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突破学生不敢写、不会写、写不好的局面?单靠大量阅读是行不通的,还得从“趣味性”上下工夫。
关键词: 趣味性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课堂最艰难的一块阵地。为了取得战略性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于是乎,“海量阅读”应运而生,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一百本书,也写不出一百字的作文”。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似乎在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未必就能“下笔如有神”。于是乎,习作技巧被一再系统化、细致化,可是,诸如“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合理”、“突出中心”等一系列写作技巧,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帮助学生勾出内心的“趣味”。笔下无趣,下笔自然难于登天。对此,我认为要想突破写作瓶颈,作文教学还得从“趣味性”上下狠工夫。
所谓“趣味性”,顾名思义,自然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心理体验。成功的趣味应既存在于作者心里,又升腾于读者心里。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趣”呢?其实不难。
一、给中心添趣
一个无趣的中心如何能打动别人?在确定文章中心时,要指导学生紧扣一个“趣”字。这里的“趣”,并不是狭义上的“有趣”,凡是能走进读者内心的,即便让人泪流满面、牵肠挂肚、纠结万分,也都是非常有趣的。
写景文章重在“相映成趣”。吴壮达笔下的《日月潭》就充满了趣味。“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圆圆的日潭和弯弯的月潭遥相呼应,此为一趣;“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星星、灯光在湖水中嬉戏,此为二趣;“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披上轻纱的日月潭,如梦如幻,此为三趣也。借着这样的思路指引学生,让他们用善于发现“趣味”的眼睛观察、品味,自然会获得“处处美景处处趣”的感受。
写事文章重在“无事不趣”。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趣味,“飞入菜花无处寻”时难道不令人叹为观止吗?学生在这样的趣味熏陶下,不由自主地搜寻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并将被忽略的趣味融入作文中。我教的二年级有一个学生描写“打雪仗”的情景时,一开始用了这样的句子:“我用雪球去打李杰,一下子打中了他的后背,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对他进行了这样的指导:“光一个‘跳起来’还不足以体现出你高兴的心情,想想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写得更有趣一些?”他歪着脑袋想了想,就有了下面的句子:“我用力攥了一个大大的雪球,瞄准李杰,‘嗖’,雪球飞出去了,紧接着‘啪’的一声在他背上炸开了花!”瞧,伴随着“嗖嗖”声和“啪啪”声,炸开了花的雪球就被涂抹上了浓浓的趣味。
写人的文章重在“人生乐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如此。“白发翁媪”、“相媚好”,多少浓情蜜意在其中;“溪头卧剥莲蓬”的“亡赖”、“小儿”,又传递出多少生活的乐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给情节添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向来为人所不喜。《半截蜡烛》的情节可谓惊心动魄。为了保护藏在蜡烛里的情报,伯诺德夫人一家可谓步步惊心。伯诺德夫人点燃了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却又被中尉甲点燃了。此为一波一折;杰克想取走蜡烛去柴房抱柴,被中尉乙一把夺回。此为一波二折;杰奎琳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少校同意了。此为一波三折。正是这一波三折,将读者的心一次次提到了嗓子眼。正是这一波三折,使这篇部小精悍的剧本趣味无穷、历久弥新。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小插曲,给情节加点意外佐料,岂不是更有趣?有位学生就用一波三折的思路描述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从一只大狗冲着自己嚎叫,到吓得一路狂奔,再到大狗穷追不舍,到最后平安无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交给狗主人解释——她的狗并不是来追我,她正要回家,看到我跑,它也好奇地跑起来。虽然整个事件有惊无险,但这样有趣的情节怎能不吸引读者的眼球呢?
三、给句子添趣
句子是文章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才能直慑人心。怎样让句子暗送秋波?这就要增添句子的趣味性,巧妙的修辞会让句子充满趣味。“秋风四起时,稻海如金色的波浪,惊艳了你的双眼”,远比“秋天到了,稻子熟了”更富有诗意;“月儿悄悄地从云层中露出脸来,抛给大地一个媚眼”,远比“月亮出来了,照亮了大地”更有情调。“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是不是写出了生活的美妙?
