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传记小说写作的难度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历史人物写传记小说,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尺度把握上,往往会构成一个令人挠头纠结的问题。如果过于向壁虚构,人物则可能凌空蹈虚;太拘泥于“实”,人物可能因为没有什么戏份而失去足够的生动性,尤其是当所書写的历史人物不是那种有着文治武功或风流韵事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时,就很可能会因为乏“善”可陈而遭遇无趣之讥。拿北宋一代名僧佛印禅师来说,其为常人所熟知的大抵就局限于是苏轼、黄庭坚的好友等一类身份信息和部分民间流传的难辨真假的“斗智”轶事。而佛印禅师今天保留下来的真实史料也的确不多,再加上“传主”相对封闭的寺院生活场域、皓首穷经的人生追求,佛印禅师能否变成一座文学富矿,这是免不了让人生疑的。所以,当看到江西籍创作者吴仕民的长篇小说《佛印禅师》(作家出版社,2020年)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小说能好看吗?毕竟,要想把这样一位人生追求枯寂如秋的古人写得活色生鲜而又不失本真,写作者不具备高超的艺术驾驭本领还真不行。在我看来,写作者至少需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足够的历史知识储备,敏锐的现实洞察能力,对古人的同情之理解,如是才可能保证传记小说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正是因为存在着上述种种写作风险和规约,《佛印禅师》才称得上是一部迎难而上的传记小说、历史小说。其在以下几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写作经验。
  首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小说对佛印禅师的人生过程进行了全程记录,其从呱呱落地到安然坐化的67年里的重要人生轨迹与修为—少时聪颖好学,剃度出家,拜宝积寺日用禅师为师.先后在开先寺、承天院、归宗寺、金山寺等知名古刹修行住持,在金銮殿从容应答而获神宗皇帝御赐法号金钵,和苏轼交游对话论诗说禅,等等,都得到足够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小说不仅仅属意于书写佛印禅师的上述行藏,而且努力走进其心灵世界,意在摹写和传递他的精神风范。为此作家将佛印禅师的人生成长放置在与诸如父母家人、高僧众侣、至交契友、平民百姓和奸恶权势等多重人际关系网络中加以表现。以佛印禅师和母亲的关系来说,当离家剃度之际,他对母亲依依不舍,托付好友照料母亲,在日后的修行路上亦不时会感怀母恩。那不是因为佛印禅师难以断绝世俗之念,而是因为这个普度众生的高僧还在内心最深处保留着不易为外人所觉察的柔情。与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等一班意气相投的文朋诗友唱和交际,佛印禅师始终惺惺相惜、坦诚相待、才情洋溢;与嫉贤妒能的师兄了空相处,对杀气腾腾的樊雄和枥木棍、对贪婪计较的庞员外等奸佞小人的周旋应付,佛印禅师始终以德报怨、不惊不惧、不卑不亢;对铁耙头、寒芸、八妹以及众多平民百姓的救助不避危险、尽心尽力;甚至还包括对那只受伤的白猿的倾力救助和收养,都可见佛印禅师的恻隐怜悯、慈悲心怀和众生平等观念。作家正是透过这重重叠叠的人际关系书写,绵密细致地织成了一张能令佛印禅师的坚定信仰、苦心孤诣、渊博睿智、通透达观和至情至性都得到最好体现的“情网”。
