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觉得过年有传统的东西才更有年味,失去了那些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与礼仪,过年也就变得索然无味。我的家乡在山西长治的农村,那里过年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说书、唱戏、烧香、祭神、祭祖先、烤年火……
贴对联
一般贴对联都在大年三十下午。春联种类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门联、春条、斗方等。
门联一般贴在院门两侧,凡新丧未满三年的家庭,所贴门联须是蓝色或是黄色的。
春条,视其内容,贴在相应之处。如大门外墙壁上,贴“春回大地”;进了院子,贴“满院春光”;马车上贴“日行千里”;汽车上贴“一路顺风”、“出入平安”等。
人们还把“福、禄、寿”三字,写成正方菱形的斗方,分别贴在门上或正屋中央,表示“财源茂盛”、“福来运转”等。
另外,一些家庭还在财神、灶神等年画左右贴相应的小对联。
烧香祭神、祭祖先
每年的腊月底,农村的大街上经常会小贩叫卖年画,这些年画中买的最多的是我们传统敬重的各类神仙,如财神(财神爷)、灶神(灶王爷)、门神这三类年画几乎是每家必备的。
大年三十下午天快黑时,每家每户开始按家族一起上街,在面向祖坟的方向烧香磕头,迎请过世的祖先们回家过年。迎接完毕后,还要回到家中再次烧香磕头,并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敬上水果、酒、肉等各种食品。
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家里的主妇要提前剪好各类纸衣服、纸钱等,在门神、灶神、财神等需要敬香的位置烧香,并烧纸衣服、纸钱等用来敬神。
年夜饭做好后,还要将饭菜挑一些放在碗里或盘里敬奉祖先。从初一到初五,每家都要在早上和中午到供奉祖先的家族中奉上早饭和午饭,并烧香磕头祭祖后再开始吃饭。初五一般不走亲戚,初五傍晚家族成员一起“送”走祖先。
链接: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烤年火
小时候烤年火的家庭很多,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在除夕晚上或初一早上天刚亮,有的人家会在院子里用玉米秆或干木柴竖起来摆成堆,然后点燃烤火。
有些村子也会在一些公共场所做一些动物模样的泥塑(按每年属相制作),这些泥塑内部中空,并在鼻子或嘴巴处留出通道,用以点火燃烧,让村民在过年期间可以随时烤火。
有关烤年火的传说很多,且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但其中的寓意大部分是驱邪避难,一年红火。
链接:烤年火的不同传说
传说一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飞出四处觅食。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直到现在,每逢年节,在一些农村家户里还能看到当院备一捆谷草,初一五更点燃。
传说二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里的神仙要到天上汇报下界一年的人世百态,喜怒哀乐,红白喜事。家家户户放鞭炮,烧高香送神。当然有送神就得有接神。接神在大年初一的早晨,甚至更早些。神仙下来时,带着满身的吉祥和喜庆。老百姓要想让神仙第一时间到自己家里,就得引起神仙的注意,所以烧起红红的年火以便神仙看到。年火烧得越旺,也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烧年火有很多的要求。比如说在烧时,柴禾最开始是要竖立着,烧到最后,柴灰倒向哪个方向,来年在哪个方向就会有好兆头。
说书唱戏耍社火
说书(鼓书)、唱戏在我们当地农村有非常好的演出和观看传统。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村子每年都会在特定时间请曲艺团唱戏说书,曲艺团如果名气很大,往往会吸引很多外村村民前去观看。
过年期间是曲艺表演、文娱活动最密集的时间,除了说书唱戏以外,还有踩高跷、划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八音会等各种表演活动。
链接: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因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最初由锣、鼓、钹、笙、管、唢呐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沈潘宣王朱恬焌在潞州为官,他喜爱音乐,把昆曲、皮簧等由南京带到上党,与当地原有的音乐交相辉映。当时,不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潞州城内大街小巷大闹灯会,而且还在城西南开辟“天晚集”,在夜间兴起歌舞,为集市生意助兴。明清以来,八音会越来越受群众喜爱,凡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庆功贺典,都要请八音会演奏。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上党八音会积淀了明清小曲、秧歌小调、梆子戏、民歌等曲目,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山西面食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在过年期间,一般家庭都会做一些特别的面食,如礼馍、馓子、茶面等。
礼馍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礼馍,是在礼仪庆典、岁时节日民俗生活中用面粉特意加工、装饰过的食品。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等,礼仪习俗中的礼馍便在这岁时节令中慢慢形成。馍有食用与观赏之分,白事的礼馍一般是供观赏,其它礼仪的礼馍以食用为主。
过年时所用到的礼馍一般用于祭神祭祖。最常见的礼馍是红枣礼馍,即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然后在礼馍上面用红枣做各种装饰。有些家庭还会根据每年不同的属相来捏制不同的动物礼馍。
茶面
茶面也叫面茶,各地做法不一。长治一些农村一般以玉米、小麦、大豆、小米、芝麻原料,将其炒制后研磨成粉状,煮熟成粥状食用。在熬煮时,一般会加入豆腐、馓子等。
近一两年,很多超市、菜市场都可以现场打磨养生糊。在挑选打磨食材时,一般主张选用常见粗粮,不建议加入药材成分。
因粗粮被打磨成粉末状,在食用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血糖容易快速升高,所以有糖尿病的朋友要慎重食用。
馓子
馓子,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食品。将面粉搓成细绳,弯曲如环,入油锅炸成金黄色,香酥无比,为南北之通食。《名义考》云:“绳而食之,曰环饼,又曰寒具,即今馓子。”
制作方法
