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70年航运发展的星辰大海中,杨怀远的名字流传至今。他是原上海海运局所属沿海客轮上的一名服务员,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他用一根小扁担书写了“当代雷锋”的传奇人生。
结缘“小扁担”
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公平路码头,进入上海海运局工作。1962年,被派到“民主5号”轮,做了一名客运服务员。
“低人一等”的工作,让杨怀远无限惆怅。他心想,跟自己一起转业的其他战友,每个人都有理想的工作岗位,最不济也是客船乘警。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在部队还当过班长,现在却干着伺候人的活。
1963年,阳春三月,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无意之间,杨怀远把自己跟雷锋做了个对照,并惊讶地发现,自己和雷锋有“三个相同”“一个不同”——年龄基本相同,一个年代的;出身基本相同,都是解放前出生的苦孩子;兵种相同,都是工程兵;唯一不同的是,雷锋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自己却在岗位上患得患失。
在学习雷锋的大会上,杨怀远向党组织表了态,要以雷锋为终身榜样,做一个雷锋式的客运服务员。
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雷锋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杨怀远前行的方向。学雷锋必须见行动,不然学来学去空对空。杨怀远想,在自己岗位上见行动,才是学雷锋!
杨怀远是个善于观察分析的人。他发现“民主5号”轮旅客中的老弱妇孺特别多,其中光老人就占了将近一半,甚至很多是70几岁到90几岁的老人,有的还是小脚老太太。特别是一些老人大包小包、肩扛手提、一步一挪走下船,下船还要走好几里路才能到港务局门口,中间还要上台阶、过天桥,有的出港后还要赶汽车赶火车。
每当此时,杨怀远总是主动上前。他是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一下子能包揽几个人的行李。但老人实在多,光凭赤手空拳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时,杨怀远想到从部队转业时带回的小扁担,决定用扁担挑,果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上天桥送东西,把老人行李拴在一块,他10公斤你15公斤,加起来50多公斤,一根扁担全搞定。
这一挑,便是38年,小扁担再也没有离过肩。
从计划经济挑到了市场经济,从风华正茂挑到了两鬓如霜。他让普普通通的毛竹小扁担化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符号,他用38年的“扁担生涯”为雷锋精神加上了时代的注脚。
杨怀远为旅客挑扁担的故事传播开了。很多老人回去后都会讲“在客轮上碰到一个好人”。杨怀远说:“一个共产党员通过简单劳动换来了人民的感谢,我感觉很幸福,这个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大吊车、变成拖拉机!”
把“为人民服务”挑在肩上
1966年10月1日,杨怀远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7周年观礼。他和“铁人”王进喜等劳模一起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到了毛主席身边。“小长工登上天安门,小叫花子见到大救星”,杨怀远感到无比荣耀。
让他终生难忘的还有周总理对他们这些模范人物的关爱。
国庆观礼的前一天晚上,毛主席决定让代表们从西苑旅社搬到中南海住。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所有代表。宴会结束后不久,杨怀远又接到通知,作为特别代表,马上到中南海的小礼堂开座谈会,座谈会结束已经是凌晨3点。回到中南海后,大家倒头就睡。但杨怀远却因为心情激动,怎么也睡不着。就在这时,他透过虚掩着的寝室门,看见走廊昏黄的灯光下,周总理正往寝室走来。只见他轻轻地走进来,巡视大家的就寝情况,有人睡着时手臂露在外面,他就亲自帮着捂上被子。到了杨怀远的铺前,杨怀远想坐起身迎接总理,却被总理轻轻地按下,顺手还帮他盖上了被子。
“总理日理万机,到了半夜还抽空前来关心我们这些代表的起居,这实在让我太感动了!”杨怀远热泪湿枕、夜不能寐。
从北京回来后,杨怀远在扁担正中写下“為人民服务”。从此,杨怀远把这五个字挑在肩上、记在心里。
杨怀远使用的小扁担,最开始都是一个尺寸,然而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单一尺寸已经难以应付。小扁担不够用了,他奔走多地,均未能找到可以挑起50公斤以上的大扁担,怎么办?
