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闺阁绣指上层社会名门闺媛们以自娱为目的而创制的刺绣,隶属于苏绣的一种,绣品大多用于自我欣赏或亲友间礼尚往来的礼品,以及书房、卧室、厅堂或深闺中的装饰陈设。它用丝线绣制而成,稿本多采用绘画作品,从宋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作品,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
关键词:明清;闺阁绣;艺术风格
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提到:“宋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锋,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以其绒色光彩夺目,丰神生意,望之宛然,三昧悉矣。”由此可见,这些极具观赏性的闺阁绣品深得当时文人士大夫之喜爱,被视为文人雅士提高居室堂屋雅趣的必备艺术品之一。闺阁绣发展到后期,其中一部分还进入了市场流通,被上层社会人士购买以后用于收藏或者馈赠亲友。由于闺阁绣的绣制者往往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刺绣技能和创造力,因而其绣品相较于民间普通绣品而言,具有更高的刺绣工艺水平、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呈现出象形惟肖,画绣相彰,工细雅致等艺术风格。
一、象形惟肖,不失矩度
闺阁绣是一种极具仿真写实风格的女红艺术作品。
乾隆时《上海县志》有记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经过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的继承和发扬,闺阁绣成为江南女红艺术中最为出彩的一部分,其刺绣技巧精湛,能得原作笔意神韵,作品丰富,题材多样。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原材料品质提高和综合技术的成熟,使得女红追求写实仿真的艺术表现较前期更胜一筹,细致入微的形态描绘、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生动传神的气韵写照成为当时的审美追求。
“至于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则大与才人笔墨名手丹青同臻其妙。”丁佩强调闺阁绣作要“象形惟肖,不失矩度”,不可“草高于树,树软如绵”,并指出“绘花绘光,实能为众香国中传神写照者,必推绣事为独步”。刺绣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使用恰当就能够塑造比绘画更加真实唯美的物象;如韩希孟所绣《宋元名迹册·豆花蜻蜓图》中,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灵活运用针法,将蜻蜓翅膀的细小纹理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质感灵动,具有绘画难以比拟的丝绣韵味,大大提高了刺绣的观赏性。
明清时期的闺阁绣品始终在技艺上格外追求“以绣摹真”之美。正如丁佩所言:“禽则积羽而成,绣则积丝而成,因物肖物,莫妙于此。”丝线本身所具有的光泽也使得刺绣相较于绘画能更细致、真实地表现对象的自然面貌,也使得居于四德之末的女红小技逐步发展为一项。
二、绣近于文,绣通于画
闺阁绣是一种诗文相和,绘绣结合的女红艺术作品。
闺阁绣女一般除刺绣外,诗书画兼长,如明代倪仁吉,常常以针代笔,以绣写生;据《绣谱》所述,丁佩本人也有自画自绣的《遥山一珩》图。为了精益求精,闺阁绣作出现用绘画、书法与刺绣结合的手法,真正达到“绣即闺阁之中翰墨也”,其中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配色着针都力求与画理相同,文字入绣也力求与墨笔无异。
“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浅深评之。”“画绣”之风始于南北朝、兴于宋代,至明代达到繁盛期。随着宋代工笔画的发展达到鼎盛,唐宋名家的书画作品被大量用于刺绣,其中更是以花鸟画稿为主。这类画绣作品较为讲究写实的风格,追求模仿原作的笔墨线条和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出柔和细腻、清新委婉的文人审美倾向,还融入了吴地文化中淡雅隽永、玲珑飘逸、精巧工致的地方色彩。
闺阁绣品融画理与刺绣于一体,诗文相和,绘绣结合。就当時社会而言,补绘若要与丝绣相得益彰,实非易事,绣女不但要熟悉用笔调色,还须知晓画理。善于画且精于绣的女子可谓少之又少,唯有名门闺秀才具备如此才情。
三、工细雅致,清秀高超。
闺阁绣是一种精工细作,雅致隽秀的女红艺术作品。
丁佩在《绣谱》中提出“于细密中见工致,与纯熟中见工夫,方有十分工巧”,以及“清则具见轻灵,秀则自然生动”的绣品评价标准。源自民间艺术的刺绣,配色具有世俗特点,浓艳而醒目;闺阁绣则风貌迥异,其作品均设色淡雅古朴,多用间色,题材雅致,工艺精细,既表达了文人画之清空淡雅的韵致,又体现了女性审美之灵秀娴雅的品格。
自韩希孟始,其针下富有生机的花鸟草虫备受青睐,成为闺阁绣的主要题材。这些绣品均为册页形式,构图疏朗,意境清幽,常表现湖石、蛱蝶、芙蓉、萱草等。明末一些女性画家,如文俶、周淑禧、黄媛介等,偏爱花卉草虫、梅兰竹石题材,画作尺幅较小,多为册页、扇面等,与当时的闺阁绣品颇多相似。上海博物馆藏有文俶的《写生花蝶图》,画面仅绘花草寥寥数枝,赋色清丽幽雅;两只蝴蝶翩飞其上,更添灵动之感,又与静立的湖石相映,很有文俶绘画动静相生的特点。
显然,明末闺阁绣对题材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当时艺术创作风气的影响。这种雅致含蓄的清赏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极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又体现清秀雅致的女性特质,对于闺阁绣品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小结
闺阁绣是旧时闺媛们寄托情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内容,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画绣”之风,强调绣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随着苏绣艺术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不懈的艺术创新,苏绣艺术“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也在闺阁绣艺术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作为苏绣艺术中的精华,闺阁绣在提升苏绣艺术格调、推动苏绣艺术创新和加速苏绣技艺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清)丁佩.绣谱,中华书局,2017年.