原料:面粉500克,鸡蛋1个,盐12克,植物油500克(约耗100克)。
步骤: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呈金黄色捞出即成。
贴对联
一般贴对联都在大年三十下午。春联种类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门联、春条、斗方等。
门联一般贴在院门两侧,凡新丧未满三年的家庭,所贴门联须是蓝色或是黄色的。
春条,视其内容,贴在相应之处。如大门外墙壁上,贴“春回大地”;进了院子,贴“满院春光”;马车上贴“日行千里”;汽车上贴“一路顺风”、“出入平安”等。
人们还把“福、禄、寿”三字,写成正方菱形的斗方,分别贴在门上或正屋中央,表示“财源茂盛”、“福来运转”等。
另外,一些家庭还在财神、灶神等年画左右贴相应的小对联。
烧香祭神、祭祖先
每年的腊月底,农村的大街上经常会小贩叫卖年画,这些年画中买的最多的是我们传统敬重的各类神仙,如财神(财神爷)、灶神(灶王爷)、门神这三类年画几乎是每家必备的。
大年三十下午天快黑时,每家每户开始按家族一起上街,在面向祖坟的方向烧香磕头,迎请过世的祖先们回家过年。迎接完毕后,还要回到家中再次烧香磕头,并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敬上水果、酒、肉等各种食品。
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家里的主妇要提前剪好各类纸衣服、纸钱等,在门神、灶神、财神等需要敬香的位置烧香,并烧纸衣服、纸钱等用来敬神。
年夜饭做好后,还要将饭菜挑一些放在碗里或盘里敬奉祖先。从初一到初五,每家都要在早上和中午到供奉祖先的家族中奉上早饭和午饭,并烧香磕头祭祖后再开始吃饭。初五一般不走亲戚,初五傍晚家族成员一起“送”走祖先。
链接: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烤年火
小时候烤年火的家庭很多,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在除夕晚上或初一早上天刚亮,有的人家会在院子里用玉米秆或干木柴竖起来摆成堆,然后点燃烤火。
有些村子也会在一些公共场所做一些动物模样的泥塑(按每年属相制作),这些泥塑内部中空,并在鼻子或嘴巴处留出通道,用以点火燃烧,让村民在过年期间可以随时烤火。
有关烤年火的传说很多,且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但其中的寓意大部分是驱邪避难,一年红火。
链接:烤年火的不同传说
传说一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飞出四处觅食。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直到现在,每逢年节,在一些农村家户里还能看到当院备一捆谷草,初一五更点燃。
传说二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里的神仙要到天上汇报下界一年的人世百态,喜怒哀乐,红白喜事。家家户户放鞭炮,烧高香送神。当然有送神就得有接神。接神在大年初一的早晨,甚至更早些。神仙下来时,带着满身的吉祥和喜庆。老百姓要想让神仙第一时间到自己家里,就得引起神仙的注意,所以烧起红红的年火以便神仙看到。年火烧得越旺,也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烧年火有很多的要求。比如说在烧时,柴禾最开始是要竖立着,烧到最后,柴灰倒向哪个方向,来年在哪个方向就会有好兆头。
说书唱戏耍社火
说书(鼓书)、唱戏在我们当地农村有非常好的演出和观看传统。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村子每年都会在特定时间请曲艺团唱戏说书,曲艺团如果名气很大,往往会吸引很多外村村民前去观看。
过年期间是曲艺表演、文娱活动最密集的时间,除了说书唱戏以外,还有踩高跷、划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八音会等各种表演活动。
链接: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因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最初由锣、鼓、钹、笙、管、唢呐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沈潘宣王朱恬焌在潞州为官,他喜爱音乐,把昆曲、皮簧等由南京带到上党,与当地原有的音乐交相辉映。当时,不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潞州城内大街小巷大闹灯会,而且还在城西南开辟“天晚集”,在夜间兴起歌舞,为集市生意助兴。明清以来,八音会越来越受群众喜爱,凡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庆功贺典,都要请八音会演奏。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上党八音会积淀了明清小曲、秧歌小调、梆子戏、民歌等曲目,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山西面食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在过年期间,一般家庭都会做一些特别的面食,如礼馍、馓子、茶面等。
礼馍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礼馍,是在礼仪庆典、岁时节日民俗生活中用面粉特意加工、装饰过的食品。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等,礼仪习俗中的礼馍便在这岁时节令中慢慢形成。馍有食用与观赏之分,白事的礼馍一般是供观赏,其它礼仪的礼馍以食用为主。
过年时所用到的礼馍一般用于祭神祭祖。最常见的礼馍是红枣礼馍,即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然后在礼馍上面用红枣做各种装饰。有些家庭还会根据每年不同的属相来捏制不同的动物礼馍。
茶面
茶面也叫面茶,各地做法不一。长治一些农村一般以玉米、小麦、大豆、小米、芝麻原料,将其炒制后研磨成粉状,煮熟成粥状食用。在熬煮时,一般会加入豆腐、馓子等。
近一两年,很多超市、菜市场都可以现场打磨养生糊。在挑选打磨食材时,一般主张选用常见粗粮,不建议加入药材成分。
因粗粮被打磨成粉末状,在食用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血糖容易快速升高,所以有糖尿病的朋友要慎重食用。
馓子
馓子,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食品。将面粉搓成细绳,弯曲如环,入油锅炸成金黄色,香酥无比,为南北之通食。《名义考》云:“绳而食之,曰环饼,又曰寒具,即今馓子。”
制作方法
原料:面粉500克,鸡蛋1个,盐12克,植物油500克(约耗100克)。
步骤: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呈金黄色捞出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