杨怀远想起有个老家在宜兴的战友,那地方毛竹多,他立刻打电话联系。战友很快便做好一大捆长长短短25根扁担,通过火车托运到上海。再后来,慢慢又有了规格迥异、性能多样、用途更全面的小扁担。
从1991年到1997年,杨怀远在沪港客轮工作期间,平均一个航次挑63担,6年多挑了12 000多担,磨破了至少5件以上的确良工作服。杨怀远的肩膀上有两块厚厚的肉疙瘩,凸得像两个馒头,这是小扁担经年累月打磨出来的老茧,让人看了不禁眼眶潮润。
“说一千道一万,为人民出大劲流大汗,值!”
杨怀远赋予小扁担高贵的生命,小扁担成为杨怀远品格的图腾。
“全能型”服务员
学习,贯穿了杨怀远38年的“扁担生涯”。
他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服务工作的规律,经常在休息的时候琢磨旅客到底缺什么、要什么,琢磨着自己如何“对症下药”。
他总结出“7个方面观察旅客”的经验:一看年龄体质,二听讲啥方言,三看服装打扮,四看携带物品,五看同行旅伴,六看精神状态,七看活动情况。透过这些现象,更能为旅客提供精准服务,把关爱送到旅客的心坎上。
“一个人的经验再丰富也只是局部的,如果把别人的经验也变成自己的,这个人的本事就大了。”多年来,杨怀远一直向书本、向旅客、向社会“偷师学艺”,看到报刊上有介绍先进服务经验的,都收集起来,厚厚地订了一本。
语言是交流感情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工具,语言不通,事事不行。他开始自学方言、哑语、手语,还有英语。几十年下来,杨怀远掌握了英语基本会话,掌握了航海、地理、气象、民俗、医药、烹饪等各种知识,并独创了一套语言服务和心理服务学,还出版了一本20多万字的《讲点服务学》。 上世纪80年代是客轮行业的鼎盛时期。仅上海十六铺码头就拥有20多条航线,每天客运量超过4万人次。杨怀远在小扁担的基础上,又自制出120多种便民用具,制作了方便旅客的“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旅客遇到困难,基本都能解决了。
回望38年间的每一天,杨怀远身居条件最差的五等客舱,为旅客修鞋子、修拉链、修小车、蒸馒头、送饭,帮病患洗疮口,给幼儿洗尿布、制作小摇篮,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铺,独创了“杨氏服务学”,打破了时间界限,跨越了服务界限,连接了情感界限。
“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朵”“哑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护士”……旅客送给杨怀远无数称号。
“戆大”老杨
海轮行千里,好事做满舱。做好事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对于这样的牺牲,普通人难以理解。
“杨怀远真是个戆大(傻子)啊。”一些人背后窃窃私语。
“戆大”来自杨怀远“三个不要、两个不顾”。
哪三个“不要”?
