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教师做什么
一、做好预习设计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首先应从预习导学案的学习开始。它是指导学生“学”、体现教师“导”的工具。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一般都采取“问题教学法”,通过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揭开数学知识的规律。这里讲的“层次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案中的问题通过一层一层的引导,由浅入深,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学案问题有难有易,分成等级如A,B,C等不同等级,优秀的学生掌握A级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B级问题,后进的学生掌握c级以上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学案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学的,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解决学案上的问题,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归纳出来,等待合作探究和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二、抓好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混合编组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可望、可及的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倾听、评价、探索、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品尝发明、创造、成功的喜悦,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师作用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1)教师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人思考的问题,比如“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等;(2)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3)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某些信息或问题,但要尽量避免把答案直接“提示”给学生。(4)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得到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另外,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认真备好课,做到“教不越位,学要到位”。教师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理解者、合作者。
四、理解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会科学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尤其是认知取向的教学),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就能够针对学生表现出的网难原冈以及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分析与解释;能够严格把握向学生提出要求的界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正确地计划知識的探究过程,并且预见学生在面对所提供的材料可能有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要尽可能多地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将自己处理问题的想法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思维方法的借鉴。例如:在数学课上对综合题的探究,我常向学生解释自己对问题的思索、受阻、转换思路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法上的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将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曝光,便于教师反馈评价与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一个数学问题解决后,可让学生说说:
(1)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的数学思想是什么?
(2)通过研究这个题目,我有什么收获?有何教训?
这种师生之间的“思维暴露”,有利于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五、引导归纳整合
高中课堂教学,往往一节课的容量很大,所以,课堂的归纳整合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的归纳,就是引导学生在自我反馈中思考知识建构中的得失,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对知识结论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富有创新意义。具体方法是:(1)回顾。每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从而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使知识形成小网络。(2)归纳。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状态作反思归纳,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体现的数学思想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3)拓宽。对知识结论作一般化或类比化处理,提出一些对学生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和猜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总之,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应积极在课堂教学生活中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熊伟,廖勤生,唐静。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11)。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3]新课程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教师做什么
一、做好预习设计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首先应从预习导学案的学习开始。它是指导学生“学”、体现教师“导”的工具。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一般都采取“问题教学法”,通过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揭开数学知识的规律。这里讲的“层次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案中的问题通过一层一层的引导,由浅入深,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学案问题有难有易,分成等级如A,B,C等不同等级,优秀的学生掌握A级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B级问题,后进的学生掌握c级以上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学案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学的,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解决学案上的问题,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归纳出来,等待合作探究和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二、抓好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混合编组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可望、可及的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倾听、评价、探索、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品尝发明、创造、成功的喜悦,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师作用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1)教师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人思考的问题,比如“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等;(2)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3)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某些信息或问题,但要尽量避免把答案直接“提示”给学生。(4)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得到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另外,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认真备好课,做到“教不越位,学要到位”。教师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理解者、合作者。
四、理解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会科学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尤其是认知取向的教学),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就能够针对学生表现出的网难原冈以及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分析与解释;能够严格把握向学生提出要求的界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正确地计划知識的探究过程,并且预见学生在面对所提供的材料可能有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要尽可能多地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将自己处理问题的想法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思维方法的借鉴。例如:在数学课上对综合题的探究,我常向学生解释自己对问题的思索、受阻、转换思路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法上的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将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曝光,便于教师反馈评价与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一个数学问题解决后,可让学生说说:
(1)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的数学思想是什么?
(2)通过研究这个题目,我有什么收获?有何教训?
这种师生之间的“思维暴露”,有利于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五、引导归纳整合
高中课堂教学,往往一节课的容量很大,所以,课堂的归纳整合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的归纳,就是引导学生在自我反馈中思考知识建构中的得失,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对知识结论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富有创新意义。具体方法是:(1)回顾。每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从而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使知识形成小网络。(2)归纳。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状态作反思归纳,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体现的数学思想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3)拓宽。对知识结论作一般化或类比化处理,提出一些对学生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和猜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总之,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应积极在课堂教学生活中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熊伟,廖勤生,唐静。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11)。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3]新课程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