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活中的鸬鹚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的欢乐:父亲,水,鱼
  
  父亲的本家叔——举爷,能掐会算,在我们那里的乡下一带是名仙儿,他微闭着眼,拈着指头,像过电似的,摇头晃脑:
  “启慧(我父亲的大名),大侄子呀,你命里得益于‘水’哩——”
  水,与水有关的鱼,这大自然的造物,的确给父亲、给父亲缔造的大家庭带来生存的恩惠!
  乡下小河,堰塘,河坝,都是父亲捕鱼的战场。这里的鱼虾,仿佛皆为我的父亲而生长,也似乎等待着我的父亲来捕获。
  父亲捕鱼手段之丰富,技巧之高明,十里八乡尚无出其右者。
  ——冬季里,耙网破冰,从浅水的泥塘里,犁一样地耙起一网网厚敦敦的鲫鱼,寒冷中的感觉是冬天里的春天;春、夏、秋,撒网入水,捞起一网网活蹦乱跳的快乐;桃红柳绿时,只要下雨,积水入口处,需将笎子或筐子往水里一捞,小半笎或小半筐的鲜鱼束手就擒;麦熟了,杏黄了,将小河截成一段段坑状水域,将两头用泥块封堵,用吊桶或者脸盆将坑里的水舀净,来个瓮中捉鳖,坑底儿的惊喜在集聚;流火七月,跳进水潭里,浅水入草丛,深水扎猛子,徒手摸鱼,两手总有实在在的喜悦……
  父亲识文断句,却非乡下人撇嘴睨眼的“花把式”,而是能文能武,不仅读万卷书,而且庄稼活儿也不居人后,尤其擅长经营挑担走货、打鱼摸虾等副业;我们那儿一带,对不成器的曾经的读书人,有个说法,叫“龙不龙,秀不秀”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而父亲不是!
  村子里人说,你们的伯伯(父亲)就是一只厉害的鱼鹰!硬是晓得哪里有鱼、哪里没有,雨水后哪里能下网,哪里可以钓到怎样的鱼,好像有千里眼瞧得见,有顺风耳听得出,有仙人鼻嗅得到。
  在父亲去世一年的时光里,我几乎天天回放着父亲印在我脑海里的点滴音像,在心底和父亲交流着,思考着他老人家一生的要意。
  父亲会捕鱼,却少吃鱼,舍不得,除了没有卖相的小鱼虾;就像木匠家里没有凳子坐一样,这就是那个时代农村的特性,几乎家家如此。
  在我站讲台时,曾经教过学生们一篇文章《鸬鹚》,中心思想是称赞鸬鹚的奉献精神,为了渔家可以忘我。我感觉,也感悟到,我的父亲更像一只鸬鹚,一只生活中的鸬鹚,只有劳累,只有奉献,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向着自己一手缔造的大家庭呕心沥血……
  父亲获利于水,然而水流无形,终被水所伤。长年累月地亲近着水,受凉挨冻不知觉,中年时父亲就患了风湿病,这种病的疼痛将他的曾经顶天立地的背压弯了,成了乡下人所说的“驼包儿”(罗锅儿)还落下了支气管炎,并逐步演变成哮喘、肺心病,给晚年的父亲带来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而且这种“职业病”,最终毫不留情地夺走了父亲的命。
  在对往昔的回忆中,曾因父亲的离去而痛苦的我,开始努力地回忆起在父亲身边的日子,想在这种氛围里走进父亲曾经的世界;这些云烟一般的过往,有的如昨,历历在目,有的时隐时现,梦境一般。无论怎样的记忆,此情此景,带给我的依然是那个时候才有的单纯而又缤纷的快乐。
  现在,在对父亲的缅怀中,我拿起笔,写下父亲与水、与鱼、与网,与我们等有关的快乐往事——
  
  赶网:赶起生活的祈望
  
  (一)
  
  初夏。新雨。月夜。
  氤氲的月光下,父亲猛吸了一口自制的卷烟,将烟屁股掼在地上,用着草鞋的脚尖碾了碾,望了一眼升起来的明月,站起来,像个将要出征的将军,一挥手道:“拿网,走,去庙娃儿田!”
  我和三哥一个机灵,犹如战士终于盼到了冲锋的号令,蓦地精神抖擞,瞌睡虫惊飞了,睡意顿消。
  此时的村子,沐浴在月光里,将要在柔柔的蒙眬中睡去,偶尔有一两声犬吠,显得别样的人烟味儿;村前的麦田里,麦穗挤挤挨挨,麦花正旺,暗香浮动。
  父亲扛着赶网,赳赳地赤脚走在前。三哥款着竹筐紧随着,我人小力气小,主要是跟着来起起哄,看看景致,赶赶热闹罢了,间或积累些捕鱼的经验。
  庙娃儿田,在村东河坝的对岸,一亩见方,实乃一处水草丛生的滩涂,因过去这儿立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儿而名之。
  以前,这里曾经种过庄稼,由于低洼,新雨后的河坝涨水,时常涝,收成不够本钱,便放弃了。年月久了,杂草绵绵。河坝雨后盈水,浸满到田里,就成了一处季节性的少有人知的天然渔场。
  父亲说,雨后,草滩田里进了生水,生水里含有鱼们馋嘴的微生物,还有就是田里长出的新的嫩草芽,这使得河坝里的草鱼、鲤鱼、黑鱼、鲶鱼、咯呀丁(因叫声而名之)、鲫鱼们,像嗅到了美食的芳香,从临河坝田的豁口,争先恐后地游蹿进庙娃儿田。往往是一阵狼吞虎咽后,有的就地修养生息,卿卿我我,有的戏水玩耍,无忧无虑,享受着天伦之乐。
  春夏时节,月下的河坝滩涂,是虫子们歌咏表演的舞台,时有青蛙“咚”的突击声,打断着虫子们的大合唱。
  此时的庙娃儿田,别有一番情趣。淡淡的烟气袅袅着,平添了几许的仙气,还有道不来的莫名的神秘,就仿佛前不久看过的动画片电影《孙悟空大闹天宫》里“天宫”的某些韵味。薄薄的烟雾下,野生的水草在微风中幽幽地晃动着,好像无数只小小的纤手在打着招呼,荡漾着的一圈儿一圈儿的波纹,似乎一张张呢喃着的嘴儿。
