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常常以单一的百分制成绩来考核评估学生,教育已变成单一的考核学生的工具,分数也变为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评估机制下,学生负担过重,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畏惧考试,讨厌分数,考试的功能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考试;考试评价制度;社会学视角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素质教育的推进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学生学科质量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应试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
1.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应试教育考试制度采取百分制评分,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被忽略,致使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感到自卑,然而他们的长处往往被忽视和埋没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智力发展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显然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 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个体在步入社会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考试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对学生的激励。应试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导向,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错过了专业特长和潜能发挥的最佳时机。同时这种考试制度磨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府行为不到位,没有受到领导的重示,课改的经费严重不足,就连最基本的培训经费都不能保正,开展教学研究和调研更是没有经费。
2.师资的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不能适应课改要求。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课程的三维目标、教材的知识体系等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较为普遍,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而且,绝大多数教师知识面窄,难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综合化要求。能够胜任综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的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课改精神的全面落实。
3.由于教师编制紧,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学校规模小复式班教学还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工作繁重,难以对课改理论和新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目前对于复式班的课堂教学如何适应课改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方案,直接影响了课改实施的效果和进一步深化。
4.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尚未形成整体性的、与课改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还在用老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5.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成为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顾虑重重,惟恐教学的知识难度过低影响升学。发展性评价体系操作起来难度大,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担心难以处理好课改与升学、考试之间的矛盾,对过程性评价缺乏深刻的理解,普遍存在担忧,给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验造成困难。
6.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规范,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体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已经起步,但从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来系统研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还相对滞后,没有能真正提出各种可以供选择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模式与方案。
三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1. 转变考试思想观念,注重对学生整体的评价。考试只是评价过程中所用的一种方法而已,基础教育要逐渐将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学生评价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全体教育人员实现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才能为考试观念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小学以往的学科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理念上提出新的学生观、评价观,在课程目标上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小学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应坚持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关注过程和主体多元参与等原则;学生评价目标体系应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不管是课程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评价目标,很多方面很难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查,但应力求评价者从全面或整体的角度去考查学生,将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更加注重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学生评价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课业考评方法多元化,教学与评价整合化,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采用。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大量使用观察表现的等级评定量表,评价学生强调个别化和适应性,参与评价的人员多元化和互动化,这些评价方式日益受到关注。
3.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薄弱校改造。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要求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建设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在教育改革上资金的投入,加强改造薄弱学校。首先,使这些薄弱學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其次,学校的软件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软件资源的建设主要涉及到教学的思想观念问题,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考试评价制度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人力资源的建设主要是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且从社会上吸纳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促进薄弱学校的建设。加大薄弱校的建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才能实现学生的就近入学和避免学生的择校问题,以实现教育的公平。
关键词:考试;考试评价制度;社会学视角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素质教育的推进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学生学科质量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应试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
1.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应试教育考试制度采取百分制评分,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被忽略,致使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感到自卑,然而他们的长处往往被忽视和埋没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智力发展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显然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 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个体在步入社会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考试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对学生的激励。应试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导向,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错过了专业特长和潜能发挥的最佳时机。同时这种考试制度磨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府行为不到位,没有受到领导的重示,课改的经费严重不足,就连最基本的培训经费都不能保正,开展教学研究和调研更是没有经费。
2.师资的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不能适应课改要求。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课程的三维目标、教材的知识体系等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较为普遍,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而且,绝大多数教师知识面窄,难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综合化要求。能够胜任综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的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课改精神的全面落实。
3.由于教师编制紧,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学校规模小复式班教学还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工作繁重,难以对课改理论和新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目前对于复式班的课堂教学如何适应课改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方案,直接影响了课改实施的效果和进一步深化。
4.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尚未形成整体性的、与课改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还在用老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5.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成为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顾虑重重,惟恐教学的知识难度过低影响升学。发展性评价体系操作起来难度大,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担心难以处理好课改与升学、考试之间的矛盾,对过程性评价缺乏深刻的理解,普遍存在担忧,给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验造成困难。
6.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规范,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体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已经起步,但从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来系统研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还相对滞后,没有能真正提出各种可以供选择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模式与方案。
三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1. 转变考试思想观念,注重对学生整体的评价。考试只是评价过程中所用的一种方法而已,基础教育要逐渐将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学生评价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全体教育人员实现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才能为考试观念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小学以往的学科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理念上提出新的学生观、评价观,在课程目标上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小学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应坚持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关注过程和主体多元参与等原则;学生评价目标体系应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不管是课程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评价目标,很多方面很难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查,但应力求评价者从全面或整体的角度去考查学生,将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更加注重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学生评价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课业考评方法多元化,教学与评价整合化,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采用。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大量使用观察表现的等级评定量表,评价学生强调个别化和适应性,参与评价的人员多元化和互动化,这些评价方式日益受到关注。
3.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薄弱校改造。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要求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建设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在教育改革上资金的投入,加强改造薄弱学校。首先,使这些薄弱學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其次,学校的软件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软件资源的建设主要涉及到教学的思想观念问题,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考试评价制度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人力资源的建设主要是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且从社会上吸纳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促进薄弱学校的建设。加大薄弱校的建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才能实现学生的就近入学和避免学生的择校问题,以实现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