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兴趣”遭遇“问题”时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的教师为了不让幼儿在遭遇问题时因感到挫败而丧失兴趣,采用了自认为的“妙招”来帮助幼儿。其实,这一“问题”是教师发现的,幼儿并不一定觉得是问题。教师不是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直接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幼儿的思考,要求幼儿用教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此,幼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的“妙招”完全出于自己的感受,面对教师的权威,幼儿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照教师的方法来做。这一过程可以说忽视了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欣赏、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当幼儿找到差距,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意愿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是幼儿自己获得的,是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体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树立了信心,这远远比按教师的“妙招”行事要有意义得多。
  因此,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切不可拿“兴趣”当幌子支配幼儿。事实上,出现“问题”不见得就会扼杀“兴趣”,“兴趣”也不见得会因为没有“问题”而一直保持下去。相反,“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助于“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关键是如何面对“问题”。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人的大脑生来就有差异,每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更依赖用眼睛去洞察,有的更依赖用耳朵去聆听,有的则更多依靠皮肤去感受。不论用哪种方式去感知世界,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大脑。  以下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打开各种感觉通道,让孩子今后的学习道路畅通无阻。  视觉观察力  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些孩子更喜欢用图画表达他们的想法;朗读有图画的故事时,他们更愿意去看那些由鲜艳图画所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