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议论文,思维贵圆通

来源 :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这些看似彼此对立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议论文写作贵在自圆其说,事理通达,也就是能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进行周密的分析、论证,能够把道理讲通,有说服力。这就需要训练思维的圆通性。
  一、运用多元思维确立自己的观点
  客观事物本来具有多个方面,正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认识主体具有差异性,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对于蚂蚁,有人嘲讽“蚍蜉撼大树”的自不量力,有人赞美“蚂蚁啃骨头”的团结攻坚;对于螃蟹,有人冷眼旁观“看你横行到几时”,有人热情讴歌“海龙王处也横行”;对于枯叶,有人贬抑“枯叶恋高枝,自觉无颜色”,有人褒扬“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需要学会多元思维。
  [材料]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针对这则材料,思考的角度不一而足:
  [着眼于鲸]在水中庞大的鲸无疑是强大的,而当它无所顾忌地对沙丁鱼穷追不舍时,却没有想到危险逼近,自己原来的优势在沙滩上就成了要命因素。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要有忧患意识……
  [着眼于沙丁鱼]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向沙滩方向游去是十分聪明的,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有利地形而陷强敌于困境。由此可以获得教益:用智慧战胜强敌;智胜于力;善于凭借才能以弱胜强;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
  [着眼于鲸与沙丁鱼的关系]在深水中前者强大而后者弱小,在浅滩上却强弱异变。由此可以获得启迪:强与弱、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努力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才是智者;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些观点都是合理的,你对哪一个观点感悟最深,最有话说,就可以确立为中心论点。
  多元思维训练,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作文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理的支撑
  朱光潜《咬文嚼字》主张“咬文嚼字,锱铢必较”,“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并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马南邮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则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烦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作者从三个方面说理:①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②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③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这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以“一步与一生”为题作文,可以强调关键一步影响一生。当代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所以,关键的“一步”走对了,“一生”路途顺畅;关键的“一步”走错了,一生蹉跎,一生后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以“一步与一生”为题作文,也可以强调“一步”未必会影响、制约“一生”。一步再重要,也仅仅是一生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取代一生。走错一步不要紧,只要退步抽身走出误区,就不致葬送美好的人生。不要因为“一步”之错,就断言人家没有光明前途。两种看法,前者能够警醒人们防微杜渐,后者有利于鼓励走错一步的人改过自新,都有意义。两种看法,皆是“局部的真理”,关键是要能够自圆其说。
  三、不要断然否认其他合理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我们不能为了强调外因而否认内因的作用,也不能为了强调内因而否认外因的作用。因此,论证“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内在“定力”不够的少年儿童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是有道理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论证“近墨者来必黑”,强调人内在因素产生对环境的“免疫力”,近墨者而不黑,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也是有道理的。为了论证“近墨者黑”就否认“近墨者未必黑”,这是说不通的;反之,为了论证“近墨者未必黑”就否认“近墨者黑”,这也是说不通的。要论述“近墨者黑”,可以承认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现象,但毕竟是少数,而“近墨者黑”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要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论题,也可以承认外因的强大作用,有“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亦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把突出内因的能动作用作为文章的论证主体。这样可以避免顾此失彼的疏漏。
  与此相似的还有很多。论述“名师出高徒”,着眼于外因的作用,强调高明的师傅(老师)对徒弟(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论证“名师未必出高徒”,则是着眼于内因,突出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内在要素的重要。
  四、针对具体问题须进行具体分析
  许多问题都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用所谓“木桶理论”来阐释人生哲理:构成木桶的木板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低的那块木板,因此,补短至关重要。有人反对,说人生不是木桶,术业有专攻,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的专长,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扬长而不是补短。以上两种说法,各执一端,不无道理,又难免偏颇。仔细想来,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
  人生在世,有些东西,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人人应该具备,比如道德,比如情操,比如修养,在这些方面,就须补短,自己有不足,见贤而思齐,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无止境,在学识方面,自然也应该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在中小学,学习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需要及时查漏补缺;在大学专攻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差距,不懈努力。
