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博物馆藏的各类艺术品,当前学界的研究一般遵循下述思路:第一,进行文献学意义上的考察,研究其作者、数量、来源等基本信息和收藏路径,考察其文献价值;第二,进行美学层面的分析,从鉴赏、批评等角度,分析艺术品的艺术特征,侧重对作品本身审美特质的探讨;第三,进行艺术史意义上的考察,以艺术风格为基础,探寻艺术演变历程,解释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从当前情况来看,主要以文献学思路为主。
笔者认为,对博物馆艺术品的研究应该具有宽广的视野,具体原因有二。首先,就研究层面而言,博物馆的藏品均为千百年淘洗下来的精品,每件藏品中都包含有大量的历史、社会、文学等信息,仅靠文献信息呈现和审美分析显然不够。特别是随着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的内容已变得十分丰富,针对艺术品的审美分析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并不能充分地理解艺术品,且较易陷入纯形式主义或偏主观的阐释误区。其次,从文化传承与普及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担负着向海内外参观者充分展示和介绍中华古典文化的重任,充分挖掘并向参观者展示藏品的社会文化价值与人文色彩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因此,简单的文献信息解说与艺术风格分析显然也不符合博物馆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展示中需要承担的历史职责及所处地位。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博物馆藏艺术品研究中引入艺术社会学方法,此举可拓宽当前博物馆藏品研究及布展的视野,让相关研究更为深入,让文化传承与普及更具亲和力,从而真正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顾名思义,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思路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孔子,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十分关注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除此之外,有关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些片断论述也一直散见于中西方的知名论著中。但从理论体系来讲,作为一种色彩鲜明的理论派别的艺术社会学于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于欧洲,早期代表作为法国泰纳( HippolyteAdolpheTaine)的《艺术哲学》(1865-1869).真正兴起要到20世纪上半叶。其理论来源有二:一是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是一个不可分解的复杂统一体,只有通过对整体的认识,才能产生对部分的了解。社会学对社会的整体把握观点,以及建立在试验、调查基础上的量化分析方法,对艺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角度研究文艺的社会进程及发展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开始对文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法国拉法格( PauILafargue)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在此影响下写成的。20世纪早期,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流派一一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称“新马克思主义”)。这一流派的成员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同时又深谙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构建其艺术生产理论,侧重宏观把握,从经济和社会条件出发研究艺术。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消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受此影响,艺术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文化影响”理论,如匈牙利著名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 HauserArnold)在《艺术社会学》中指出: “在艺术和文化社会学中,当经济和社会利益已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的时候,文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继承、敏感性的增强、趣味的升华、创造力的提高等等,填补了对艺术生产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所留下的空白。”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一书全面阐述了艺术与社会的互动、艺术中介、艺术消费者、艺术批评、精英艺术、大众艺术、大众媒介等问题,成为艺术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作。另外,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艺术中的生产条件一一一创作所用物质材料与媒介问题所谈极少,艺术社会学却十分关注该问题,本雅明( WalterBenjamin)《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可谓这方面的典范。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如印刷、照相、摄影等技术的产生,对艺术走向与创作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影响较大、成果卓著的理论流派,艺术社会学有着系统而独到的研究思路。第一,在作者方面,侧重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职业、资金来源、赢利途径、声望及影响等。第二,在作品方面,研究艺术媒介与技巧,着重分析其用途和效果;
关注艺术品的意识形态特征;在艺术价值判断上,推崇精英艺术。第三,在受众方面,关注欣赏趣味的倾向、艺术鉴赏和艺术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者的社会阶层特征等。第四,在社会方面,将艺术视作一种社会现象,研究艺术市场、文化政策、批评机制、媒介机构、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特征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结语
运用艺术社会学方法对博物馆藏艺术品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首先,研究范围广。书法、绘画、雕塑等典型的艺术门类自不待言,漆器、珐琅器、鼻烟壶、文房用具、竹木牙角器等工艺品同样可以纳入研究领域,古籍善本等文献类藏品也可从其装祯艺术、与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其次,研究者需要丰富而扎实的文史功底。运用艺术社会学阐释艺术品,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需要
