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火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火不仅可以用来照明、取暖,有了火,我们的祖先更是不必再茹毛饮血, 而是可以吃到“烤肉”等熟食,这渐渐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 态,使他们距离“现代人”更近了一步,可以说,火为人类照亮了通往 文明的道路。
今天,小巧又实用的火柴、打火机随处可见,取火对人类来说不再是什么难题。但同样的问题放到古代,往往就进入了“困难模式”。古装剧里的大侠们浪迹天涯时,总免不了要生火取暖,烤鸡烤鱼,他们一定不会是用打火机点的火吧?总是能够创造奇迹的古代人,当然不会让我们失望。那么古人的火究竟从哪里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那些聪明又有趣的取火方式吧。
钻木取火:最考验体力的取火方式
先秦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韩非子》 中写道:“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不利于肠胃健康, 很多人因此患病。这时候出现了一位
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这位燧人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重要的人物。
相信几乎每个人对“ 钻木取火” 的说法都不陌生,而且或多或少能够
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这位燧人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重要的人物。
相信几乎每个人对“ 钻木取火” 的说法都不陌生,而且或多或少能够
阳燧取火:最具有神秘感的取火方式
很多小朋友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阳光下拿起凸透镜,观察阳光穿过镜片后折射出来的光,小心地调整凸透镜距离地面的高度,让这些光在一个“焦点”处聚集,直到出现一个最亮的点, 这时候, 让这个“ 亮点”停留在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干草等易燃物上,不出意外的话,只要过几分钟,这些东西就会被点燃, 你的“凸透镜生火”小实验也就成功了。这个实验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凸透镜能够汇聚光线,焦点处的温度极高,在具备易燃物和氧气的条件下,就会燃烧生火。
古人中显然也有一些“物理课代
表”,学会了利用“物理知识”来取火,而他们选择的是凹面镜。这种以金属制成的凹面镜,被称为阳燧。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他那部被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的著作《梦溪笔谈》 中曾提到阳燧的使用方法,“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 著物则火发…… ” 意思是说, 阳燧是凹面的, 把它对着太阳照,那么光就会向内汇聚。在距离镜面一两寸的位置,光线会集中成一个点,大小就像一颗豆子,照到易燃物上面,物体就会燃烧起来。阳燧的原理其实也不难理解, 因为它是凹面镜,所以当阳光照射在凹面上,就会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最终再聚焦在一个点上,起到了聚光的作用,在多重光线的作用下,这个点的温度会急速升高,引燃放置在其中的艾绒一类的易燃物,从而达到取火的目的。阳燧聚光而得火,能量来自于太阳,古人因此认为阳燧有辟邪的作用。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解救人类而盗取火种。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奥运会开始前,会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而圣火点燃的方式,就是利用凹面镜聚光的原理,这与中国的阳燧取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火鐮取火:最“简单直接”的取火方式
阳燧使用起来虽然方便,但对天气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遇上连绵的 阴雨天, 就完全无法借助阳光“ 取火”了。相比之下,古代有另一种取 火工具,使用起来更加简单直接,不 受那么多外界条件的限制,那就是火 镰。准确地说, 火镰其实像是一个“工具包”,包含的物件通常有火石、钢条和火绒。火镰的钢条形状就像镰 刀,刃口向外,为了避免使用时伤到手, 一般会在外侧用皮革等材料包裹,有些制作精美的火镰还会在外表装饰图案,并且打孔穿绳,以方便携带。火镰里面还要放置火石和火绒。火石其实是一种叫作燧石的硅质岩石,质地非常坚硬密实,在高速撞击下能够产生火花, 有的地方没有燧石,也会选择鹅卵石来代替,因为鹅卵石的质地也比较坚硬, 与燧石类似。用火镰上的钢片一侧用力击打火石,就能够产生火星,但要真正生起火,还少不了另一样东西,那就是火绒。火绒一般用的是艾绒,是将艾蒿晾干揉碎,做成绒状,而艾蒿本身能够防虫防潮,做引燃物再适合不过。当然,由于不同地方的地域差异,人们选择的火绒原料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火镰由于价格低廉、操作方便,自然而然成了古代人最重要的一种取火方式。
火折子取火:最有“科技感”的古代“打火机”
以上提到的几种取火方式,不是耗费体力,就是要碰运气,那么古代究竟有没有像打火机一样“高级”的取火方式呢?这就不得不隆重介绍一种古代最具“科技感”的设备——火折子了。火折子究竟是什么神仙级物件?难道就是古装剧里,大侠们生火煮饭的秘密武器,居家旅行的必备帮手,随便打开小竹筒吹一吹,就能冒出小火苗的取火神器?这样看来,火折子真的跟我们今天使用的打火机没有太大区别,那它的生火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次, 恐怕要轮到古人中的“化学课代表”发言了。火折子利用的其实是化学上的复燃现象,也就是 火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不彻底熄灭, 一遇到氧气充足的环境,就能够重新 燃烧。古人利用这个原理,将藤条用 水浸泡,反复捶打,然后加入棉花、芦苇等东西再继续捶打,最后将其晒 干,加入硫黄、硝石等易燃物,拧成绳子状,这就是火折子里最重要的内容物。把这绳子点燃后放入制作好的小竹筒里,然后盖上盖子,竹筒内因为缺氧,绳子就无法充分燃烧,但能够长时间保持不熄灭。等到用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盖子,向里面吹气或者摇晃竹筒,让筒内的燃烧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够复燃,小火苗也就这样冒出来了。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火折子,显然是权贵阶级才能使用的高级物品, 对于普通的贫苦人家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