  父亲已经伸展开赶网,伫立在草田的豁口处,盯着田的水面察看着。见到水波犁一样悠悠地划着,父亲得意地一笑,挽起了裤脚儿,轻轻落入水中,扎着马步,将赶网的两根竹竿握紧,左右分开,末端抵在腹部,撑开新月型的网,使劲地朝前面的水面一甩动,“沙沙……”网落水中,正好将通向河坝的豁口拦截住。
  见父亲一气呵成堵住了豁口,三哥已从田埂上“扑通”跳入草田,“哗哗……”地一阵儿疾走,弄出水声,驱赶着田里正在细嚼慢咽的鱼们。
  最兴奋的莫过于田埂上提着筐的我,紧张地盯着水面,看这些水中之物们在三哥突然的袭击下,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怎样的惶不择路。
  被外来的入侵骇得一蹋糊涂,晕头的鱼就会向着田埂一头撞去,力气大的会蹿起,飞身落入埂外的河坝,反而得以逃生。但多数的鱼还是在惊恐中保持着清醒,箭一样地向着田埂的豁口逃去。
  一阵儿的噼里啪啦声,我便见到父亲手中的竿在摇晃,而那网像被好几只手拳击着,在水面漾起一个一个的波浪。
  打鱼的不慌,背笆篓的急了。我跺着脚儿,嚷着快起网。
  父亲从容得很,一边对我说着“莫急”,一边通过双手中网竿动弹的幅度,来判断着入网之鱼的多少和大小。
  这时,一条波浪突起,从草田的右首,倏地朝著豁口划去。父亲瞥了眼网漂儿,见其上下闪动,两手的网竿欲脱手时,扎稳双腿,身子后倾,摇动两臂,“哗……”地起网,干净利落。
  田埂上守望的我看到,月光下网兜里的鱼活蹦乱跳着,还听到了一声声“啪啪……”的挣扎声。
  父亲两手撑着网竿上了埂,来到平缓的田畈,我早将筐子口对着网口。
  这一网,少说也有十四五斤,有鲤鱼、咯呀、鲫鱼,那条四五斤重的黑鱼(财鱼)最野性,是三哥帮我摁住后,才放筐里的。
  父亲放下网,看了看筐子里的收获,便将里面的小鱼放生。我不懂,抓起来的鱼怎能再放呢。父亲用手掂了掂筐子,说:“不少了,这些小的鱼虾还不是吃的时候,要不太可惜了。”
  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知道父亲往往只赶一网。一是蓦然受到惊吓的、没有入网的鱼逃窜得快,基本上没有再赶一网的机会;二是即便再补上一网,小鱼小虾居多,还得放生。
  用父亲的话说,凡事不能太贪心。
  踏着月色,我们大步流星往家里走。
  至今,我依然记得父亲极其满足的神情,那种收获后的幸福,似乎用语言说不出来的。
  家里,弟妹早在梦乡里,母亲纳着布鞋底儿,等着凯旋的我们。
  父亲将捕获的鱼分类放进两只水桶里,用清水蓄养起来。最为淘气的数那条黑鱼,会在反抗中蹿出水桶。不得已,便在水桶口盖上厚重的木板,有时还要在上面压上一块砖头。
  昱日晨,当我们起床上学时,父亲已从榆树冈集镇上卖鱼归来。那时的鱼,纯野生的,那时的河坝水,清亮亮的,渴了生喝一口也不会闹肚子。即便这样的鱼,也就五六毛钱一斤,但一张十元的大团结的进项,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种方式捕鱼,在村子里只父亲一人,这或许是他读书多的缘故,知晓鱼的习性多些。当然,一年里,只有初夏到仲秋的雨后方才有上述的行动,多的也不过三四回。
  父亲美美地抽口烟说,鱼也精明,也懂得“吃一堑,长一智”哩,逃出庙娃儿田的鱼,基本上不会再来雨后的草滩打牙祭。赶上一网后,得等到再一次的雨后方可下手,不然,网里净是那些不长记性的小鱼虾们。
  在我的记忆里,村子里最先拥有赶网的,就是我们家。后来,也有村里人效仿,从外地集市上买回了一张,没有经验,尺寸太大了,网呈半月状,上了竿儿,一般人的力气甩不动,捞不起来。村人曾向我父亲讨教,父亲看了看网,说这网不仅海大,也没有经过“离水”处理,就是“不沾水”工艺。这种赶网,伤身子不说,打鱼后不及时摊晒,会霉坏的。
  村人依照我父亲的讲究,将网放进鲜猪血里浸泡后,放入大锅里蒸透凉干,结果离水的效果好,但还是显得笨重;村人心有不甘,还是照我父亲的样子,去小河、堰塘里赶鱼,比葫芦画瓢了半年,时有收获,因起网沉重,竹竿将腹部顶伤,花钱治疗,想想不划算,便放弃了。
  对赶网的研究,父亲是最地道的。父亲说,要因人而异,个头高、气力大的,可选择半月型的网,竹竿不仅要粗壮,而且还得长;一般体型的,最好选择新月型的网,这种网大小合适,连半大的孩子也可以使用。
  宽泛些讲,我们那一带属于汉江流域,鱼米之乡,赶网是一种并不神秘且普通的捕鱼工具。
  这也是由半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所致,只适合于堰塘和小河沟,水库的叉口等地界捕鱼。这种捕鱼器具,上方是浮在水面的漂子,下方是锡制的梭状的大小如豌豆的网脚,新月状网的两端各系一绳儿,绳儿拴在五六米长的两根竹竿上。一般在浅水湾,赶网出手后,上方的漂子浮出水面,下端的网脚沉于水底儿,只需将左右手上的竿儿轻轻磕水,惊扰的鱼儿便只有入网的路了。
  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想来,那张赶网,赶起了我们生活的希望,我们兄弟妹的学费、柴油米盐、过年的新衣里都有着它的功劳。
  当然,最终的功劳还是属于父亲的!
