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火的秘密

来源 :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ang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火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火不仅可以用来照明、取暖,有了火,我们的祖先更是不必再茹毛饮血, 而是可以吃到“烤肉”等熟食,这渐渐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  态,使他们距离“现代人”更近了一步,可以说,火为人类照亮了通往  文明的道路。

今天,小巧又实用的火柴、打火机随处可见,取火对人类来说不再是什么难题。但同样的问题放到古代,往往就进入了“困难模式”。古装剧里的大侠们浪迹天涯时,总免不了要生火取暖,烤鸡烤鱼,他们一定不会是用打火机点的火吧?总是能够创造奇迹的古代人,当然不会让我们失望。那么古人的火究竟从哪里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那些聪明又有趣的取火方式吧。

钻木取火:最考验体力的取火方式



先秦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韩非子》 中写道:“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不利于肠胃健康, 很多人因此患病。这时候出现了一位

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这位燧人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重要的人物。

相信几乎每个人对“ 钻木取火” 的说法都不陌生,而且或多或少能够

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这位燧人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重要的人物。

相信几乎每个人对“ 钻木取火” 的说法都不陌生,而且或多或少能够

阳燧取火:最具有神秘感的取火方式



很多小朋友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阳光下拿起凸透镜,观察阳光穿过镜片后折射出来的光,小心地调整凸透镜距离地面的高度,让这些光在一个“焦点”处聚集,直到出现一个最亮的点, 这时候, 让这个“ 亮点”停留在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干草等易燃物上,不出意外的话,只要过几分钟,这些东西就会被点燃, 你的“凸透镜生火”小实验也就成功了。这个实验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凸透镜能够汇聚光线,焦点处的温度极高,在具备易燃物和氧气的条件下,就会燃烧生火。

古人中显然也有一些“物理课代

表”,学会了利用“物理知识”来取火,而他们选择的是凹面镜。这种以金属制成的凹面镜,被称为阳燧。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他那部被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的著作《梦溪笔谈》 中曾提到阳燧的使用方法,“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 著物则火发…… ” 意思是说, 阳燧是凹面的, 把它对着太阳照,那么光就会向内汇聚。在距离镜面一两寸的位置,光线会集中成一个点,大小就像一颗豆子,照到易燃物上面,物体就会燃烧起来。阳燧的原理其实也不难理解, 因为它是凹面镜,所以当阳光照射在凹面上,就会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最终再聚焦在一个点上,起到了聚光的作用,在多重光线的作用下,这个点的温度会急速升高,引燃放置在其中的艾绒一类的易燃物,从而达到取火的目的。阳燧聚光而得火,能量来自于太阳,古人因此认为阳燧有辟邪的作用。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解救人类而盗取火种。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奥运会开始前,会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而圣火点燃的方式,就是利用凹面镜聚光的原理,这与中国的阳燧取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火鐮取火:最“简单直接”的取火方式

阳燧使用起来虽然方便,但对天气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遇上连绵的  阴雨天, 就完全无法借助阳光“ 取火”了。相比之下,古代有另一种取  火工具,使用起来更加简单直接,不  受那么多外界条件的限制,那就是火  镰。准确地说, 火镰其实像是一个“工具包”,包含的物件通常有火石、钢条和火绒。火镰的钢条形状就像镰  刀,刃口向外,为了避免使用时伤到手, 一般会在外侧用皮革等材料包裹,有些制作精美的火镰还会在外表装饰图案,并且打孔穿绳,以方便携带。火镰里面还要放置火石和火绒。火石其实是一种叫作燧石的硅质岩石,质地非常坚硬密实,在高速撞击下能够产生火花, 有的地方没有燧石,也会选择鹅卵石来代替,因为鹅卵石的质地也比较坚硬, 与燧石类似。用火镰上的钢片一侧用力击打火石,就能够产生火星,但要真正生起火,还少不了另一样东西,那就是火绒。火绒一般用的是艾绒,是将艾蒿晾干揉碎,做成绒状,而艾蒿本身能够防虫防潮,做引燃物再适合不过。当然,由于不同地方的地域差异,人们选择的火绒原料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火镰由于价格低廉、操作方便,自然而然成了古代人最重要的一种取火方式。

火折子取火:最有“科技感”的古代“打火机”