第一是不要当官。1966年5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客船公司破格提拔杨怀远当上了船舶政委,并作为基层代表加入局党委的五人核心领导小组。升了官的杨怀远却乐不起来。繁杂的管理性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无法投入过多精力贴近旅客搞服务。思前想后,杨怀远毅然向上海海运局党委申请,把自己身上的职务一免到底,并明确提出“一不要资二不要产,就要一条小扁担;一不要钱二不要权,永远当一个服务员。”打了三次报告,最终获批。
第二是不要小費。38年间,杨怀远服务过的旅客不可胜数。有旅客感动之余,掏出钱来硬塞给他,老杨一次也没收过。
第三是不要房子。单位曾经奖励他一套房子,杨怀远想,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于是他对组织表示感谢,但房子钥匙却没有接。
“两个不顾”又是什么?第一是不顾家,第二是不顾身体。他对于自己的时间有一套衡量方式,他把每天的时间换算成了为旅客做好事的件数,下船休假一次,就少做了100多件好事,不划算。
为人民服务,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杨怀远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少睡觉,快吃饭,走路带跑抢时间;抓重点,“弹钢琴”,周密思考巧安排。他就是这样“把时间扩大再扩大”,每天累得骨头像散了架,有35年没在家过春节。
杨怀远临退休前,公司给他算了笔账,看看还有多少假期挂着。七除八除的还有1 336个休息日没休息过。那时候海运局规定,每名海员每年休假52天。这么算下来,杨怀远相当于25年没休过礼拜天。
“小扁担精神”永不过时
2004年12月2日凌晨,十六铺客运码头停止营业。杨怀远与自己引以为傲的客轮服务员岗位依依惜别,38年的“扁担生涯”圆满结束。
从24岁挑到62岁,杨怀远用过了47根扁担。
曾有人问杨怀远,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挑了38年扁担?杨怀远说,为人民服务让他入了迷、上了瘾,当一名人民的“挑夫”,是他一辈子最幸福的选择。
党和人民给了杨怀远很高的荣誉: 198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87年当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杨怀远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如今,杨怀远老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闪耀一刻也没有停歇。
退休后,他成为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应邀到机关、企业、街道、学校,作了600多场报告。“我现在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杨怀远笑道,“搞教育搞汇报,我为雷锋做广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一日达千里,天堑变通途。小扁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面对新时代、新航程,我们如何读懂杨怀远和他的“扁担生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从小扁担上的字里行间,能够破译什么样的“精神密码”?
“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杨怀远的这句话也许就是答案。
(作者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工作部宣传室、企业文化室主任)
编者心语》》
编辑完《小扁担传奇》一文后,文中字节不时跃动在我的眼前。在当年的条件下,杨怀远挑着小扁担、担着行李货物,下楼梯、穿涵洞、过天桥,曾经给多少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又曾经温暖了多少漂泊的心。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38年间,杨怀远制备120多种便民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被旅客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朵”“哑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护士”……38年间,杨怀远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用一根小扁担书写了“当代雷锋”的传奇人生。
透过杨怀远的“小扁担精神”,我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延续,并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像一根红线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而杨怀远的一根根饱浸汗水、泪水和雨水的小扁担,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图腾。杨怀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他用一生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承诺,他用满腔热情塑造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人格。
为人民服务,是杨怀远的精神底色,也必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奋斗坐标。
结缘“小扁担”
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公平路码头,进入上海海运局工作。1962年,被派到“民主5号”轮,做了一名客运服务员。
“低人一等”的工作,让杨怀远无限惆怅。他心想,跟自己一起转业的其他战友,每个人都有理想的工作岗位,最不济也是客船乘警。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在部队还当过班长,现在却干着伺候人的活。
1963年,阳春三月,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无意之间,杨怀远把自己跟雷锋做了个对照,并惊讶地发现,自己和雷锋有“三个相同”“一个不同”——年龄基本相同,一个年代的;出身基本相同,都是解放前出生的苦孩子;兵种相同,都是工程兵;唯一不同的是,雷锋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自己却在岗位上患得患失。
在学习雷锋的大会上,杨怀远向党组织表了态,要以雷锋为终身榜样,做一个雷锋式的客运服务员。
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雷锋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杨怀远前行的方向。学雷锋必须见行动,不然学来学去空对空。杨怀远想,在自己岗位上见行动,才是学雷锋!
杨怀远是个善于观察分析的人。他发现“民主5号”轮旅客中的老弱妇孺特别多,其中光老人就占了将近一半,甚至很多是70几岁到90几岁的老人,有的还是小脚老太太。特别是一些老人大包小包、肩扛手提、一步一挪走下船,下船还要走好几里路才能到港务局门口,中间还要上台阶、过天桥,有的出港后还要赶汽车赶火车。
每当此时,杨怀远总是主动上前。他是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一下子能包揽几个人的行李。但老人实在多,光凭赤手空拳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时,杨怀远想到从部队转业时带回的小扁担,决定用扁担挑,果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上天桥送东西,把老人行李拴在一块,他10公斤你15公斤,加起来50多公斤,一根扁担全搞定。
这一挑,便是38年,小扁担再也没有离过肩。
从计划经济挑到了市场经济,从风华正茂挑到了两鬓如霜。他让普普通通的毛竹小扁担化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符号,他用38年的“扁担生涯”为雷锋精神加上了时代的注脚。
杨怀远为旅客挑扁担的故事传播开了。很多老人回去后都会讲“在客轮上碰到一个好人”。杨怀远说:“一个共产党员通过简单劳动换来了人民的感谢,我感觉很幸福,这个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大吊车、变成拖拉机!”