  
  (二)
  
  赶网,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用来捕鱼的工具。我们兄弟妹六人曾陆续随着父亲,跑遍了家乡附近的河沟水汊、水坝堰塘,凡事有水的地方,几乎都留有父亲赶鱼的身影。
  2009年12月1日下午,父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我曾一看见水坝、河塘就会想起父亲,眼前便浮现他赶鱼的情景。现实的痛苦,促使我在记忆里回味着与父亲有关的捕鱼的快乐。
  其实,一到冬季,父亲基本上不让我们随他赶鱼,主要是父亲心疼我们,怕衣着单薄的我们受冻。还有一点,天寒地冻的,鱼多集聚栖息于深水处,多潜伏于水中央的锅底部过冬,这时的赶网虽有用武之地,但鞭长莫及,斩获不丰。
  一个大活人哪能叫尿憋住。受冬季冰河上凿窟钓鱼的启发,父亲抽着烟卷,在村前的小河里走动,琢磨着冬季乡河里鱼的去向。瞧,此时的乡河,水流不畅,除了大的深的水潭不见底,多数清澈明了,却不见鱼儿痕迹。没有来得及顺水而下的它们,一定是藏了起来,躲在了河岸边的水草泥洞里,或石头缝隙里。
  这么研判着,父亲兀自一笑,回到家,扛起赶网,复到河沿。只见父亲看准了水坑处,将赶网轻轻甩入水中,以弧形包圍河坎,或用自带的竹竿在水草、泥洞、石缝间搅动,或直接双手握着赶竿儿,用双脚跺动河坎,藏匿在暗处过冬的鱼虾,受到突如其来的震动和侵略,吓得四处逃窜,结果陷入围堵的网中。
  一番打草惊蛇后,父亲不慌不忙地起网。收成不错的,网着大小不一的鱼,或鲫鱼,或咯呀丁,或鲶鱼等被俘虏了。
  小学五年级时,我曾带着五弟,学着父亲的样子,在冬季的小河里用赶网捕鱼,每每必有收获。只是一场战斗下来,腿脚跺酸了、胀了、麻了,第二天早上下床,不听使唤似的,长一脚短一脚地走路。不过,心里头很受用,有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
  尽管冬季捕鱼收获不大,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这样的收获,也是对父亲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回报。
  父亲赶集经过村东的河坝,冬季的坝梢儿(坝的上游),由于处于枯水期,弯弯的梢儿上水清浅,闪着碎的薄冰。然而,暖暖的阳光下,水底里却有群聚的窜条儿(一种长不大的半尺长的条型鱼)蠕动。这些一团一团缓缓游动的鱼,主要是来坝梢儿处取暖的,这里的浅水湾儿,很快就在冬阳下化冰而温暖起来。
  父亲便用赶网来赶,结果,把鱼儿们的回路断掉,团聚的窜条儿们几乎全军覆没。父亲举一反三,受到启发,想到了五六里外的枣阳城东郊水库。这是个大水库,汊梢儿多,是不是也有如此群聚避寒的窜条儿们?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太阳一竿子高了,我们吸拉着鼻涕起床。阳光下,院场里满地霜开始蒸发,浑身打着哆嗦的我们开始感觉到了暖意。我们抄着手,等着父亲回来一起吃早饭。母亲对饥肠咕咕的我们说,娃儿们,等急了吧,去大路口瞧瞧,你们的伯伯(父亲)更饿哩,差不多也快回来了。
  说曹操,曹操到。父亲一阵儿旋风似的进了家门,点缀着水珠儿的头发上冒着热气儿。更让我们大惑不解的是,喘着大气的父亲的外衣、棉裤上的裤子不见了,只着粗棉布的袄裤,破损的地方还露挂着猪油(棉花)。
  父亲空手而归,连出门时的赶网和筐子也不见了,母亲也不由大吃一惊,以为父亲在外遭遇了坏人。然而,瞧父亲的脸色,红堂堂的,写满喜气,眉眼里张扬着幸福。
  接过母亲盛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稀饭,父亲还是顾不上吃,放在桌上,压抑着喜悦,有些口吃地说:“赶网、和赶鱼的,全、全在河边的菜园里,太多了,进村里让人瞧见了怕影响不好!”
  噢——,心落地儿,我们不由松了一口气。
  “呼——”地,父亲顺着海碗沿儿喝了口红薯稀饭,换了口气,继续说道:“等会儿,你们去菜园里把网和鱼弄回来,你们都去!”
  我们听了,在轻松的氛围里兴奋起来,仿佛拿到了勤工俭学时的角钱,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好奇已经填满了我们的肚子。
  村前大路上刮起了几股子人来风儿,我们前后不一地狂奔到河边自家的菜园里。呵,好家伙,除了一竹筐白花花的窜条儿,还有网里的一嘟噜子,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字型的上衣、裤子里也装着鼓鼓的。难怪父亲的外套不见了,敢情全被父亲急中生智给用上了派场。这一担,足有七八十斤。
  为了减小目标,不太招摇,我们像小媳妇似的,小心谨慎地分期、分批把这些收获若无其事地弄回了家。
  早饭后的父亲和母亲已经出工去了。
  在姑太太的指点下,以大哥、二哥为主,将这些巴掌长的鱼儿分批次地倒进竹筐里,在房前的堰塘沿水里,来回抖动,搓掉鱼鳞,摊在院里的大石块上,或者倒进更大的藤条筐里沥掉水分。待父母亲出工回家,便在大铁锅里烘焙干了,再由父亲赶早到集镇上,三角钱一搪瓷碗卖掉。
  闲暇了,我们便让父亲讲这种额外收获的故事。这是父亲意料之中的,但当面对如此丰厚的场景,依然有些不太相信。
  父亲说,鸡叫二遍时他就起了床,扛着赶网,就着星光,一路疾驰,到了东郊水库。
  晨曦里,父亲找到了一处的汊梢儿,放下了赶网,抽了支烟,这时的太阳开始灯笼一样地探出了头儿。在一处小桥上,父亲一眼就看到想象中的景致,只见水底里有一大团一大团的墨状鱼影在滚动着,这就是父亲梦想的情形。
  来到了小桥下,父亲盯着鱼团,选择好位置,看准时机,“噗——”地甩下网,几乎不用赶动,便感觉到网底有了厚重的冲动。这一网起来,二十多斤,差点儿让赶网承受不起。
  不过两网,竹筐里便撑着了。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厚实的收获,装鱼的工具没有了,这难不倒父亲,他很有创意,想起了身上的外套。于是,就有了那天上午父亲有些狼狈的模样了。
  以后,父亲心里有了谱儿,竹筐里放进了备用的麻袋子。
  如此丰硕的捕鱼,在我儿时记忆里也就三两次罢了。那时,我就想,这等的好事,为啥父亲不去多赶几趟呢?
