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在大学英语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一脉相承。通过对比分析《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发现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评估标准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体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的进程。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的平稳过渡,实现合理的衔接,成为国内众多英语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 衔接方法
一、引言
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者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英语教学在这两个阶段应体现出延续性,帮助英语学习在两个阶段之间顺利过渡,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然而从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课程要求到教学实际情况却发现,两阶段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交叉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教学资源浪费,如何实现两阶段的合理衔接,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背景
倪传斌等学者在1998年就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做出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研究发现,由于高中教师大量提前讲解大学内容和大学教师盲目重复高中的教学内容等原因,造成英语教学内容中大量英语语言知识的重复,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随后,在2001年戴炜栋、张雪梅等学者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观点,倡导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我国的实践与现实,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在系统、合理地进行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一条龙”的关键。在2003年至2004年期间,国家教育部相继试行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英语教学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指明了总体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衔接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的纽带,使得过去一味单纯地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英语教学状况发生了扭转。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到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转移,这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阶段课程要求对比
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在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未能体现出对新课标的延续和衔接,造成了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结果,主要体现出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的重复交叉和衔接性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要求。新课标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并分级描述了6-9级所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仅从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从相同的语言知识方面做比较,按照新课标中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基本能达到八级要求,英语词汇量要求为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应达到的词汇量为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显而易见,两个阶段英语词汇的重复率较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不能满足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听、说、读、写的技能要求上缺乏连续性,如新课标中要求的阅读能力涉及文体特征的识别,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课外阅读量、认识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等均未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体现。
2.课程设置。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理念,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系列I、II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系列II的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课程,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校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这一课程分类与高中英语课程的设置有交叉部分,但在类别上未能体现衔接性,并且结合我们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多数院校仅开设语言基础和技能类课程,其他类别的课程鲜有开设。
3.教学模式。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理念一致,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强调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但这一教学模式虽以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指导,但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未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同时,由于实际硬件条件的限制,这一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尚未推广开来,收效甚微;另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未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体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向网络课堂模式实现自然过渡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4.教学评估。新课标遵循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的原则,旨在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针对两者的相互结合方式,新课标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参考性评价标准,尤其是听说能力评价的方式和标准。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在听说能力的评估形式、方法和标准上都未给出明确指导。另外,在目标评估标准方面,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评估等级未体现连续性。新课标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九级课程目标体系,这有利于帮助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高中英语课程按水平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等级。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等级划分为三、四、六级,这与九级课程目标体系是否存在重合,如何设立具有整体行和连续性的评估体系亟待研究。
四、结语
以上通过对新课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指导下高中英语学习的后续阶段的学习,急需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索出一套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在高中英语水平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后续学习,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
[4]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22-327.
[5]王海波.新课程标准下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5.
[6]倪传斌.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7]朱菊芳.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3,(1):40-46.
[8]高丽绪.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 衔接方法
一、引言
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者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英语教学在这两个阶段应体现出延续性,帮助英语学习在两个阶段之间顺利过渡,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然而从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课程要求到教学实际情况却发现,两阶段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交叉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教学资源浪费,如何实现两阶段的合理衔接,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背景
倪传斌等学者在1998年就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做出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研究发现,由于高中教师大量提前讲解大学内容和大学教师盲目重复高中的教学内容等原因,造成英语教学内容中大量英语语言知识的重复,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随后,在2001年戴炜栋、张雪梅等学者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观点,倡导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我国的实践与现实,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在系统、合理地进行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一条龙”的关键。在2003年至2004年期间,国家教育部相继试行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英语教学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指明了总体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衔接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的纽带,使得过去一味单纯地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英语教学状况发生了扭转。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到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转移,这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阶段课程要求对比
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在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未能体现出对新课标的延续和衔接,造成了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结果,主要体现出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的重复交叉和衔接性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要求。新课标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并分级描述了6-9级所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仅从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从相同的语言知识方面做比较,按照新课标中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基本能达到八级要求,英语词汇量要求为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应达到的词汇量为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显而易见,两个阶段英语词汇的重复率较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不能满足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听、说、读、写的技能要求上缺乏连续性,如新课标中要求的阅读能力涉及文体特征的识别,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课外阅读量、认识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等均未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体现。
2.课程设置。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理念,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系列I、II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系列II的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课程,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校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这一课程分类与高中英语课程的设置有交叉部分,但在类别上未能体现衔接性,并且结合我们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多数院校仅开设语言基础和技能类课程,其他类别的课程鲜有开设。
3.教学模式。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理念一致,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强调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但这一教学模式虽以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指导,但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未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同时,由于实际硬件条件的限制,这一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尚未推广开来,收效甚微;另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未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体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向网络课堂模式实现自然过渡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4.教学评估。新课标遵循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的原则,旨在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针对两者的相互结合方式,新课标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参考性评价标准,尤其是听说能力评价的方式和标准。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在听说能力的评估形式、方法和标准上都未给出明确指导。另外,在目标评估标准方面,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评估等级未体现连续性。新课标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九级课程目标体系,这有利于帮助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高中英语课程按水平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等级。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等级划分为三、四、六级,这与九级课程目标体系是否存在重合,如何设立具有整体行和连续性的评估体系亟待研究。
四、结语
以上通过对新课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指导下高中英语学习的后续阶段的学习,急需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索出一套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在高中英语水平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后续学习,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
[4]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22-327.
[5]王海波.新课程标准下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5.
[6]倪传斌.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7]朱菊芳.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3,(1):40-46.
[8]高丽绪.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