把“为人民服务”挑在肩上
1966年10月1日,杨怀远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7周年观礼。他和“铁人”王进喜等劳模一起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到了毛主席身边。“小长工登上天安门,小叫花子见到大救星”,杨怀远感到无比荣耀。
让他终生难忘的还有周总理对他们这些模范人物的关爱。
国庆观礼的前一天晚上,毛主席决定让代表们从西苑旅社搬到中南海住。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所有代表。宴会结束后不久,杨怀远又接到通知,作为特别代表,马上到中南海的小礼堂开座谈会,座谈会结束已经是凌晨3点。回到中南海后,大家倒头就睡。但杨怀远却因为心情激动,怎么也睡不着。就在这时,他透过虚掩着的寝室门,看见走廊昏黄的灯光下,周总理正往寝室走来。只见他轻轻地走进来,巡视大家的就寝情况,有人睡着时手臂露在外面,他就亲自帮着捂上被子。到了杨怀远的铺前,杨怀远想坐起身迎接总理,却被总理轻轻地按下,顺手还帮他盖上了被子。
“总理日理万机,到了半夜还抽空前来关心我们这些代表的起居,这实在让我太感动了!”杨怀远热泪湿枕、夜不能寐。
从北京回来后,杨怀远在扁担正中写下“為人民服务”。从此,杨怀远把这五个字挑在肩上、记在心里。
杨怀远使用的小扁担,最开始都是一个尺寸,然而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单一尺寸已经难以应付。小扁担不够用了,他奔走多地,均未能找到可以挑起50公斤以上的大扁担,怎么办?
杨怀远想起有个老家在宜兴的战友,那地方毛竹多,他立刻打电话联系。战友很快便做好一大捆长长短短25根扁担,通过火车托运到上海。再后来,慢慢又有了规格迥异、性能多样、用途更全面的小扁担。
从1991年到1997年,杨怀远在沪港客轮工作期间,平均一个航次挑63担,6年多挑了12 000多担,磨破了至少5件以上的确良工作服。杨怀远的肩膀上有两块厚厚的肉疙瘩,凸得像两个馒头,这是小扁担经年累月打磨出来的老茧,让人看了不禁眼眶潮润。
“说一千道一万,为人民出大劲流大汗,值!”
杨怀远赋予小扁担高贵的生命,小扁担成为杨怀远品格的图腾。
“全能型”服务员
学习,贯穿了杨怀远38年的“扁担生涯”。
他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服务工作的规律,经常在休息的时候琢磨旅客到底缺什么、要什么,琢磨着自己如何“对症下药”。
他总结出“7个方面观察旅客”的经验:一看年龄体质,二听讲啥方言,三看服装打扮,四看携带物品,五看同行旅伴,六看精神状态,七看活动情况。透过这些现象,更能为旅客提供精准服务,把关爱送到旅客的心坎上。
“一个人的经验再丰富也只是局部的,如果把别人的经验也变成自己的,这个人的本事就大了。”多年来,杨怀远一直向书本、向旅客、向社会“偷师学艺”,看到报刊上有介绍先进服务经验的,都收集起来,厚厚地订了一本。
语言是交流感情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工具,语言不通,事事不行。他开始自学方言、哑语、手语,还有英语。几十年下来,杨怀远掌握了英语基本会话,掌握了航海、地理、气象、民俗、医药、烹饪等各种知识,并独创了一套语言服务和心理服务学,还出版了一本20多万字的《讲点服务学》。 上世纪80年代是客轮行业的鼎盛时期。仅上海十六铺码头就拥有20多条航线,每天客运量超过4万人次。杨怀远在小扁担的基础上,又自制出120多种便民用具,制作了方便旅客的“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旅客遇到困难,基本都能解决了。
回望38年间的每一天,杨怀远身居条件最差的五等客舱,为旅客修鞋子、修拉链、修小车、蒸馒头、送饭,帮病患洗疮口,给幼儿洗尿布、制作小摇篮,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铺,独创了“杨氏服务学”,打破了时间界限,跨越了服务界限,连接了情感界限。
“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朵”“哑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护士”……旅客送给杨怀远无数称号。
“戆大”老杨
海轮行千里,好事做满舱。做好事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对于这样的牺牲,普通人难以理解。
“杨怀远真是个戆大(傻子)啊。”一些人背后窃窃私语。
“戆大”来自杨怀远“三个不要、两个不顾”。
哪三个“不要”?
