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应充分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关键词:行业;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8-0029-0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有着丰厚的办学积淀和丰硕的办学成果,自办学以来为建设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人员。近年来,在我院高职示范建设的带领下,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深化内涵建设,探索工学结合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行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入WTO后,我国的建筑市场逐步开放,与国外事务所的合作日益增长,国内私人事务所开始兴起,建设量不断加大,业主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要求参与者不断进行专业化分工,一些设计院中出现了以设计工作室为单位的工作结构,即形成了以专业组织设计团队的工作室。这样的团队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如建筑方案创造室、建筑效果图制作室、建筑施工图设计室等,这种流水化的工作模式和岗位多元化的现象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通过对社会和行业的市场调查,我院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明确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的岗位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师资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我院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居住房产项目策划和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当然,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也可选择不同方向的学习,即可以从事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建筑设计实际工作方面的学习。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建筑设计单位(所)、各大建筑企业、大中型居住房产开发建设公司的设计规划部门、建筑模型制作公司等。
专业建设思路
(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都是工学结合。我院根据建筑设计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1、2、4、5、7五个学期进行校内课堂教学和工作室项目训练,3、6、8三个学期进行校外企业实境训练,校内校外交替进行;其中3、6学期为小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到工程现场接受实境生产性实践,返校后带着问题进行工作室或实训室理论教学和项目训练;第7学期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和实训中心接受专门化综合项目训练。工作室实行“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真题真做,通过直接参与市场项目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完成1项中级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第8学期学生以设计员工的身份进入建筑设计行业进行顶岗综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在此期间达到高级技能要求,并取得1项高级技能证书,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实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构
工作过程知识是指在灵活且不断更新的企业环境下工作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等特点。工作过程知识隐含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如程序化知识),也包括与之相联系的隐性知识,即物化在工作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最宝贵的工作过程知识。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并能充分体现市场对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我院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根据建筑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了10门职业基础课程;根据建筑设计的技能要求,参照二级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程工作过程的知识要求,构建了8门职业技能课程;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了5门职业岗位课程,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工作过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过程性知识,获得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岗位需求能力分析,我院对一些理论课程进行了重构,将传统的独立设置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课程综合为一门《建筑技术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将传统的《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声学知识和建筑设备中的建筑采暖、热水与燃气供应知识简化,而将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和建筑通风等节能知识作为重要知识点。这门综合课程与以前相比,虽课时量有所减少,但教学内容更实用直接。同时,在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部分的课程,都增加了实训环节,如建筑墙体构造增加了认识实习,居住建筑设计等岗位课程均设置了综合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实践教学总课时为1600个左右,几乎占总课时量的60%。通过增强实训环节,实现了使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即能顶岗作业,一般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就能“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应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建筑设计项目工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组织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启发性的实训项目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应注重行业的发展,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同时,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一项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措施。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制定专业教师到基地顶岗锻炼机制,规定每位骨干专职教师每两年应有不低于两个月的现场挂职锻炼实践经历。教研室每年利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安排教师到建设单位挂职锻炼,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开发行动导向课程。教师的优秀实践案例可以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证明,积极参与工程实践活动的教师通过实际参与可以了解到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经过挂职锻炼后所教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提高,可谓一举多得。积极开展教科研等技术服务工作,可以锻炼教师队伍,因此,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以使实践教学改革健康推进。
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包括聘请徐州市建筑设计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级建筑师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本专业举办专业讲座。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指导,这种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团队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要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制定实训指导手册、实训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标准,积极营造实习基地的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
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我院加强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成立了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工作室,并与企业联姻,成立了校内“联合设计中心”,将企业的设计项目拿回校内设计中心和工作室,让师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在工作室指导教师带领下,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为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院还依托学校设计院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成立了学生设计工作室,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实际工程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充分利用江苏建筑行业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作为学生职业能力体验中心,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作、同生活,真实感受企业氛围。与主要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教合作关系,可以保障岗位实训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聘请建筑设计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岗位实践任务。
(五)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考试考核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以学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基础课、技术理论课一般可采用考试的方式,而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课程一般应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首先,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岗位课程可采取独立考核和小组考核的形式完成,重在对具体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考查,涵盖各个阶段的关联衔接及协作分工等内容,可通过工作过程再现、分工成果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其次,专业认知、企业实境训练、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重在对学习途径和行动结果的描述,可通过工作报告、成果展示、项目答辩等形式,采取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改革后的考核应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是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于一体的活动,包括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实训、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办学基础条件,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深化专业内涵,有效推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45-47.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4-7.
[3]陈玄令,沈国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实施的条件[J].建设职业教育,2010,(1/2):37-39.
[4]黄宏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风向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46-48.
