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巧手巴特尔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213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见作品如见人,那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广受欢迎的作品吧!
  猜!这些作品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心灵手巧的女孩?大错特错。让我们来见见庐山真面目吧!
  这位文质彬彬的男孩叫孙仲俭,是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四(1)班的学生。他小名叫“巴特尔”,蒙古语中意为“英雄”,父母希望他成为生活中真正的“英雄”。可是,这位巴特尔不爱舞刀弄枪,却痴迷于一种捏捏揉揉的细致活儿——面塑。
  走近正在面塑的巴特尔,他丝毫没有察觉到我的到来。只见他噘着嘴,低着头,凝神创作。让人惊叹的是,一块普通的面在他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手中的小老鼠便有了可爱的样子、精致的服饰。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便脱手而成。而他呢,像个极其专业的艺术家,先探着头,靠近瞧瞧,再眯着眼睛,退后两步打量着,接着用手再稍作修补。不一会儿,脸上露出满意的纯真的笑容。
  当我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时,他害羞地笑了。随后他又取出几幅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出了这个巧手男孩的与众不同。
  细心的你,也一定发现了,这几幅作品中增添了新的元素——纸。问其原因,巴特尔说,这是他的创新作品,添加纸的面塑作品,既增加了立体感,又像平面作品一样易于欣赏,便于悬挂张贴。
  我为这个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孩子叫好!细细品来,色彩更为大胆,形态更有张力,有了面粉的厚实感,又融合了纸质的轻盈美,让作品妙趣横生。
  我问巴特尔:“学习面塑,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吗?”这个可爱的孩子脱口而出:“有!家里的饺皮儿全是我手擀的。”我一听,乐了。细问才知道,因为学习面塑,他对面粉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即便是家中擀饺皮,他也争着干。他擀得又快又好,饺皮中间厚四周薄,家中无人能敌。
  巴特尔还给我讲了一个他闹出的笑话。有一次用彩面捏饺子,捏皮、制馅、包合,他完全沉醉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创作。当他把彩馅包进晶莹剔透的“饺皮”后,就直接送进了嘴里。嚼了好几下,才感觉出味道不对,连忙吐出来,心疼地看着被自己咬坏的作品。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男孩,我真为他的聪慧和巧思所折服。祝愿这个心灵手巧的“英雄”捏出自己的美好梦想,塑出自己快乐的明天!
  (责任编辑:徐 琴)
其他文献
发现蛐蛐  今天,我正在洗手,忽然,隐隐约约听见了蛐蛐的叫声。这声音时高时低,真好听。  我打算抓住这只蛐蛐。我仔细聆听,循着声音走去,终于,在厕所的一个角落里,发现有一只长翅膀的小黑蛐蛐在那里“唱歌”。它唱起歌来,小肚子一鼓一鼓的,非常有趣,还时不时抖抖小翅膀,似乎想飞起来,在天花板上继续歌唱。我完全被它的歌声和滑稽的样子迷住了,把抓它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抓蛐蛐  突然,蛐蛐发现了我,停止了
期刊
今天,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到海州去挖山芋。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有说有笑。有五六个男生还吹牛说能挖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呢,我们女生就笑话他们说:“估计你们只能挖到零个山芋!”  到地方了,大家一拥而上。我们走过“窄马路”,跨过“千秆桥”,终于来到了山芋躲藏的地方。  我和嘟嘟一起挖了半天,只挖到了几根“豆芽菜”和“萝卜须”。我们并没有灰心,就去别的地方挖,也没挖到胖“土豆”。突然,我看到许多同学
期刊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段文字是《诗经·七月》里的句子,上大学时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使我也喜欢起司空见惯的蛐蛐来。之所以想起它,是因为今晚家里不绝于耳的蛐蛐声。大概是迷路的它们误入了我家墙角下吧?蛐蛐在声声欢叫,叫声时短时长,时低时高,是呼唤梦中情人,还是在这天高云淡的初秋开起了歌唱大赛?  我不禁想起女儿四岁时的事情:那
期刊
桃园的大院子里有许多孩子。  跟我最要好的是李大娘家的“奸臣”。奸臣和我同校同班,也十岁。因为老叫外号儿,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了。其实他那外号儿不是我取的,是邵大爷。  邵大爷的样子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戴着玻璃片特别厚的近视镜,老穿着一件灰色长衫,人又细又高。他爱唱京戏,恰好我爸爸喜欢拉京胡,所以晚饭以后他俩常搬了凳子坐到院子里,一个拉一个唱。我也有时候被他们唤去,唱一段《甘露寺》,就是那段
期刊
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这天,毛南族的村落尤为热闹,家家户户把刚收获的南瓜都搬了出来,仔细从中挑出最大、最圆、色泽最好的南瓜,然后抱着它急急忙忙赶往村长家。怎么回事?咱们赶紧去看看吧!  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村长家的院子里人头攒动,大家纷纷把自家南瓜做上标记,放到指定位置。这是要干什么?  原来,今天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的南瓜节。与往年一样,人们一大早就把精心挑选的南瓜聚集到村长家中,准备竞选“南瓜王”。
期刊
鍾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尽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
期刊
当我们从射击场回来的时候,看到冰缝里不断地有鲸鱼游过。仪器记录到的从冰下游过的鲸鱼,就更多了。但是,北极熊的威胁,却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因为从望远镜里确实看到了一头很大的北极熊,就在不远的冰山之间转来转去。为了防备它的突然袭击,格瑞格嘱咐大家要多加小心,一个人单独活动时,一定要带好枪。  四月的北极,天特别长,夜特别短,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打一个盹儿,很快又升起来了。我在台子上站了十
期刊
“嫦娥”奔月  时间:2013年12月2日  嘿,看这里,静卧在勤务塔内的,就是咱们奔月的主角“嫦娥三号”。它可不是什么神话中的仙子,而是一台实实在在的登月探测器。  说起嫦娥,话自然就长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嫦娥奔月的神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它可是代表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登月梦想啊。这不,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自然而然地就以“嫦娥”来命名了。  “嫦娥三号”的两位“姐姐”,“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
期刊
为了更好地了解葫芦画,咱们来认识一位长年潜心研究葫芦彩绘艺术的张苗老师。  多年来,他以“让宝葫芦放射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为工作目标,坚持纯手工制作,创作讲究天真率意,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老师的作品吧。  亚云:张老师,这些葫芦画有什么寓意呢?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张老师:葫芦画的寓意是双重的,在葫芦本身,也在画。葫芦,与“福禄”谐音,一听就让人觉得很吉祥。再来,葫芦功用
期刊
孩子气的祖父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喜欢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他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子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