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水库“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i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在洋河水库现场进行了"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采用以受控生态系统实验(Con-trolledExperimentedEcosystem)为主,结合对自然水体进行观测的方法,观察了从藻类增殖到"水华"形成及消失的全过程;定量研究了"水华"发生所需的条件。研究表明:水体的富营养状态是藻类异常增殖的主要原因,而藻类的异常增殖又是"水华"发生的前提条件。"水华"发生时水体表层所需的藻类生物量阈值为48.0μg.Chla/1。气象因子引起的藻类聚集对于"水华"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当处于水温26℃、光照23000Lux左右的条件下,最适于藻类上浮聚集,小于2m/s的微风能使藻类发生漂移聚集。实验中估算出,藻类的垂直聚集参数为1.23,水平漂移聚集参数达15.7,藻类的总聚集参数为19.3。实验发现,水体中的氮、磷负荷决定了藻类的增长峰值,磷源浓度与藻类的增长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实验求得,洋河水库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lfinosa)在夏季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为10.42μg.Chla/1.d,它对磷吸收的半饱和浓度常数等于0.078×10 ̄(-6)。
其他文献
介绍了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 GPS)技术进行无验潮水深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验证。
文章介绍了世界锡储量及消费情况,强调从废料中综合回收锡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从马口铁废料中回收锡的几个主要的生产工艺,指出了电解连续脱锡工艺的优越性。
本文分析了在实施指令类言外行为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用原则的选择,归纳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人们在言语交流中顺利实施指令类言外行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参照作用。
以实际案例的形式阐述了GPS平面控制网建立的全过程,规定了该网的控制点点位选择原则及埋设标准,简单描述了该项工程的数据采集要求,利用基线解算和平差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
本设计通过对安徽省繁昌县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方案,选取最优化的控制网。对GPS控制网进行数据处理、基线解算、平差处理及平面坐标转换。
深圳河流域是典型的高速及高度城市化区域。基于1988—2006年长时间序列降雨资料,借助RS和GIS技术,通过SCS模型对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进行模拟,并结合流域内常住人口污水排放
为了缓解双语语料不足导致的翻译知识欠缺问题,提出基于复述技术的翻译框架。此框架利用第三种语言获取带有概率的复述知识表,以Lattice表示输入句子的多种复述形式,扩展解码
疏忽过失的心理本质在于行为人能够预见而不去预见 ,没有预见不过是能够预见而不去预见的客观反映。轻信过失中“轻信避免”的心理本质在于行为人不但不希望、不追求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