  其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家长于虚实结合、无中生有,对已知的佛印禅师的“实”进行了必要的择选,摒弃了民间种种关于佛印禅师和苏轼、苏小妹之间的“智斗”传闻,而是另起炉灶,进行合理想象,赋予了主人公传奇的人生经历。佛印禅师在成为高僧的道路上就如同去西天取经的玄奘那样不断遭遇惊涛骇浪,历经起伏波折—林中遇到蟒蛇,道上遭逢战乱,被恶人囚禁追杀,化缘途中为饥饿裹挟,修行路上受美色考验,因才华出众而遭同门妒忌陷害,因讲佛经而在仰山历险……可以说,佛印禅师的血肉与风骨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张力、险象环生的情节而得到动态呈现的。作家还善于制造接二连三的悬念,巧于埋设伏笔,小说中先后出现的各色人物都并非可有可无,他们在后来都被作家有秩序有计划地安排在佛印禅师修炼真身的关键圈子中,成为佛印禅师人生成长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如佛印禅师早先为樊雄所困之时,是在其家丫鬟寒芸相助之下而逃出险境的,物是人非的多年后,二人能彼此辨认出来对方,正是靠着当年佛印遗失在樊家的《金刚经》。当此时寒芸即将落入虎狼之口,佛印禅师又及时施以援手,虽说佛印禅师因此不断遭遇恶魔纠缠并险些为此丧命。数年后,当佛印禅师为宝积寺募化修缮资金时,又是几经辗转已然发迹的寒芸倾囊相助。如是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之处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从中可见作家构思之用心、作品结构之缜密。
  第三,文化意味深厚悠长。这部历史传记小说算得上是一部地道的佛教文化小说,其中有诸多对佛教文化知识的嵌入和介绍,让读者大开眼界。因为所写人物是宋代高僧,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和高僧平等“对话”的佛教文化大家。作家显然对佛教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做过精深研读,小说对佛教文化知识的介绍深入浅出、水到渠成,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佛印禅师的禅意人生,更能开启一次酣畅淋漓的佛教文化旅程。还要看到,作家对家乡江西这方文化沃土的历史与现实的凝注是一以贯之的。此前其创作的《铁网铜钩》《旧林故渊》两部长篇小说即实实在在地走近了自己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故乡。《佛印禅师》则全力聚焦诞生在江西浮梁的名流圣贤佛印禅师,也频频瞩目这里的山川物产、人文地理,给这部小说打上深深的地方烙印。而且,作家在对故乡写作资源的深度开掘中,进一步延伸至对宋代人文历史、风土民情、历史掌故的打量与书写,品茗弈棋、谈书论画、观木赏瓷、说佛道禅,不但完成了作家的精神返乡,还彰显了作家对古老的文化中国的由衷敬意。
  第四,语言典雅,叙述精致。作家传统文化根底深厚,又专心写作多年,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小说用语精、准、明快、考究,可诵可读,耐品耐吟,更有机融入诸多前贤往圣的诗词佳句,尽得其笔下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的风韵神采,亦与其所观照的佛印禅师所居处的崇尚文艺的宋朝文化气象若合符节。同时,小说亦有对传统说书人“卖关子”叙事方式的拿来,讲述不疾不徐,张弛有度,循循善诱,在有效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同时,亦将读者成功引入小说所着力表现的诗意禅境。值得指出的是,小说中佛印禅师收养的白猿既是佛印爱心弥漫的具现,又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象征物和文化符号。当佛印禅师圆寂焚化之时,这只已经绝食七日的白猿纵身跃入化身窑与其同赴西方极乐世界的描写将小说推向高潮,这实在是作家的神来之笔。我们固然可以用“生死若无定数,善恶当有因缘”来加以解释,但其所包孕的深刻美学内涵又岂能一语可以道尽!