综上而言,作文教学中要严把“趣味”关,突破学生不敢写、写不出、出不了味道的局面。
关键词: 趣味性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课堂最艰难的一块阵地。为了取得战略性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于是乎,“海量阅读”应运而生,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一百本书,也写不出一百字的作文”。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似乎在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未必就能“下笔如有神”。于是乎,习作技巧被一再系统化、细致化,可是,诸如“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合理”、“突出中心”等一系列写作技巧,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帮助学生勾出内心的“趣味”。笔下无趣,下笔自然难于登天。对此,我认为要想突破写作瓶颈,作文教学还得从“趣味性”上下狠工夫。
所谓“趣味性”,顾名思义,自然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心理体验。成功的趣味应既存在于作者心里,又升腾于读者心里。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趣”呢?其实不难。
一、给中心添趣
一个无趣的中心如何能打动别人?在确定文章中心时,要指导学生紧扣一个“趣”字。这里的“趣”,并不是狭义上的“有趣”,凡是能走进读者内心的,即便让人泪流满面、牵肠挂肚、纠结万分,也都是非常有趣的。
写景文章重在“相映成趣”。吴壮达笔下的《日月潭》就充满了趣味。“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圆圆的日潭和弯弯的月潭遥相呼应,此为一趣;“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星星、灯光在湖水中嬉戏,此为二趣;“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披上轻纱的日月潭,如梦如幻,此为三趣也。借着这样的思路指引学生,让他们用善于发现“趣味”的眼睛观察、品味,自然会获得“处处美景处处趣”的感受。
写事文章重在“无事不趣”。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趣味,“飞入菜花无处寻”时难道不令人叹为观止吗?学生在这样的趣味熏陶下,不由自主地搜寻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并将被忽略的趣味融入作文中。我教的二年级有一个学生描写“打雪仗”的情景时,一开始用了这样的句子:“我用雪球去打李杰,一下子打中了他的后背,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对他进行了这样的指导:“光一个‘跳起来’还不足以体现出你高兴的心情,想想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写得更有趣一些?”他歪着脑袋想了想,就有了下面的句子:“我用力攥了一个大大的雪球,瞄准李杰,‘嗖’,雪球飞出去了,紧接着‘啪’的一声在他背上炸开了花!”瞧,伴随着“嗖嗖”声和“啪啪”声,炸开了花的雪球就被涂抹上了浓浓的趣味。
写人的文章重在“人生乐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如此。“白发翁媪”、“相媚好”,多少浓情蜜意在其中;“溪头卧剥莲蓬”的“亡赖”、“小儿”,又传递出多少生活的乐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给情节添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向来为人所不喜。《半截蜡烛》的情节可谓惊心动魄。为了保护藏在蜡烛里的情报,伯诺德夫人一家可谓步步惊心。伯诺德夫人点燃了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却又被中尉甲点燃了。此为一波一折;杰克想取走蜡烛去柴房抱柴,被中尉乙一把夺回。此为一波二折;杰奎琳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少校同意了。此为一波三折。正是这一波三折,将读者的心一次次提到了嗓子眼。正是这一波三折,使这篇部小精悍的剧本趣味无穷、历久弥新。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小插曲,给情节加点意外佐料,岂不是更有趣?有位学生就用一波三折的思路描述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从一只大狗冲着自己嚎叫,到吓得一路狂奔,再到大狗穷追不舍,到最后平安无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交给狗主人解释——她的狗并不是来追我,她正要回家,看到我跑,它也好奇地跑起来。虽然整个事件有惊无险,但这样有趣的情节怎能不吸引读者的眼球呢?
三、给句子添趣
句子是文章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才能直慑人心。怎样让句子暗送秋波?这就要增添句子的趣味性,巧妙的修辞会让句子充满趣味。“秋风四起时,稻海如金色的波浪,惊艳了你的双眼”,远比“秋天到了,稻子熟了”更富有诗意;“月儿悄悄地从云层中露出脸来,抛给大地一个媚眼”,远比“月亮出来了,照亮了大地”更有情调。“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是不是写出了生活的美妙?
综上而言,作文教学中要严把“趣味”关,突破学生不敢写、写不出、出不了味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