  这个疑问,我深藏于心底儿,始终没有问过父亲,直到他老人家过世也没有问及。
  但我清楚,任何的环境下,父亲都有着自己朴素的观点,这就是适可而止。
  犹如做人,竭泽而渔不是父亲的秉性。
  
  拦网:等候收获的快乐
  
  或许,只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会有这样的童年、少年故事,以及这样的故事里洋溢出来的芬芳的缤纷的快乐。
  春天一到,我们就翘着头,踮着脚尖,期盼着夏季的莅临。
  火热的夏日来了,尤其是五月端午的临近,老天爷雨水大了,多了,我们也就开始放半月的麦假(夏收),不过一个月,接着又放暑假了。
  整个夏季里,有着我们回味无穷的乐趣。即便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经常饿着肚皮的我们,却拥有着纯真的自在的童年或者少年,乃至青年。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各类的培优、特长、兴趣班硬生生地替代了相互嬉闹追逐的欢乐,沉重的书包里少了童年原创的乐趣,年龄越大,快乐越少。
  言归正传。是的,这就是在雨过天晴的子夜里捕鱼,随着我们足智多谋的父亲。
  这个时节,父亲就是非凡的鱼鹰,仿佛在高空里俯瞰着,大雨后的时光里,远远地就能嗅到村前的堰塘、村东的河坝、山丘间的小河,有着怎样的鱼。
  这个时节,天爷就是小娃子的脸,说变就变。嗬嗬——,一阵子的电闪雷鸣,一阵子的暴雨倾盆,村前村后的雨水灌进堰塘,冈坡前后的聚水哗哗地流注河坝,渐渐,这些盛水的去处还是憋不住,在暴饮之后,从脆弱的豁口“嘣——”地溢出,轰隆隆地向着下游流窜了。
  这个时节,乡下人专制的拦网(耗网)成了堰塘、河坝涨水期捕鱼的利器。
  这种依据流水走势、水岸形态而独创的捕鱼工具,在流水中呈三角形,又仿佛一张硕大的虎口,等待着水流中的鱼自投罗网。网线是乡下婆娘们纳鞋底儿用的粗棉线,织就的网眼也有讲究,鸡蛋大小,不仅便于泄水,而且关键让小些的鱼逃生。网的两端均有胳膊粗细的柳树来缠绑,固定插入泥土的一头削成锥状,网的末端是长长的蛇样的尾巴(网兜);与插入泥土的木棒平行的网底上,缀着五六根耙齿,插入泥土,用来固定网底,防止大的鱼从底处逃掉。
  暴雨后,去河坝溢洪的豁口下网的事,由父亲带着大哥他们完成。这时的洪水大且猛,稍有不慎,洪水会将人和网冲撞得四脚朝天,卷入激流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条大鱼。所以,我只是远远地躲在坝堤上,观摩父亲他们下拦网。
  选择下网的位置也很重要,不仅要放在与网口大小的狭窄处,而且水流需激荡,让从河坝溢洪口顺流而下的鱼,直接进入拦网而来不及回头。
  如果洪水太雄厚,也可在下端的水潭出水口处下拦网,从溢洪口顺流而下的鱼,从十多米高的地方随水垂落而下,往往会被有落差的水流击打得昏头晕脑,跌落潭中,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水流而下,几乎不用人来驱赶,直接钻入网兜,还以为进入了避风塘,美滋滋地相互挤挨着喘息。
  识文断字的父亲,见识广,会看天象。身为生产队的记工员,父亲的算术一流,他能看一眼屋檐的滴水和院场里的积水量,便略知村东头河坝里的水涨了几多,估计到几时会冲破泄洪的豁口。
  源于学识,河坝出水后的头次下网,也只有我的父亲。见到我父親从网兜里捞起白泛泛、乱蹦跳的鲫鱼、鲤鱼,一些村里人似乎有了经验。再次大雨后,便早早来到河坝堤上守候。由于没有把握好下网的地段,村人曾在捞网兜的鱼时,被凶猛的水冲倒,一个倒栽葱,跌进泄洪道里,随着洪水轰隆地坠入大潭坑里,终于从潭里浮出水面,早已鼻青脸肿,险些丢了性命。
  村人便请教于父亲。父亲不藏着也不掖着,一股脑地道出实情。村里人还是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讪讪地自嘲:“还是弄不懂,哪个咋晓球得老天爷的鸟事呢——”
  智者千虑,也必有一失。父亲并非回回神机妙算,例外的事也有。由于连续的大雨,河水暴涨不止,洪水越来越大,逐渐淹没了拦网。这时,人是不能下水从网兜掏鱼出来。不过,其先父亲也有招儿,用带铁钩的长竹竿捞住网兜,移向安全的岸边……后来,洪水将拦网全部吞没,父亲便袖手旁观,或者回家,听那洪水注入水潭时的隆隆声,研判出网的时刻。一两天后,雨住水退,拦网露出水面,你猜怎的,啊哟,网兜已被各种的鱼塞得实实的,还有的地方已被大的鱼撑破了,让父亲心疼得不得了。
  很有意思的是,村里有眼红的不服气的二愣子,从亲朋那里借来拦网,非要在父亲下网的上端下网,大哥气不过,冲上去要理论,父亲喝退大哥,向着二愣子笑笑,摇头,也不恼。自然,父亲网里的鱼少了。可二愣子下网的位置不佳,水面太宽,只能拦截半边的水,收获也不甚理想。
  父亲便起网,走人,让二愣子来此处下网,享受沉甸甸的丰收。
  夏季雨水多,父亲有时也会去一些大的堰塘的溢水口下端下网,这多是下半夜的事儿,天黑风高,鱼儿随着涨起的生水逐流而下。在这样的环境中下网,一般得有人守候,很辛苦的,防止网兜里塞满过多的鱼而撕破了网。
  那时的早晨,我们一起床,就会听见灶屋里的水桶传出扑扑通通的鱼闹声,那是夜里捕获的一条条鞋底大小的鲫鱼。
  这两种用拦网捕鱼的方式,小小的我们只能享受到成果带来的惊喜,却无法体味到全程参与的无穷乐趣。
  而给我们带来全面参与快乐的,当属雨过天晴后,到乡河里下网捕鱼。这种活动,给我们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的成长,涂抹上了几许神奇的童话般的色彩,现在回忆起来,还像是在梦里一样。
  村前不足一里去处的乡河,发端于桐柏山余脉,流经家乡时,为了蓄水灌溉,不过数公里,便筑有拦河坝。我们这一带,地势非常,西高东低,东水西流。经村前,有一段儿的落差。下游是荡洼堰拦河坝,与村东段的拦河坝,相距五六里。乡河水流入帝乡白水,最终汇注襄水。
  村前的三四里长的河段,是我们夏季随着父亲捕鱼的绝佳战场,是我们童年、少年的游乐场,更是我们成长的环保土壤。每每忆及如昨,让人流连忘返,悠远中又是那么的亲近和真切。