第一是不要当官。1966年5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客船公司破格提拔杨怀远当上了船舶政委,并作为基层代表加入局党委的五人核心领导小组。升了官的杨怀远却乐不起来。繁杂的管理性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无法投入过多精力贴近旅客搞服务。思前想后,杨怀远毅然向上海海运局党委申请,把自己身上的职务一免到底,并明确提出“一不要资二不要产,就要一条小扁担;一不要钱二不要权,永远当一个服务员。”打了三次报告,最终获批。
第二是不要小費。38年间,杨怀远服务过的旅客不可胜数。有旅客感动之余,掏出钱来硬塞给他,老杨一次也没收过。
第三是不要房子。单位曾经奖励他一套房子,杨怀远想,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于是他对组织表示感谢,但房子钥匙却没有接。
“两个不顾”又是什么?第一是不顾家,第二是不顾身体。他对于自己的时间有一套衡量方式,他把每天的时间换算成了为旅客做好事的件数,下船休假一次,就少做了100多件好事,不划算。
为人民服务,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杨怀远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少睡觉,快吃饭,走路带跑抢时间;抓重点,“弹钢琴”,周密思考巧安排。他就是这样“把时间扩大再扩大”,每天累得骨头像散了架,有35年没在家过春节。
杨怀远临退休前,公司给他算了笔账,看看还有多少假期挂着。七除八除的还有1 336个休息日没休息过。那时候海运局规定,每名海员每年休假52天。这么算下来,杨怀远相当于25年没休过礼拜天。
“小扁担精神”永不过时
2004年12月2日凌晨,十六铺客运码头停止营业。杨怀远与自己引以为傲的客轮服务员岗位依依惜别,38年的“扁担生涯”圆满结束。
从24岁挑到62岁,杨怀远用过了47根扁担。
曾有人问杨怀远,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挑了38年扁担?杨怀远说,为人民服务让他入了迷、上了瘾,当一名人民的“挑夫”,是他一辈子最幸福的选择。
党和人民给了杨怀远很高的荣誉: 198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87年当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杨怀远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如今,杨怀远老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闪耀一刻也没有停歇。
退休后,他成为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应邀到机关、企业、街道、学校,作了600多场报告。“我现在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杨怀远笑道,“搞教育搞汇报,我为雷锋做广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一日达千里,天堑变通途。小扁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面对新时代、新航程,我们如何读懂杨怀远和他的“扁担生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从小扁担上的字里行间,能够破译什么样的“精神密码”?
“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杨怀远的这句话也许就是答案。
(作者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工作部宣传室、企业文化室主任)
编者心语》》
编辑完《小扁担传奇》一文后,文中字节不时跃动在我的眼前。在当年的条件下,杨怀远挑着小扁担、担着行李货物,下楼梯、穿涵洞、过天桥,曾经给多少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又曾经温暖了多少漂泊的心。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38年间,杨怀远制备120多种便民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被旅客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朵”“哑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护士”……38年间,杨怀远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用一根小扁担书写了“当代雷锋”的传奇人生。
透过杨怀远的“小扁担精神”,我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延续,并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像一根红线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而杨怀远的一根根饱浸汗水、泪水和雨水的小扁担,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图腾。杨怀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他用一生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承诺,他用满腔热情塑造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人格。
为人民服务,是杨怀远的精神底色,也必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奋斗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