度,及时掌握企业主要负责人、固定办公地点、日常经营项目、主要师资力量、基本经营状况等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检查,规范企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