  很多的时候,我在对父亲的缅怀中,耳畔就会不由自主地萦绕着《家乡的小河》,我总会热泪盈眶地在心里吟唱: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从我家门前轻轻地流过,为我洗尘,为我唱歌,带给我童年的欢乐……
  在村前河段上下网,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学问。时机,是收获大小的关键。村里只有父亲能掌握好这个下网的火候。
  必须是久日不雨,开始出现旱情时的那场雨为佳,而且雨过天晴。此时的涨水,以含有大量微生物的生水为主,下游河段的鱼会在上半夜逆流而上,栖息在水流缓的草丛里,或大快朵颐,或谈情说爱,或健身休闲。下网的最佳位置,当然放在相对狭小的激流处,像在河坝豁口的拦网一样,令顺流而下的鱼回不了头。尤为讲究的是下网的时间,须恰到好处,早了,鱼正在上行的水流中;晚了,吃饱喝足的鱼儿业已打道回府了。
  还是瞧瞧父亲的捕鱼绝技吧。
  当水田里的稻秧有些萎靡,地里的棉树有些打蔫,乡下人看看天念叨着,老天爷该下雨啰——
  真的,生态环境尚未受到破坏的乡下,几乎风调雨顺,不几天便哗啦啦一场大雨。
  这种暴风骤雨,来得急快猛,去得也如疾窜的兔子。
  大雨后次日的月亮夜,乡下村村野野新洗了一遍,清爽通透。
  围着场院里的石板桌儿,我们一通稀哩呼噜,还没品出滋味,就吃完了每人一碗的面汤,当然,我们还会用舌头将碗底舔一舔。半饱的我们围坐在院里,母亲在一旁摇着大蒲扇,驱赶着蚊虫;父亲滋滋有味地吸着烟,侃着他的《七侠五义》。
  尽管父亲口里的传奇故事扣人心弦,然而从母亲大蒲扇下冒出的凉风,像生了翅膀的瞌睡虫儿,幽幽地钻入脑壳儿,小人的我们不由哈欠着,开始东倒西歪了。
  父亲抬头观望了西天挂着的下弦月儿,依着星象的变化,估判着时辰,大约子夜时分,父亲咳嗽一声,丢掉烟蒂,朗声道:“下网啰——”
  我们应声而动,瞌睡虫也吓跑了。坚守到夜半,盼的就是这句命令。
  通往乡河的路,有可以走牛车的大路,也有多条只能走人的田埂。清亮、清凉的月光下,大路两边是阡陌纵横的秧田。昨天的暴雨,让饥渴的稻秧生机饱胀,仿佛一边伸展着懒腰儿,打着嗝儿似的,一边分蘖拔着节儿。早有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其间优雅地漫步,在你家我家地串门儿。尤为得意的当属青蛙,一边嬉戏着,一边美食着虫子。细纱般的霧气,自秧尖儿缓缓地集聚,袅袅地升腾着……
  我们跟着父亲赤脚到了河边儿。父亲站着看了看水量,便绾起裤脚,下水,蹑手蹑脚地在河里走了一遭。
  在一水流湍急的窄口处,父亲将网下好,将上下摆荡的网兜扎结实了。万事皆备,只等返程的鱼儿束手就擒。
  父亲燃了根香烟,美美地抽了一口。接着,让我们在岸上稍候,他拿着铁锹在就近的河段里轰轰烈烈地闹出响声,我们知晓,父亲的动作是在试探着鱼的多少……
  之后,父亲上岸,开着玩笑说,走,回家,梦鱼去吧。
  一到家里,头刚沾着枕边儿,已经迷糊的我们就入了梦乡。
  半大的鸡仔儿一声啼鸣,惊醒了梦中的我们。天色微亮,我们一骨碌下了床,揉着蒙眬眼儿,光着脚丫子,冲出了家门,像电催着似的,一阵风奔到了昨夜下网的河段。
  显然,父亲早一步到了,他抽着烟,半蹲在河沿上。父亲是在等着我们来起网的,要让我们亲自享受这种因收获而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我们“扑通——”地跳进水里,直奔拦网的底部,顺着网兜一摸,哎呦,天爷咧,一兜子的沉甸甸。我们用力将网兜捞起,里面挤满了鲫鱼、鲤鱼、黑鱼(财鱼),怕是有十来斤的。
  有些费力地解开网兜上的扎绳儿,我们活捉了第一网的鱼。
  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头。我们从家里拿来养小鸡的鸡罩、撒网,随着父亲来到上游的河坝,将溢洪处的豁口用瓷实的泥块和石头给封堵了。
  拦截了出水口,河坝下游的流水逐渐小了,细了。那些大小的鱼跟着水流往下游游走。
  下了河坝堤,我们拿着轰鱼的工具,从上端的水坑,一个一个地向下端“赶鱼”。父亲的铁锹在水里翻飞搅动,我们用鸡罩和撒网,步步为营地挞伐躲藏着不肯下去的大鱼。这些大些的黑鱼、鲤鱼,似乎见过世面,智商蛮高的,总是潜伏在稍深些的水坑里,泥窝里,一动不动,但在我们的紧锣密鼓的轰赶中,在地毯式的搜捕中,几乎没有不暴露的。四五斤重的黑鱼、鲤鱼不堪这种角角落落的战斗,忍不住露头儿,然而,只要一闪身儿,要么撒网张着虎口罩了下去,要么就是鸡罩直接扣押下去,总之,无路可逃。
  一路的围追堵截,河水基本断流了,至拦网前的百米河段,热闹非凡了。网兜里俘虏了先行下逃的鱼,没有进去的,像无头的蝇,在水里乱窜,犁起一道道喜人的浪花,有的不时冲撞着我们的腿肚子。
  这时候,撒网,鸡罩,甚至于赶网,十八般武器全用上了派场,好一阵子的围追堵截,大些的鱼基本上被活捉了。
  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结束了。我们一看,好家伙,两只大水桶里挤满着鱼,足有七八十斤。
  这么多鲜活的鱼,当然舍不得吃的。在我们吃着早饭的时候,父亲已经挑着担子到了榆树冈小集镇上。这么多的鱼,只能卖给小公社食堂、学校、供销社等公家单位,或者卖给大队组织的学习班改善伙食。有时,一家要不了,就得几家来分。为了一次性卖完,父亲会便宜些出手,不过四五角钱一斤。
  这样的收获是令人欣喜不已的。家里的油盐酱醋有了着落,特别是我们秋季的学费根本不用愁了。
  当然,中午,我们也会好好地加一顿餐,尽管少油少盐的,母亲红烧那些没有卖相的小鱼虾的手艺上乘,十分的可口。
  ……往昔如烟,数十载春秋也就弹指一挥间。
  而今,当年我们跟随父亲下网的乡河早已变了模样,两岸的百年老柳连根也没了,曾经有狼迹的郁郁葱葱的山冈,已经成了鬼剃头,成了村里故去老人们的栖息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冈成了大的石坡。为了抗旱,村人又将村前的乡河截成了三段河坝,已经被捷足先登者据为己有,已无处可下网了。
  鸟尽弓藏良可哀!
