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国力的表现,民族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对高中语文教材所含文化内容的深入研究,是符合当前教育、教材改革发展要求的,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塑学生健康向上文化观的历史使命。追溯文化的渊源,“文”与“纹”相通,《易·系辞》中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等记载,体现了以文为治的教育观念。“化”是教化,《学记》中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可见,“文化”作为知识、信仰、道德、艺术、风俗等人类社会所有的整体知识,既有显性文字系统,又有特定的精神倾向,在人的体认塑型与移情寄趣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从语感教学中体认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借助于民族语言来体现和传播的。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贤惠、温柔、善良,为什么焦仲卿要休掉她呢?这显然是其背后的伦理纲常造成的,由此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反思文化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文本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兰亭集序》的阅读中,那优美的空间意识、独特的时间体验、俯仰捭阖的和谐关系、在空间中感知时间的徘徊、在时光中
变换艺术空间,给人以无限的人文滋养。因此,在语感教学中要把握三点:一要强化对学生自身的言语体验,避免以讲代读,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中感知文化魅力,增强语感和鉴赏力;二要强化阅读实践训练,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从内容、形式上把握语义重点;三是要融入语言审美,要从朗读、吟诵、听读、抄写上感知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融入探究
狄尔泰曾言:“体验首先是人的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是人的内心形成。”体验式阅读是借助于对文本的体悟,从还原作者体验中唤醒自身的言语体验,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教学目的。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要引导学生从探究阅读中发展思辨能力、想象力和批判精神。
在阅读《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让学生从多次诵读中来体味语言的味道,特别是在叠词的咏叹中,要从委曲情感的哲理思考中读出民族文化的神韵。学生要从阅读教材文本中捕捉自己的顿悟,从中体验文本内在的意蕴。陆九渊曾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就是要将阅读的情感与文化底蕴的挖掘融合起来,在文本体验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三、注重师生互动与对话
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学生作为知识的受动者,要从其个体性上加以突出,尤其是要从对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实践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桥梁,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文化挖掘过程中,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环节,对话教学贯穿于教师、学生、文本教材三者之间的始终,是激发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任务。对话作为教学策略,利用多重观点的碰撞与转化,可以帮助学生从阅读的探究中激发生命智慧。
文学家左拉曾言:“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可见,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学生的情感,积极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合作,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激发情感反应,与作者见面,发生灵魂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启发学生从阅读思维中涵养人文情感。在鉴赏《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时,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中实现角色扮演,在情境对话中升华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中体验那份炽热的、浓浓的母子情深。
四、在教材中挖掘审美元素
文学鉴赏是提升学生审美旨趣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了审美教育在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艺术性、文化性浓郁的精品文学,其丰富多彩的情感魅力,优美隽永的文辞修饰,以及逻辑严密的说理议论,都是增进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重要媒介。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源自于作者对生命的追逐,对精神的超越。特别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表象与深层次的审美理解,在色彩、节奏、韵律、结构等形式美中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文字中体味韵外之致。在《再别康桥》阅读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对情景的审美刻画,以音乐伴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拓宽对美的想象,在饱含深情的美学境界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接受、学会鉴赏。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教材中挖掘文化。语文课程的价值在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工具性,而忽视文本知识载体上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语文教材在传递、传播文化过程中,要从文化的创新中选择、改编、整合,顺应时代和未来发展需要,这是语文教育者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任远中学(332600)
一、从语感教学中体认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借助于民族语言来体现和传播的。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贤惠、温柔、善良,为什么焦仲卿要休掉她呢?这显然是其背后的伦理纲常造成的,由此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反思文化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文本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兰亭集序》的阅读中,那优美的空间意识、独特的时间体验、俯仰捭阖的和谐关系、在空间中感知时间的徘徊、在时光中
变换艺术空间,给人以无限的人文滋养。因此,在语感教学中要把握三点:一要强化对学生自身的言语体验,避免以讲代读,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中感知文化魅力,增强语感和鉴赏力;二要强化阅读实践训练,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从内容、形式上把握语义重点;三是要融入语言审美,要从朗读、吟诵、听读、抄写上感知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融入探究
狄尔泰曾言:“体验首先是人的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是人的内心形成。”体验式阅读是借助于对文本的体悟,从还原作者体验中唤醒自身的言语体验,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教学目的。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要引导学生从探究阅读中发展思辨能力、想象力和批判精神。
在阅读《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让学生从多次诵读中来体味语言的味道,特别是在叠词的咏叹中,要从委曲情感的哲理思考中读出民族文化的神韵。学生要从阅读教材文本中捕捉自己的顿悟,从中体验文本内在的意蕴。陆九渊曾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就是要将阅读的情感与文化底蕴的挖掘融合起来,在文本体验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三、注重师生互动与对话
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学生作为知识的受动者,要从其个体性上加以突出,尤其是要从对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实践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桥梁,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文化挖掘过程中,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环节,对话教学贯穿于教师、学生、文本教材三者之间的始终,是激发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任务。对话作为教学策略,利用多重观点的碰撞与转化,可以帮助学生从阅读的探究中激发生命智慧。
文学家左拉曾言:“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可见,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学生的情感,积极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合作,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激发情感反应,与作者见面,发生灵魂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启发学生从阅读思维中涵养人文情感。在鉴赏《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时,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中实现角色扮演,在情境对话中升华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中体验那份炽热的、浓浓的母子情深。
四、在教材中挖掘审美元素
文学鉴赏是提升学生审美旨趣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了审美教育在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艺术性、文化性浓郁的精品文学,其丰富多彩的情感魅力,优美隽永的文辞修饰,以及逻辑严密的说理议论,都是增进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重要媒介。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源自于作者对生命的追逐,对精神的超越。特别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表象与深层次的审美理解,在色彩、节奏、韵律、结构等形式美中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文字中体味韵外之致。在《再别康桥》阅读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对情景的审美刻画,以音乐伴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拓宽对美的想象,在饱含深情的美学境界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接受、学会鉴赏。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教材中挖掘文化。语文课程的价值在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工具性,而忽视文本知识载体上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语文教材在传递、传播文化过程中,要从文化的创新中选择、改编、整合,顺应时代和未来发展需要,这是语文教育者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任远中学(33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