  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不同的个头,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长相,不同的禀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可不必违背天性而强行改变。有人为了增加身高,不惜断骨再接;有人疯狂追星而整容,要使自己的長相变成自己崇拜的明星的模样……这些都毫无必要。当然,如果天生有缺陷,有病态,通过手术矫正,自然另当别论。
  不同的人兴趣、爱好、特长不同,有人精通音律,有人擅长丹青,有人能歌善舞,有人能说会道,有人精于计算,有人富于想象……在职业的选择、事业的追求等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避短扬长。从事自己感兴趣又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事业,自然更能创造事业的辉煌,展现人生的精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顾嗣协《杂诗》)天生我材必有用,扬长避短见神奇。人生在世,在该补短处着力,在该避短时警惕,在该扬长处用功,方能做最好的自己。
其他文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9年高考尘埃落定,但研读上年度试题,洞察命题规律及走向,对于下一届的考生来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此,笔者对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广大学子备战来年高考有所帮助。  [命题特点]  1.题材较为广泛。2019年高考8套语文试卷,除了北京卷、浙江卷来考查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其他6套试卷均进行了考查。选材及命题上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期刊
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从近年来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得分率还普遍偏低,如何科学、高效、准确地把握这一高分题型的应试技法,是摆在众多考生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以为,只要在透视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如下四条复习对策,还是可以突破文言文翻译这一难点的。  一、综观10年试题,探究命题规律  综观近10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言文翻译题,我们可以探寻出2020年高考文言文翻
期刊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是近两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变化的一种新形式。虽脱胎于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但在命题材料的组合形式、写作任务的要求、审题构思的侧重点上又有所区别,所以在2020年的第一轮作文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是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基础上的优化  1.明确的写作任务克服了过去新材料作文写作指令宽泛的弊端。  2015年高考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是由命题
期刊
年年岁岁高考热,岁岁年年考不同。“语言文字与运用”可谓“渤懈桑田”,分值在15分到22分不等,是语文考卷中最为“波谲云诡”的版块。该版块被称为高考试卷的“试验田”,形成了以“考能力、重实用、求创新”为主的命题思路,题型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历年来常考常新。2019年高考尘埃落定,在“坚守”与“创新”中,“语言文字与运用”版块呈现怎样的命题态势,有必要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这有益于备考2020年高考
期刊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和目光的定向一样,人的品性与行为也需要定向,它必须朝着更加文明的地方而去。  [写作指导]  本作文材料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摘要。面对一个陌生的作文试题,考生要能够找到题目的“要害”,这要害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句话,它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
期刊
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写好一篇作文,往往决定了最后语文得分的高低。通过对2019年高考报告中“二、三类文”的分析,我们发现,考生的主要写作误区有:  [误区展示]  1.审题不清,偏离题意。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统帅”,无帅犹如乌合之众,可见立意正确的重要。然而,据阅卷中观察,不少考生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出关键词,然后以此为话题进行写作。还有考生审题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为何去,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景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的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期刊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真相往往隐藏在事实的背后,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  有些人想方设法弄清事情的真相;而有些时候,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假象里;明白真相时,又活在假象的阴影里。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写作指导]  写好本次作文,应做好
期刊
记叙性散文,是一种非规范性的记叙文。这类作文不拘泥于写真人真事,不怎么讲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的完整性,常常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或虚构个别细节,或虚拟各类故事,或边叙事边以抒情笔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把哲理性思索蕴含在生动具体的叙事描写之中,等等。在考场上,大多数同学喜欢运用这种格式。从总体来看,这类散文的写法,更讲究选材构思的艺术性,讲究虚实结合,讲究记
期刊
[作文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泰戈尔  ②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鲜花和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旅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了一个荒漠。——萨拉  要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