以上提到的几种取火方式,不是耗费体力,就是要碰运气,那么古代究竟有没有像打火机一样“高级”的取火方式呢?这就不得不隆重介绍一种古代最具“科技感”的设备——火折子了。火折子究竟是什么神仙级物件?难道就是古装剧里,大侠们生火煮饭的秘密武器,居家旅行的必备帮手,随便打开小竹筒吹一吹,就能冒出小火苗的取火神器?这样看来,火折子真的跟我们今天使用的打火机没有太大区别,那它的生火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次, 恐怕要轮到古人中的“化学课代表”发言了。火折子利用的其实是化学上的复燃现象,也就是 火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不彻底熄灭, 一遇到氧气充足的环境,就能够重新 燃烧。古人利用这个原理,将藤条用 水浸泡,反复捶打,然后加入棉花、芦苇等东西再继续捶打,最后将其晒 干,加入硫黄、硝石等易燃物,拧成绳子状,这就是火折子里最重要的内容物。把这绳子点燃后放入制作好的小竹筒里,然后盖上盖子,竹筒内因为缺氧,绳子就无法充分燃烧,但能够长时间保持不熄灭。等到用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盖子,向里面吹气或者摇晃竹筒,让筒内的燃烧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够复燃,小火苗也就这样冒出来了。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火折子,显然是权贵阶级才能使用的高级物品, 对于普通的贫苦人家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其他文献
郭周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那是一个天上飘着细雨的下午。他亲眼看见好友陆羽的父亲陆翔风——一位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在陆羽的肚子里植入了一个像七星瓢虫的东西。要不是郭周厌恶麻醉剂的甜味,偷偷把它吐掉,在植入手术前装作清醒过来,他的命运也将和陆羽一样。从那以后,陆羽变得越来越古怪。令郭周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这天,郭周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吃了一惊,是陆羽父亲的声音。“是郭周吗?” “是啊!”“我是
期刊
我们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精灵:它不事张扬地在屋檐、墙角或枝丫间扯出一张张晶莹的丝网,然后悄然地躲藏在僻静处,静候懵懂无知的虫儿们光临。这便是蜘蛛,一种低调到人们近乎忘掉其存在的动物。可你知道吗?就在这不起眼的精灵身上,藏着很多秘密,有些秘密甚至可以颠覆你的认知!人为什么会害怕蜘蛛人类对蜘蛛的恐惧似乎与生俱来。试想, 当一只蜘蛛冷不丁地爬上你的手臂,被你猛然发现时,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惊吓?相信惊愕者 有之
期刊
秋后的蝉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暴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双方握着手含泪对视,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浩渺,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冷的秋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一年又一
期刊
出版時间:2021 年1 月 作者:谢 鑫等欢迎来到世界奇妙博物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英国乡村的雪地上,惊现“恶魔”留下的奇怪脚印;美国报社的记者在梦中准确地预测了一场火山爆发;法国的女子学校里,一位老师在同一时间竟然分别出现在两个不同地方;北大西洋的海面上,一艘空无一人的帆船在诡异地前进……这些世界未解之谜,曾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无尽的惊叹和疑惑。如今,这些谜团也
期刊
我小时候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 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上来, 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
期刊
编者按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在这 100 年里, 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让我们从小作者的视角来捕捉时代热 点,喜看时代变化,讴歌新盛世,共享新时代。  “妍妍,过年好!”手机视频里,爸爸妈妈给我送来新年的祝福,甜甜的笑容让我倍感亲切,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氤氲。  爸爸妈妈在上海工作,临近春节,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决定就地过年。自我记事以来,这是爸爸妈妈第一次不能陪我和爷爷奶奶
期刊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天我们全家总动员,掸灰尘、擦门窗……忙活一整天。我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洗碗的任务,但当我拿起炖牛排的锅时就傻眼了——锅里面有一层厚厚白白的油污。我特意在百洁布上挤上了好些洗洁精进行擦洗,但是锅里还是油腻腻的, 手也是油腻腻的。于是我抱怨:“妈妈你买的洗洁精质量一点儿也不好,锅都洗不干净!”“你用冷水洗的吧?像这样油污特别多的要用熱水来洗。”听了妈妈的话,我半信半疑地打
期刊
秃 鹤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 子就都叫他为秃鹤。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 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 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蠟一般亮,让他的同学 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摘自曹文轩《草房子》赏析:“光溜溜的”“打了蜡一般”“夜里它也会亮”这些幽默而夸张的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使秃鹤的形象跃然纸
期刊
作为一个昌化人,如果没有尝过山核桃的滋味,那就是人生的遗憾。昌化之外少有此物。即便有,也不是那个味儿。  山核桃长得很精致。个头甚小,平底如槟榔;壳很硬,成熟时呈深褐色; 刚把核桃打下来的时候有一层厚皮,这皮要从核桃上脱下来,可做炭块,可做 猪食,荒年时人也食用。发现山核桃美味的人是唐朝大诗人罗隐。传说罗隐几 次功名不取,看透世俗,心灰意冷,云游昌化群山,见有山猴取山核桃而食之, 继而摄取几颗,竟
期刊
出版時间:2021 年3 月 作者:徐 鲁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徐鲁。目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乡愁与恋歌——徐鲁诗选》,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再见,小恩》《追寻》以及散文集、文学传记等200 余部作品。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