在大量文史典籍和资料记载中爬梳艺术品的过往,要清楚已有研究成果,更要面对实物,以物证史,以史论物。这需要文史學界各个领域学者的通力合作。
笔者认为,对博物馆艺术品的研究应该具有宽广的视野,具体原因有二。首先,就研究层面而言,博物馆的藏品均为千百年淘洗下来的精品,每件藏品中都包含有大量的历史、社会、文学等信息,仅靠文献信息呈现和审美分析显然不够。特别是随着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的内容已变得十分丰富,针对艺术品的审美分析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并不能充分地理解艺术品,且较易陷入纯形式主义或偏主观的阐释误区。其次,从文化传承与普及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担负着向海内外参观者充分展示和介绍中华古典文化的重任,充分挖掘并向参观者展示藏品的社会文化价值与人文色彩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因此,简单的文献信息解说与艺术风格分析显然也不符合博物馆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展示中需要承担的历史职责及所处地位。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博物馆藏艺术品研究中引入艺术社会学方法,此举可拓宽当前博物馆藏品研究及布展的视野,让相关研究更为深入,让文化传承与普及更具亲和力,从而真正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顾名思义,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思路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孔子,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十分关注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除此之外,有关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些片断论述也一直散见于中西方的知名论著中。但从理论体系来讲,作为一种色彩鲜明的理论派别的艺术社会学于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于欧洲,早期代表作为法国泰纳( HippolyteAdolpheTaine)的《艺术哲学》(1865-1869).真正兴起要到20世纪上半叶。其理论来源有二:一是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是一个不可分解的复杂统一体,只有通过对整体的认识,才能产生对部分的了解。社会学对社会的整体把握观点,以及建立在试验、调查基础上的量化分析方法,对艺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角度研究文艺的社会进程及发展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开始对文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法国拉法格( PauILafargue)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在此影响下写成的。20世纪早期,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流派一一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称“新马克思主义”)。这一流派的成员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同时又深谙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构建其艺术生产理论,侧重宏观把握,从经济和社会条件出发研究艺术。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消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受此影响,艺术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文化影响”理论,如匈牙利著名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 HauserArnold)在《艺术社会学》中指出: “在艺术和文化社会学中,当经济和社会利益已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的时候,文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继承、敏感性的增强、趣味的升华、创造力的提高等等,填补了对艺术生产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所留下的空白。”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一书全面阐述了艺术与社会的互动、艺术中介、艺术消费者、艺术批评、精英艺术、大众艺术、大众媒介等问题,成为艺术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作。另外,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艺术中的生产条件一一一创作所用物质材料与媒介问题所谈极少,艺术社会学却十分关注该问题,本雅明( WalterBenjamin)《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可谓这方面的典范。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如印刷、照相、摄影等技术的产生,对艺术走向与创作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影响较大、成果卓著的理论流派,艺术社会学有着系统而独到的研究思路。第一,在作者方面,侧重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职业、资金来源、赢利途径、声望及影响等。第二,在作品方面,研究艺术媒介与技巧,着重分析其用途和效果;
关注艺术品的意识形态特征;在艺术价值判断上,推崇精英艺术。第三,在受众方面,关注欣赏趣味的倾向、艺术鉴赏和艺术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者的社会阶层特征等。第四,在社会方面,将艺术视作一种社会现象,研究艺术市场、文化政策、批评机制、媒介机构、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特征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结语
运用艺术社会学方法对博物馆藏艺术品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首先,研究范围广。书法、绘画、雕塑等典型的艺术门类自不待言,漆器、珐琅器、鼻烟壶、文房用具、竹木牙角器等工艺品同样可以纳入研究领域,古籍善本等文献类藏品也可从其装祯艺术、与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其次,研究者需要丰富而扎实的文史功底。运用艺术社会学阐释艺术品,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需要
在大量文史典籍和资料记载中爬梳艺术品的过往,要清楚已有研究成果,更要面对实物,以物证史,以史论物。这需要文史學界各个领域学者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