  突然想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乡下的,还是城市的,他们的童年、少年里已无处可寻我们那时天然的乐趣了!
  
  垂钓:白昼梦会成真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无疑,这是具有文人气息的古典式的垂钓,有着闲云野鹤般的超脱,心向往之!
  父亲的垂钓,从自然的角度欣赏,似乎也有着上述的味道,然而,父亲是一个活在俗世里的人,他要养家糊口,他的垂钓就免不了实用的功利色彩。
  春夏相交的傍晚,落日余晖染红了西天。父亲从河边自家菜园里浇完水回来,水桶里已拴着五六只蛤蟆儿(土色小蛙儿),大拇指大小。父亲将蛤蟆儿挂上钩,这个需要功夫和技巧,要将钩安全地放进小蛤蟆儿肚里,还要确保钓饵是活的。埋着钩的小蛤蟆儿与一根七八米长的纳鞋底儿线相连,线的另一端拴着一截木棍儿,木棍儿下头被刀削成锥状,便于下钩时好固定。
  不过一袋烟的工夫,父亲将钓饵串好,放进草帽里。一旁观看的我们,便跟着父亲去塘边儿、河坝汊下钩。
  这种钓鱼术,须在天黑后下钩,至次日黎明时起钩。于是乎,我们这一带就给了它很有神秘色彩的一个名称,叫“下梦钩”,多少还有些守株待兔以及梦想成真的意味。
  父亲边下钩边对我们说,下梦钩要选在有水草的空隙下,让钓饵悬在水中央;或者下在河坝汊儿距岸沿近的深水处,这里是大鱼在夜晚觅食时常出没的水域。如果岸旁有树,要下在树阴下的水区。
  父亲目测了距离,便将钓饵轻轻抛入水中,将木棍儿插入近水的泥土里……
  翌日晨,天色蒙蒙亮,三哥就会将酣睡着的我推醒:“老四,快起来,收梦钩去!”
  我们一路小跑着找到父亲昨晚下钩的河岸。五六张钩,有时集中,有时分散,要看位置的好坏,自然不能在一棵歪脖树上上吊。
  在那时的乡下,家里有五六张梦钩,也是一份小小的家业。当时,卖鱼钩的店在县城里,品种极少,还贵。这种梦钩,是特制的中型鱼钩,很结实,很难有机会买到。
  只见三哥一眼就找到了父亲昨晚下钩的地方,便伸手抓住钩线,先试了试线的张弛,看钓上了鱼没有,如果钓上了,该有多大。嘿,又是一条大家伙,从三哥惊喜的表情和小心翼翼的动作上看得出来。再看离出水面的线,不仅绷得紧紧的,还开始左右游动。这时候,起钩不能太急,否则吃不了热豆腐,煮熟的鸭子也会飞的。必须将手中的钓线顺着大鱼游走的方向,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张,时而弛,预防大鱼狗急跳墙。
  不过七八分钟,钩上之物便慢慢失去了最初的气力,已经疲惫不堪了。可以将钩线徐徐回收,那条五六斤重的黑鱼浪着水花,乖乖地而又无可奈何地被拽上了岸。回到家,要将鱼嘴撬开,由父亲亲自动手,取钩。这是个技术活儿,不仅取出钩,还要保证鱼受了小伤而不至于丢了小命。除了三哥学到了父亲取钩儿的手艺,我们都不行。村里其他人下梦钩钓到鱼的,想也不想,直接找来剪刀,咔嚓将线从鱼嘴处绞断。如果不卖,就咔嚓将大鱼的嘴或者肚皮剪开,直接拿下钩。
  下梦钩,连村子里的毛毛头也会,而能中彩钓上大鱼的,还是识鱼性的父亲,基本上没有空手而归的。
  父亲说,这梦钩主要钓在夜间活动的鱼,一般是具有攻击性的黑鱼。这厮,一见到有土蛤蟆儿在眼前不知死地动弹,就会箭一样地冲上去,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再一口吞进肚里。可怜,它哪里晓得这是饵子,糖衣炮弹啊,里面裹着钓钩。当察觉时,欲逃脱,钩已挂住了肚壁,挣扎愈烈,愈疼痛难耐。这大鱼也聪明啊,知道了只有老老实实地呆在一个扇形的水域里。
  在村子里,三哥属于下梦钩的后起之秀。后来,父亲放心了,也就放手了。
  关于下梦钩的故事,在我们那里还有一个近似迷信的规矩。在同一个地方,如果连续三四次钓到黑鱼的,往往会洗手停一阵儿,或者另择水域。乡下人以为,这黑鱼有灵性,在水里容易成精。在一个地方次次收获,可能招惹了黑鱼精,这也是它出来祸害人时抛下的诱饵。当然,我们都知道是鬼话,可是没有谁敢越雷池一步。
  现在思想之,这个迷信色彩的规矩,折射出乡下人一个极为朴素的哲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事事不可太贪心,祸害常常是由贪心不足引发的。
  有著夜间梦一样的散钓,自然还有着白天的垂钓。
  春夏之交的早上,起床的我们来到灶房洗脸,便见水桶里卧着土黄色的长着长胡须的鲶鱼,一动水桶,它就会蛇一样地扭动。我们晓得这是父亲一大早去底下河(下游河坝)短暂垂钓的成果。