作者简介:
丁平(1971—),女,安徽怀宁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高级建筑师,建筑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建筑技术设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行业;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8-0029-0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有着丰厚的办学积淀和丰硕的办学成果,自办学以来为建设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人员。近年来,在我院高职示范建设的带领下,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深化内涵建设,探索工学结合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行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入WTO后,我国的建筑市场逐步开放,与国外事务所的合作日益增长,国内私人事务所开始兴起,建设量不断加大,业主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要求参与者不断进行专业化分工,一些设计院中出现了以设计工作室为单位的工作结构,即形成了以专业组织设计团队的工作室。这样的团队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如建筑方案创造室、建筑效果图制作室、建筑施工图设计室等,这种流水化的工作模式和岗位多元化的现象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通过对社会和行业的市场调查,我院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明确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的岗位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师资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我院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居住房产项目策划和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当然,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也可选择不同方向的学习,即可以从事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建筑设计实际工作方面的学习。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建筑设计单位(所)、各大建筑企业、大中型居住房产开发建设公司的设计规划部门、建筑模型制作公司等。
专业建设思路
(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都是工学结合。我院根据建筑设计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1、2、4、5、7五个学期进行校内课堂教学和工作室项目训练,3、6、8三个学期进行校外企业实境训练,校内校外交替进行;其中3、6学期为小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到工程现场接受实境生产性实践,返校后带着问题进行工作室或实训室理论教学和项目训练;第7学期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和实训中心接受专门化综合项目训练。工作室实行“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真题真做,通过直接参与市场项目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完成1项中级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第8学期学生以设计员工的身份进入建筑设计行业进行顶岗综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在此期间达到高级技能要求,并取得1项高级技能证书,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实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构
工作过程知识是指在灵活且不断更新的企业环境下工作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等特点。工作过程知识隐含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如程序化知识),也包括与之相联系的隐性知识,即物化在工作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最宝贵的工作过程知识。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并能充分体现市场对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我院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根据建筑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了10门职业基础课程;根据建筑设计的技能要求,参照二级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程工作过程的知识要求,构建了8门职业技能课程;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了5门职业岗位课程,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工作过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过程性知识,获得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岗位需求能力分析,我院对一些理论课程进行了重构,将传统的独立设置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课程综合为一门《建筑技术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将传统的《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声学知识和建筑设备中的建筑采暖、热水与燃气供应知识简化,而将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和建筑通风等节能知识作为重要知识点。这门综合课程与以前相比,虽课时量有所减少,但教学内容更实用直接。同时,在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部分的课程,都增加了实训环节,如建筑墙体构造增加了认识实习,居住建筑设计等岗位课程均设置了综合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实践教学总课时为1600个左右,几乎占总课时量的60%。通过增强实训环节,实现了使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即能顶岗作业,一般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就能“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应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建筑设计项目工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组织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启发性的实训项目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应注重行业的发展,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同时,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一项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措施。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制定专业教师到基地顶岗锻炼机制,规定每位骨干专职教师每两年应有不低于两个月的现场挂职锻炼实践经历。教研室每年利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安排教师到建设单位挂职锻炼,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开发行动导向课程。教师的优秀实践案例可以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证明,积极参与工程实践活动的教师通过实际参与可以了解到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经过挂职锻炼后所教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提高,可谓一举多得。积极开展教科研等技术服务工作,可以锻炼教师队伍,因此,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以使实践教学改革健康推进。
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包括聘请徐州市建筑设计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级建筑师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本专业举办专业讲座。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指导,这种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团队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要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制定实训指导手册、实训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标准,积极营造实习基地的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
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我院加强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成立了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工作室,并与企业联姻,成立了校内“联合设计中心”,将企业的设计项目拿回校内设计中心和工作室,让师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在工作室指导教师带领下,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为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院还依托学校设计院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成立了学生设计工作室,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实际工程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充分利用江苏建筑行业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作为学生职业能力体验中心,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作、同生活,真实感受企业氛围。与主要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教合作关系,可以保障岗位实训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聘请建筑设计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岗位实践任务。
(五)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考试考核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以学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基础课、技术理论课一般可采用考试的方式,而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课程一般应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首先,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岗位课程可采取独立考核和小组考核的形式完成,重在对具体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考查,涵盖各个阶段的关联衔接及协作分工等内容,可通过工作过程再现、分工成果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其次,专业认知、企业实境训练、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重在对学习途径和行动结果的描述,可通过工作报告、成果展示、项目答辩等形式,采取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改革后的考核应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是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于一体的活动,包括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实训、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办学基础条件,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深化专业内涵,有效推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45-47.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4-7.
[3]陈玄令,沈国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实施的条件[J].建设职业教育,2010,(1/2):37-39.
[4]黄宏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风向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46-48.
作者简介:
丁平(1971—),女,安徽怀宁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高级建筑师,建筑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建筑技术设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