[2]包燕丽,于颖.《顾绣》[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3]上海博物馆.《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徐蔚南.顾绣考[M],中华书局,1937。
作者简介:
王玉洁(1995.02—),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明清;闺阁绣;艺术风格
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提到:“宋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锋,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以其绒色光彩夺目,丰神生意,望之宛然,三昧悉矣。”由此可见,这些极具观赏性的闺阁绣品深得当时文人士大夫之喜爱,被视为文人雅士提高居室堂屋雅趣的必备艺术品之一。闺阁绣发展到后期,其中一部分还进入了市场流通,被上层社会人士购买以后用于收藏或者馈赠亲友。由于闺阁绣的绣制者往往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刺绣技能和创造力,因而其绣品相较于民间普通绣品而言,具有更高的刺绣工艺水平、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呈现出象形惟肖,画绣相彰,工细雅致等艺术风格。
一、象形惟肖,不失矩度
闺阁绣是一种极具仿真写实风格的女红艺术作品。
乾隆时《上海县志》有记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经过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的继承和发扬,闺阁绣成为江南女红艺术中最为出彩的一部分,其刺绣技巧精湛,能得原作笔意神韵,作品丰富,题材多样。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原材料品质提高和综合技术的成熟,使得女红追求写实仿真的艺术表现较前期更胜一筹,细致入微的形态描绘、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生动传神的气韵写照成为当时的审美追求。
“至于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则大与才人笔墨名手丹青同臻其妙。”丁佩强调闺阁绣作要“象形惟肖,不失矩度”,不可“草高于树,树软如绵”,并指出“绘花绘光,实能为众香国中传神写照者,必推绣事为独步”。刺绣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使用恰当就能够塑造比绘画更加真实唯美的物象;如韩希孟所绣《宋元名迹册·豆花蜻蜓图》中,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灵活运用针法,将蜻蜓翅膀的细小纹理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质感灵动,具有绘画难以比拟的丝绣韵味,大大提高了刺绣的观赏性。
明清时期的闺阁绣品始终在技艺上格外追求“以绣摹真”之美。正如丁佩所言:“禽则积羽而成,绣则积丝而成,因物肖物,莫妙于此。”丝线本身所具有的光泽也使得刺绣相较于绘画能更细致、真实地表现对象的自然面貌,也使得居于四德之末的女红小技逐步发展为一项。
二、绣近于文,绣通于画
闺阁绣是一种诗文相和,绘绣结合的女红艺术作品。
闺阁绣女一般除刺绣外,诗书画兼长,如明代倪仁吉,常常以针代笔,以绣写生;据《绣谱》所述,丁佩本人也有自画自绣的《遥山一珩》图。为了精益求精,闺阁绣作出现用绘画、书法与刺绣结合的手法,真正达到“绣即闺阁之中翰墨也”,其中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配色着针都力求与画理相同,文字入绣也力求与墨笔无异。
“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浅深评之。”“画绣”之风始于南北朝、兴于宋代,至明代达到繁盛期。随着宋代工笔画的发展达到鼎盛,唐宋名家的书画作品被大量用于刺绣,其中更是以花鸟画稿为主。这类画绣作品较为讲究写实的风格,追求模仿原作的笔墨线条和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出柔和细腻、清新委婉的文人审美倾向,还融入了吴地文化中淡雅隽永、玲珑飘逸、精巧工致的地方色彩。
闺阁绣品融画理与刺绣于一体,诗文相和,绘绣结合。就当時社会而言,补绘若要与丝绣相得益彰,实非易事,绣女不但要熟悉用笔调色,还须知晓画理。善于画且精于绣的女子可谓少之又少,唯有名门闺秀才具备如此才情。
三、工细雅致,清秀高超。
闺阁绣是一种精工细作,雅致隽秀的女红艺术作品。
丁佩在《绣谱》中提出“于细密中见工致,与纯熟中见工夫,方有十分工巧”,以及“清则具见轻灵,秀则自然生动”的绣品评价标准。源自民间艺术的刺绣,配色具有世俗特点,浓艳而醒目;闺阁绣则风貌迥异,其作品均设色淡雅古朴,多用间色,题材雅致,工艺精细,既表达了文人画之清空淡雅的韵致,又体现了女性审美之灵秀娴雅的品格。
自韩希孟始,其针下富有生机的花鸟草虫备受青睐,成为闺阁绣的主要题材。这些绣品均为册页形式,构图疏朗,意境清幽,常表现湖石、蛱蝶、芙蓉、萱草等。明末一些女性画家,如文俶、周淑禧、黄媛介等,偏爱花卉草虫、梅兰竹石题材,画作尺幅较小,多为册页、扇面等,与当时的闺阁绣品颇多相似。上海博物馆藏有文俶的《写生花蝶图》,画面仅绘花草寥寥数枝,赋色清丽幽雅;两只蝴蝶翩飞其上,更添灵动之感,又与静立的湖石相映,很有文俶绘画动静相生的特点。
显然,明末闺阁绣对题材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当时艺术创作风气的影响。这种雅致含蓄的清赏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极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又体现清秀雅致的女性特质,对于闺阁绣品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小结
闺阁绣是旧时闺媛们寄托情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内容,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画绣”之风,强调绣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随着苏绣艺术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不懈的艺术创新,苏绣艺术“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也在闺阁绣艺术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作为苏绣艺术中的精华,闺阁绣在提升苏绣艺术格调、推动苏绣艺术创新和加速苏绣技艺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清)丁佩.绣谱,中华书局,2017年.
[2]包燕丽,于颖.《顾绣》[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3]上海博物馆.《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徐蔚南.顾绣考[M],中华书局,1937。
作者简介:
王玉洁(1995.02—),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