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里养了三只猫。平时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喜欢抱着它们,暖暖的,软软的,感觉很舒服。但是我从不敢在工作的时候抱它们——因为它们实在太喜欢打哈欠了!猫咪一天至少要花16个小时的时间睡觉,偶尔醒来就会睡眼惺忪地看着你,然后打一个长长的哈欠,接着又是一个。看着它们,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然后就感觉到我的床在召唤我了。
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有人打哈欠自己就会忍不住做出同样的动作,甚至是看到图片里有人在打哈欠也会起连锁反应。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传染性哈欠”(contagious yawning)。不仅仅是人类,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也普遍存在,比如,黑猩猩在看了其他黑猩猩打哈欠的视频后也会马上打哈欠,而狗在看到主人打哈欠之后同样也会哈欠连天。有时候这种被传染的哈欠真的好烦啊,在我们想保持高冷的时候太有损形象了。到底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呢?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不能不说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超能力”——模仿能力。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主动地对父母的笑容回报以甜甜的笑。等我们成长到能够控制全身的肌肉时,我们会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这种模仿行为变成了增强我们和照料者之间情感的纽带,鼓励他们和我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互动,让我们快速成长。有研究显示,这种“超能力”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2013年,瑞士苏黎世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11名志愿者观看一段视频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这些视频里有打哈欠的脸、微笑的脸和没有特别情绪表达的脸。结果显示,当志愿者看到打哈欠的脸时,他们打哈欠的次数是观看其他视频的打哈欠数的两倍,并且他们大脑靠近额头部分的一个区域——下侧前额叶也明显被激活,而这个区域有大量的镜像神经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哈欠的传染应该是镜像神经元作用下的结果。
好吧,模仿别人的动作增进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打哈欠也能增进感情吗?我读书少你可别唬我啊!
其实吧,这个问题也困扰了科学家很久,为了找到答案,意大利有一群科学家花了4个月的时间去观察动物园里的21只群居狒狒。科学家们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观察到晚上10点(狒狒:我的隐私呢!),记录下每一只狒狒打哈欠的次数和时间,除此之外还记录了它们的睡眠、行走、进食、梳毛等行为。研究的结果很有意思,科学家发现在狒狒们为彼此梳毛的时候,它们更容易受到传染而打更多的哈欠。狒狒为彼此梳毛的行为并不只是良好的清洁习惯,这也是它们的一种社交方式。越是关系亲密,它们越会经常为彼此梳毛,而这就导致了它们的打哈欠行为更加具有传染性。
但是為什么别的行为不那么容易传染,偏偏是打哈欠呢?实际上,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有一定的生理意义,并不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做出来的。就拿打哈欠来说,打哈欠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温,尤其是大脑的温度。当周围的温度略高或略低于我们的体温时,我们可以通过打哈欠,用口鼻吸入一定量的外界空气来适当提高或降低颅腔内的温度。研究显示,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和体温接近,或者接近零摄氏度时,我们打哈欠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而我们最容易打哈欠的温度则是20摄氏度左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打哈欠可以让我们吸入额外的氧气,让我们在瞬间保持清醒,不过暂时还没有有利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但是不管是调节体温还是吸入氧气,打哈欠让我们瞬间感觉舒服很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传染性哈欠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进化产物:作为社会性动物,为了更好地和同伴交流感情,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发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抱头痛哭,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做出一些反应。打哈欠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增进感情,又可以让自己感觉很放松的小动作,因此在漫长的进化中就逐渐地被保存了下来。而且,打哈欠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放松警惕的表现,有什么能比在信任的人面前卸下警惕心更容易增进感情的呢?
更何况,打哈欠还传递着一个隐藏的信息。当你在听一个冗长的报告,或者是在读一篇特别无聊的文章时,与其直接说“这玩意儿太烂了”,一个无伤大雅的哈欠就能让大家心领神会了。随着更多的人加入打哈欠的行列,作报告的人和写文章的人就应该知难而退,赶紧结束报告或者写作,不要再做”哈欠触发器“了。
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有人打哈欠自己就会忍不住做出同样的动作,甚至是看到图片里有人在打哈欠也会起连锁反应。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传染性哈欠”(contagious yawning)。不仅仅是人类,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也普遍存在,比如,黑猩猩在看了其他黑猩猩打哈欠的视频后也会马上打哈欠,而狗在看到主人打哈欠之后同样也会哈欠连天。有时候这种被传染的哈欠真的好烦啊,在我们想保持高冷的时候太有损形象了。到底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呢?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不能不说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超能力”——模仿能力。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主动地对父母的笑容回报以甜甜的笑。等我们成长到能够控制全身的肌肉时,我们会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这种模仿行为变成了增强我们和照料者之间情感的纽带,鼓励他们和我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互动,让我们快速成长。有研究显示,这种“超能力”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2013年,瑞士苏黎世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11名志愿者观看一段视频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这些视频里有打哈欠的脸、微笑的脸和没有特别情绪表达的脸。结果显示,当志愿者看到打哈欠的脸时,他们打哈欠的次数是观看其他视频的打哈欠数的两倍,并且他们大脑靠近额头部分的一个区域——下侧前额叶也明显被激活,而这个区域有大量的镜像神经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哈欠的传染应该是镜像神经元作用下的结果。
好吧,模仿别人的动作增进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打哈欠也能增进感情吗?我读书少你可别唬我啊!
其实吧,这个问题也困扰了科学家很久,为了找到答案,意大利有一群科学家花了4个月的时间去观察动物园里的21只群居狒狒。科学家们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观察到晚上10点(狒狒:我的隐私呢!),记录下每一只狒狒打哈欠的次数和时间,除此之外还记录了它们的睡眠、行走、进食、梳毛等行为。研究的结果很有意思,科学家发现在狒狒们为彼此梳毛的时候,它们更容易受到传染而打更多的哈欠。狒狒为彼此梳毛的行为并不只是良好的清洁习惯,这也是它们的一种社交方式。越是关系亲密,它们越会经常为彼此梳毛,而这就导致了它们的打哈欠行为更加具有传染性。
但是為什么别的行为不那么容易传染,偏偏是打哈欠呢?实际上,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有一定的生理意义,并不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做出来的。就拿打哈欠来说,打哈欠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温,尤其是大脑的温度。当周围的温度略高或略低于我们的体温时,我们可以通过打哈欠,用口鼻吸入一定量的外界空气来适当提高或降低颅腔内的温度。研究显示,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和体温接近,或者接近零摄氏度时,我们打哈欠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而我们最容易打哈欠的温度则是20摄氏度左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打哈欠可以让我们吸入额外的氧气,让我们在瞬间保持清醒,不过暂时还没有有利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但是不管是调节体温还是吸入氧气,打哈欠让我们瞬间感觉舒服很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传染性哈欠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进化产物:作为社会性动物,为了更好地和同伴交流感情,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发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抱头痛哭,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做出一些反应。打哈欠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增进感情,又可以让自己感觉很放松的小动作,因此在漫长的进化中就逐渐地被保存了下来。而且,打哈欠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放松警惕的表现,有什么能比在信任的人面前卸下警惕心更容易增进感情的呢?
更何况,打哈欠还传递着一个隐藏的信息。当你在听一个冗长的报告,或者是在读一篇特别无聊的文章时,与其直接说“这玩意儿太烂了”,一个无伤大雅的哈欠就能让大家心领神会了。随着更多的人加入打哈欠的行列,作报告的人和写文章的人就应该知难而退,赶紧结束报告或者写作,不要再做”哈欠触发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