  不像现在垂钓,有着那么复杂的行头装备,铝合金的鱼竿上装着测水仪、报警器,鱼饵是特制的这香那精的,讲究好看的一招一式。那时,父亲晨钓的工具极为简单,标准的原生态。新年走人家时在我舅家要的两三米长的细竹竿儿,一根纳鞋底的棉线,一张钩,有时缺货,用铁丝自制的钩也可应急,这样,父亲就早早出门了。
  来到底下河坝,鱼饵多是就地取材,湿润的泥土里寄生着再生能力极强的蚯蚓。截取一段,放在手心,啐上一口唾沫,两只手掌弓着相击几下,利用空气激变带来的闷响,使掌心的蚯蚓昏厥。将麻木的饵子串上钩,找到距岸极近的深水处,将钩向着水面一甩,人再一蹲,就可以做姜太公了。
  父亲晨钓常去的地方三面临水,我们戏称之“台湾岛儿”,数十亩见方。其中的一面,岸陡水深。在这里,父亲钓的多是过斤重的“咯呀丁”(黄骨鱼)、几斤重的鲶鱼,还有鲫鱼、大白条。
  没有装鱼的袋子,父亲便将河坝沿上的柳树条折下,将根部的皮和叶子剥开,顺着柳条体往下捋,至枝条梢端挽上大大的一个结,可以安心地把钓上来鱼,用柳条的根部从鱼腮串进,再经鱼嘴串出去。
  父亲的晨钓中,也发生过似乎很怪异的事。那回,父亲将鱼竿依着水面,深深地插进泥土中,实现无人垂钓。岸上,父亲同熟人说话,也就根把烟的空当儿,父亲的鱼竿不翼而飞。
  这让父亲惊讶不小,在岸上四下张望,才见百十米外的水面上有半截的竹竿一上一下地晃动。原来,父亲下钩不久,就钓着一条大鱼,挣扎中将鱼竿从泥土中曳出。从这条鱼逃命的力气来看,少说不下二十斤。望着快近河坝中央的鱼竿,父亲只能兴叹。即便有好的水性,游到河坝心去,根本没有实力与这等重量的鱼周旋,而且春夏之际的水温不高,下水的人容易四肢抽筋,险象环生。
  父亲心疼他的鱼竿和那张托人好不容易买到的钩。两年后,少有的天旱,下游的荡洼堰河坝终于被机器抽干,人们抓到了一条四十多斤的杆子鱼,这鱼肚子里长着一个血疙瘩,剖开一看,原来包裹着一张钩。父亲找到捕获这条杆子鱼的人,用了一包上等的“白鹤”香烟,换回了那张钩。
  白天垂钓活动中,父亲还有一绝技,也曾是我小的时候耳闻目睹的,那就是寻找“黑鱼窝”,逗钓公母大黑鱼。
  小学五年级时,我因病休学在家。父亲领着我到榆树冈卫生所打针后,见我精神尚好,便从家里拿起那根舍不得用的粗竹竿,对我说:“老四儿,想不想跟着伯伯(方言)逗钓黑鱼?”
  我一听,喜出望外,哪能错过这么好玩儿的表演!
  原来,父亲在生产队出工时就注意到,村东头河坝中游处的一个汊水湾儿,长着密匝匝水草的湾里,有一处“黑鱼窝”。之前,父亲没有下手,是这“窝”尚未成型。
  所谓的“黑鱼窝”,就是公母黑鱼产下的精卵结合后孵化的“黑鱼仔儿”。为了让这些鱼仔儿不被其他鱼种袭击,安全长大,公母大黑鱼就潜伏在鱼仔儿下面,专心致志地守护着,或者引领着这些仔儿在固定的多草的水域嬉戏。
  我们来到了汊水湾儿,父亲鱼鹰似的扫描了几遍,就发现了褐色水草中的“黑鱼窝”。父亲将用细长钉儿弯成的大鱼钩,从土蛤蟆的后门儿串进去,让蛤蟆的大嘴巴朝下,埋着钩的蛤蟆呈张牙舞爪状。
  准备妥了,父亲头顶草帽,双手执掌着竹竿,栓着蛤蟆的鱼钩便向着“黑鱼窝”的位置轻巧地或上或下地抖动。
  旁边观战的我,不敢出声,又兴奋又紧张地盯着水草摇曳的水面。只见“黑鱼窝”就像一瓶儿倒入水中的墨汁,时而慢慢聚拢,时而沁散成脸盆大小,在草丛中的清水里球一样地翻滚,或左或右,却不见公母黑鱼的影子。
  然而,当张着大嘴的蛤蟆朝着那团墨迹上下抖动时,隐在鱼仔儿下方的公母黑鱼悠地浮出水面,以为这个土蛤蟆胆大包天,要吃它们的仔儿,天性使然,不管有没有危险,一跃而起,张嘴咬住气势汹汹的蛤蟆。父亲幽默地说,这种垂钓讲究的是“逗”,挑逗起公黑鱼因护仔儿而生的凶野之性,最终激怒它,让它失去理智。
  显然,假象迷惑了它。公黑鱼上当了。
  父亲见鱼线绷紧了,顺势起竿,一条几斤重的黑鱼,随着一个抛物线便上了河岸。
  父亲收了竿,用手扣住黑鱼腮,说:“老四儿,回家!”
  我不解,问父亲为啥不逗钓另一条大黑鱼,父亲说:“留下的那条还要带着黑鱼仔儿呀。”
  父亲还叮嘱道,只有成了鱼型的“黑鱼窝”方可逗钓大黑鱼,这时候的鱼仔儿已经具备生存的能力,没有了大鱼的守护,基本上都可以活命。
  逗钓黑鱼,是大自然的恩赐。在这种对自然的索取中,我们从父亲的行动中也悟出了一些很朴素的道理,人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今年的单位高温假,我回到了家乡。当年的乡河水坝已经面目全非,让人认不出了,由于富营养过剩,河坝水呈现浓绿色,里面游荡着不知名的小虫子,早已没有人敢来洗澡了;河坝两岸,到处是村人留下的破坏生态的痕迹。除了鱼塘、河坝里人工养殖的激素鱼,野生的鱼早已绝迹了!
