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于提问的目的不明确。第二,教师对于提问准备不足。第三,教师在观念上希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引导。第四,教师缺乏有效提问的整体设计意识。教师要真正实现有效提問,就要掌握课堂提问艺术,应该做到:提问审时度势,多方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引导 拓宽 提高 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却又很难用精、用巧的一门艺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堂能否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善于激励,启发质疑,引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的讯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位老师,课堂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提问道:“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面对上述课堂情况,教师如果给学生热情的鼓励,并加以引导,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么专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为何不写巍巍的殿宇、凛凛的塑像,而只着眼于满院的萋萋碧草和呖呖数声的黄鹂?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老杜此行绝不是一般的游览名胜古迹,做诗也绝不是一般吟咏歌颂,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开启,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2 捕捉信息,延伸引导,拓宽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这幅美景中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就像……就像……”“就像维那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像,这也就是所谓的‘残缺美’吧,是吗?”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老师接着说:“就像冬天的一个早上,你推开门准备去上学,却发现满地是一尘不染的白雪,你站在门口,实在不忍心挪动双脚去破坏那洁白,是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虽然老师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必须给予热情的鼓励,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话,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样,不但回答者特别高兴,而且其他同学也会倍受感染而活跃起来,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公正评价,肯定答案,提高学生思维
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但是,老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地、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当全诗的内容分析完后,老师提问:“刘兰芝既是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媳妇,那婆婆为什么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看上了比刘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兰芝太能干,显得婆婆太无能了,面子上过不去。”“焦母与兰芝志趣不和,脾气不相投。”“焦母与儿子多年相依为命,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答案,这时,如果老师不能合理地加以引导,就会表现出:任其发展,漫无边际,学生抓不到根本;或大杀大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但都是就某一侧面而谈,没有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全诗通过记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保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而且是引发、拓宽、提高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2 (美)丹东尼奥等著.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3 周成平主编.新课堂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引导 拓宽 提高 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却又很难用精、用巧的一门艺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堂能否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善于激励,启发质疑,引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的讯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位老师,课堂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提问道:“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面对上述课堂情况,教师如果给学生热情的鼓励,并加以引导,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么专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为何不写巍巍的殿宇、凛凛的塑像,而只着眼于满院的萋萋碧草和呖呖数声的黄鹂?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老杜此行绝不是一般的游览名胜古迹,做诗也绝不是一般吟咏歌颂,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开启,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2 捕捉信息,延伸引导,拓宽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这幅美景中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就像……就像……”“就像维那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像,这也就是所谓的‘残缺美’吧,是吗?”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老师接着说:“就像冬天的一个早上,你推开门准备去上学,却发现满地是一尘不染的白雪,你站在门口,实在不忍心挪动双脚去破坏那洁白,是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虽然老师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必须给予热情的鼓励,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话,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样,不但回答者特别高兴,而且其他同学也会倍受感染而活跃起来,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公正评价,肯定答案,提高学生思维
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但是,老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地、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当全诗的内容分析完后,老师提问:“刘兰芝既是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媳妇,那婆婆为什么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看上了比刘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兰芝太能干,显得婆婆太无能了,面子上过不去。”“焦母与兰芝志趣不和,脾气不相投。”“焦母与儿子多年相依为命,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答案,这时,如果老师不能合理地加以引导,就会表现出:任其发展,漫无边际,学生抓不到根本;或大杀大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但都是就某一侧面而谈,没有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全诗通过记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保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而且是引发、拓宽、提高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2 (美)丹东尼奥等著.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3 周成平主编.新课堂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