  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郭沫若说:蔡文姬就是我。那么,当吴仕民很好地进入佛印禅师的精神世界并成功地将其向世人敞开之际,我们是不是也同样可以说,佛印禅师就是吴仕民?而小说所投射的作家的故园之恋、文化之思、人生之慨、现实指涉,均值得读者深长思之。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2007年《诗选刊》推出“90后”诗作,“90后”进入了文坛和大众的视野,于是,媒体、网络、传统杂志都在纷纷关注“90后”文学创作。一时间,“90后”文学成了热词,传统杂志、文坛批评家、网络、媒体甚至一些“90后”自己,都在对“90后”的文学创作进行评论、言说。而“90后”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语义场中,面对各种声音,自己本身的创作也是多元的。这样复杂的境况,导致无论是“90后”的文学创作,还是对
期刊
声声慢  清晨醒来,春鸟已鸣过三声  早餐热在锅里,衣服晾上了阳台  孩子去了学校,窗边的牵牛花  正伸长了脖子作势攀爬  你踱着步子,从客厅到餐厅  从一数到一百,一遍一遍  仿佛在度量我们长调般缓慢的一生  这些年,你习惯了早睡早起  并蹑手蹑脚,包容一个人天马行空的梦境  当乌云升起,我不再朝雨中奔跑  而是默默站在你撑开的伞下  什么时候,我们停止了恋爱和争吵  你掌管一条金鱼的起居  我
期刊
网友总结出丧文化界的“四大天王”:悲伤蛙,原名“佩佩”,是美国漫画家马特·弗里在漫画《男孩俱乐部》里创造的人物。他的形象由青蛙的头和人的身体组成,眼球硕大、向外凸出,皮肤是深绿色,嘴唇却是深红色,穿一件深蓝色的T恤,颜色搭配可以说极度冲突。马男波杰克,是美国动画《马男波杰克》中的主人公,与悲伤蛙相似,他的形象也由人的身体和动物(马)的头组成。在第一季的海报上,他穿一条短裤衩,敞开浴袍,露出松垮的胸
期刊
一、意义拼合:“佛系青年”的生成  作为舶来品的“佛系”一词最早见于2014年的日本杂志《non-no》:杂志中的“佛系男子”指喜欢独处、专注自身兴趣、不愿谈恋爱的男青年。2017年,“佛系”借助两篇自媒体公众号推文—“留通社”《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始追求佛系生活了?》和“新世相”《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在中国迅速蹿红,并衍生出“佛系青年”的概念。  “佛”的本义是“佛陀”
期刊
“90后”作家正在成为文坛中一股不可小觑的新锐力量。他们携带着个体经验的天真,在大时代中成长起来,并且把这种经验转化为文学作品。这股悄然生长的新生力量,一方面继承和回溯着正统文学的现实性与历史感,另一方面也以个性化和资本化的方式横空出世,反叛着纯文学观念的绝对真理。对于“90后”而言,正统和反叛也许是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无意识书写,但都为文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创意写作”:从学院派谈起 
期刊
谙源的蝴蝶  雨从天井里落下,  急促的声音唤醒了她苍老的双眼,  疼痛的腿脚也加快了步伐,  院场上晒的豆子在催她!  雨从凤凰山上来,望碑先看见了,  村口千年的樟树银杏看见了,  紧接着古戏台里的戏神也看见了,  庙里的李氏公李氏婆似乎不再正襟危坐,  一缕风拂过了尘埃在他俩肩头堆砌的高墙。  一只冬天的蝴蝶,在雨中来回盘旋,  她从前所有的日子都变成了模糊的光点,  她终于飞进了屋内,  
期刊
一、“丧”情绪与词语污染  每个时代有其标志性的生活方式,青年群体是时代文化的经历者,也是时代精神的演绎者,在变迁的时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摇滚、诗歌、迪厅、看电影是青年群体的主要娱乐消遣,青年群体歌颂理想、赞美爱情,有无畏的勇气和无尽的热情。21世纪世纪之初,青年群体以上网、玩手机、打电玩、发呆等为日常消遣。他们沉浸在看似热闹的网络世界进行虚拟社交,实际上却被囚禁在以I
期刊
对于许多中国观众而言,捷克电影是个陌生的名词,印象中的捷克电影,似乎只有《好兵帅克》和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有人或许会把《布拉格之恋》当成捷克电影,而那其实是美国人拍摄的,尽管电影的内容源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高晓松写过一首歌,叫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有这样两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我看来,捷克电影的永恒主题正是—生活不是眼前
期刊
江西自古便是“江南昌盛之地”“文章节义之邦”,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田园山川,近现代以来更是演绎了无数革命英雄传奇,丰饶深厚的赣鄱大地为江西文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  长期以来,江西作家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鲜明的人道主义情怀立足历史,扎根大地,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源泉,汲取创作灵感,塑造艺术个性,为繁荣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西风景”。回望
期刊
文学叙事规律是年长且阅历丰富者优先,一般遵循自上而下、由长及幼的讲述次序。以外国作家群体为样本的调研结果显示,作家创作最佳年龄在31—40岁之间,为了迎来创作黄金时代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准备期[1],即一般要经过十年左右的积累,在40岁左右才会长成一个成熟而令人信服的叙述者。中国作家的成长状态也大抵如此,不到一定的成熟年龄且没有丰富成长经历的作家很难立足文坛。“90后”文学显然不符合以往文学史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