  呜呼,哀哉!已经没有了清水,已经没有了自然的河流,哪里还会有野生的鱼呢!
  如今,写下《父亲,生活中的鸬鹚》,只能通过文字告诉后来者,那个时候,在遥远的乡下,还有着蓝天白云,还有着枝叶繁茂,还有着青山秀水,还有着人间至真、至纯的爱!尤其是有着父辈们呵护的环境和精神都没有污染的童年、少年……
  如今,思念着父亲,就像思念着曾经的梦里水乡一样!
其他文献
那年我们到小三峡搞笔会。我说的那年是三峡大坝还没有起来的那年。那年的小三峡比现在可是好玩多了。有的地方水湍急得要命,有的地方的水又平缓得要命。有的地方深不见底,水清得发黑,坐在船上望一眼下面瘆得你打颤。有的地方又浅得要命,你得脱了鞋袜从船上下来,和船工一起推着船,在那满是鹅卵石的河床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进。  我们五男五女是在白帝城下上的船。船行到一个叫白银潭的地方,怎么也走不动了。那是个回水潭,水
期刊
春节其间,沈阳的众姊妹们来电话询问我66岁生日咋过的。我惊讶了,还有几个月才过生日呀!怎么这早就关注我生日的事?原来家乡风俗是66岁生日都是在正月初六过的。我漂泊异乡40余载对此竟全然不知,既然已经错过了大年初六,也就算了吧!反正土埋半截的人,越过越接近天堂,不过这生日反倒心静。  然而,在生日头一天晚饭后,女儿开车带我与小外孙女去超市买了几件品牌衣裤送我作生日礼物,并提议次日要到酒店办一桌。我推
期刊
我哥走失了。一个多礼拜,一点消息也没有,该找的地方都找过了,报纸,电台都登了,案也报了,还是一点线索也没有。英子一脸愁容地对我说。只怕他在外面的时候癫痫突然发作,又没人在身边,那铁定是……英子话没说完,我已经知道后面的意思了。   英子是我从小到大的同窗,现在是同事。她口中的哥哥叫军娃,跟我父母家在一个楼,打小出出进进的经常见面。军娃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妹妹。军娃其实是有姓名的,姓张,叫
期刊
虽然昨夜因发烧病痛一直睡得不踏实,晨起时头一直在隐隐作痛,但,还是决定去灵隐寺祈福。想必佛祖一定会垂怜我跨千山万水远道而来的一片耿耿诚心!   坐上去灵隐的公交车,好多老太太,她们个个都是那样的慈眉善目。有几个背着一个烧香袋,那种特制的黄的烧香袋,里面装满了香和蜡烛,我想一定是盛满了她们对家人们深情的祝福。如此想着,心底不觉溢满了温馨,温暖,温情。   车沿着干净的山路缓缓地行驶着,左边便是水光潋
期刊
1.喷泉啊,是你胸中有太多的激情吧!   2.在真理的大海边拣到一颗石子,你以为那是珍珠吗?   3.错误,常常举着真理的旗帜招摇过市,因此,它常常使善良的人们上当受骗。   4.春笋,你举着绿色的旗帜干什么呀?   ——我们正列队向春天进军哩!   5.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负隅顽抗,残雪啊,你能挽救得了冬天败亡的命运么?   6.浓雾以情的温柔环绕高山,高山不为所动。当高山仰起头颅迎接太阳时,浓雾落
期刊
庚寅年春节,接到现居美国的一位老东风朋友打来的电话,说完例行拜年话后,他说在网站上看到了王茂洪被评为“2009年感动东风40人”的消息,因我们都是东风运输部门的老同事,曾在二十五年前参加过宣传王茂洪先进事迹的文艺演出,都曾被王茂洪的劳模事迹深深地感动。这位朋友特意嘱咐我:“你写一写王茂洪吧,你对他是熟悉的。”   我当然熟悉王茂洪,论起来王茂洪还算是我的师傅。他是湖北郧西县人,1959年参军,在中
期刊
一字惹祸    今天与往日一样,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毋庸说,傍晚时分又将从西天徐徐落下——一天天,一月月,时光凝聚成岁月,人也就在这岁月中一天天长大,又一天天老去。  任老师五十五了,满打满算,还有五年就告老还乡,和妻儿团聚。任老师盼着这一天快点到来,又害怕这一天真的到来。盼,是因为他厌倦了这种走钢丝般的生活;怕,是因为他喜爱孩子,留恋校园,他不知他一旦离开校园,离开孩子,还能做些什么,活着是否还
期刊
竹      一袭飒爽英姿   被鸟语清风鼓舞   婆娑裙裾一展   八百里青纱曼妙飞扬   偏于一隅沉思   你更是一枝独秀      从不苛责环境地位   无论站在哪里   都是一幅写意山水   枝叶蓄满绿色   陌上从容颔首   当晨曦穿过双眸   你依然亭亭玉立   于盘根错节的泥土      春寒料峭的冬季   你挺起坚韧的头颅   怀着那份信念   顶破岩石的禁锢   满身的铠甲   
期刊
一生的缘分      在这座城市里,我幻想着爱情   华北平原的女儿,你终于来临   如此美丽,如此珍贵   是天意,是命定,是一生的缘分   你和我如此亲近      你眼睛的一泓清水   你脸颊上的甜酒涡   你的米白色连衣裙   散发着少女纯洁的神韵   你的嗓音,宛若潺潺的溪泉      小小的恋人,当你如同天降   和我漫步郊区,从黄昏到夜深   树叶枯黄,秋风吹冷了行人   我知道,是
期刊
这场酒喝得时间有点长。  市里举办庆“七·一”篮球赛,规划局有重视篮球赛的传统,因此接到通知当即拉起队伍,下午开会动员,晚上领队、教练、队员一干12人聚餐。用印局长的话说,鼓舞鼓舞士气,去年老三,今年不说老大,起码弄个老二当当。  酒席7点左右开始,到9点多,7瓶洋河大曲见底,大家还在兴头上。领队徐副局长红着眼珠朝服务小姐一勾手,于是,第8瓶又开了。  常言道:兔子是狗撵出来的,话是酒撵出来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