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袭普通蓑衣,见证抗战的艰苦壮烈;一串鬼魅风铃,领略中国军人的铁骨铮铮。而当蓑衣与风铃被硝烟弹火熔铸成奇异组合后,那声声清脆而恒远的歌吟穿越时空,洇漫出一份海枯石烂的真情守望。
她愣愣地倚门远眺。萧瑟秋风铺展出遍野枯黄与寂寥,那一刻,仿佛梦境一般,他宽厚的背影骤然消失在稠密如织的雨帘中。
这是1943年深秋的晌午,淮北灵璧一个濒临汴水的山村,倚门眺望的女子名叫杨延凤。丈夫陈树胜早起喝了碗苞米粥就匆匆出门,回来时一身簇新的新四军军装,让农民汉子出落得英俊威武。他说:“我要参军打鬼子去,得胜就回家!”说着,摘下墙上挂着的蓑衣旋风般冲出门。杨延凤看见,村口那棵老槐树下,丈夫的堂弟也穿着一身新军装在等他。
一切都突然得让杨延凤手足无措。直到疾风把斜雨打到脸上,她才骤然感到一阵冰冷彻骨的心痛,泪水和着雨滴簌簌滚落下来。曾经,丈夫披着祖传的蓑衣在春风秋雨中扶犁耕种,而今,他要披着这件蓑衣闯入枪林弹雨,去持枪耕耘这个苦难民族的尊严与安宁。只是杨延凤未曾想到,陈树胜此去将带走她全部的依靠和思念。
她惶惶地倚门远眺。这是陈树胜参军第二年的隆冬,大雪下得铺天盖地,朔风仿佛要把茅屋掀翻碾平。尽管打小就饱受严寒之苦,但杨延凤总觉今年这风雪下刀子般扎人,心底不禁涌起一阵担忧:树胜,你在哪里,那身单褂能抗风御寒吗?
恍惚间,风雪中蓦然闪出个矫健身影,正是与陈树胜一同参军的堂弟。“孩她叔……”杨延凤颤声喊了一句。但伫立雪中的小叔子良久不语,突然扑通跪地,双手递上陈树胜参军时带走的蓑衣,哽咽着说:“嫂子,俺把树胜哥的蓑衣给送回来。俺哥牺牲了……”
多年以后,杨延凤仍不明白,那一刻她缘何竟没有瘫倒。其实,就在小叔子独身出现的瞬间,她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噩耗成真,尽管霎时天崩地裂,但小叔子的话字字蘸血泣泪,刀刻一般深嵌入她心底。
小叔子说,树胜哥到了部队上打仗特勇敢,很快就当上了机枪手。10月里,新四军在怀远陈家集打了场大胜仗。可树胜哥身中六弹牺牲了,战友们把他掩埋在北湖岸边,是第三座墓。
杨延凤如坠冰窖。对小叔子何时离开甚至毫无觉察,只依稀记得他说要追赶队伍北进打大仗。直到摇篮传来啼哭声,她才蓦然惊醒,转身抱起不满周岁的闺女紧贴在心窝上,任凭泪水如断线珠子般汩汩滚落,口中只是呢喃自语:“怀远,北湖,第三座墓……”
她痴痴地倚门远眺。初夏的阳光饱满而和煦,无边原野正惬意地翻滚着金色麦浪,知了在树梢不倦地叫着:“知道了,知道了……”似乎是陈树胜从遥远战场发回的告慰。
杨延凤黯然垂泪,这情景总唤起她无以自抑的牵挂。解放后,政府给她送来抗日战争革命烈士证,扒了茅屋盖起两间瓦房。杨延凤把结婚时打制的楝木条桌挨东山墙放着,陈树胜的烈士证端放在案头,墙上挂着曾经陪伴陈树胜共浴生死的蓑衣。只是当她费力地摊开血迹沾连的蓑衣卷筒时,惊奇地发现蓑衣上竟挂着三个花瓣样的铜疙瘩,就像村头祠堂屋檐上满载乡愁的风铃。
她决计等小叔子打胜仗回来,领她娘俩去找陈树胜。可小叔子雪中一别再无音讯,村里乡亲都猜测他做了烈士。这年春上,杨延凤卖羊卖鸡筹足盘缠,牵着女儿辗转颠簸到了怀远陈家集。
当地政府派人领她们去了北湖,可那片无名烈士墓全是六座一排,究竟由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数,谁也说不清。娘儿俩只得面对整个坟地行礼祭拜,带着无尽的憾痛怅然而归。
“娘……”一声稚嫩呼唤打断了杨延凤的凝思。女儿同英放学回来了,蹦跳中两条丫辫欢快地舞动着。霎时,10年前的一幕恍如昨日。就在陈树胜闪入雨幕的瞬间,杨延凤突然想起唤住他:“树胜,给娃儿起个名哩……”清风捎来一个清朗的声音——“跟俺一同当英雄,就叫同英!”
此刻,杨延凤将闺女紧搂在怀里,孩子胸前的红领巾映着阳光,让她陡然想到蓑衣上的斑斑血迹。她赶紧牵着同英转到屋后,陈树胜参军前种下的杏树,如今已是虬干挺拔,硕果垂枝。小同英对每年的特殊祭祀很熟稔,待娘扯起衣摆就拣大个的熟杏采摘。回到屋里,杨延凤点燃一炷香,女儿边专注地码放杏果,边喃喃说着:“俺爹,头茬杏儿先给你吃,娘说你最喜欢……”
一阵风吹来,掀得蓑衣上的风铃串儿摇晃相碰,飞扬出清脆的叮咚声。那一刻,纵是坚忍的杨延凤也不能自持地跌坐在地,一声悲怆的呻吟壅塞屋间:“树胜啊,你究竟在哪,咋就不托个梦呢?”
她静静地倚门远眺。又逢冬去春来,一对北迁的雨燕嘤嘤叽叽飞进杨延凤的瓦房,衔泥在椽梁上筑起半圆的巢。仰视着雨燕的忙碌欢乐,杨延凤的心思倏然飘向曾经并肩劳作的田野,那泥土的芬芳、禾苗的呢喃……
“俺娘……”槐树下传来一声急促的呼喊。杨延凤浑浊的眼光远远望去,连呼带跑的同英身后还跟着一个军人。女儿泣涕如雨地说父亲的坟茔找到了,人武部的同志要陪她们同去祭拜。
2014年清明前,在时隔60年后,杨延凤再次来到陈树胜昔日洒血牺牲的故战场。她默默坐在木椅上听着讲解员诉说:2012年7月,怀远县兴建刘胡烈士陵园。在迁移烈士遗骸过程中,西侧数第三座墓葬中,赫然出现一个擦拭机枪枪栓的附件。虽锈迹斑驳但构件完整,根据陈树胜曾任机枪手的身份,文史和军事部门考证后认定这座墓穴就是他长眠的位置。
于是,翠柏簇掩的忠魂圣园出现了非同寻常的一幕。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后,一路靠拄着竹竿、亲人搀扶的杨延凤,突然独自颤巍巍地走到陈树胜墓前,垂头噙泪抚摸墓碑,柔若燕语的喃喃夹带着几分颤抖:“当家的,我们看你来了。找你70年了,你知道吗?!”
……
这个细雨霏霏的春日,汴水之畔的英雄故里,我久久伫立在蘸血的蓑衣前,以几近屏息的膜拜瞻仰这件蕴藏沉谜的烈士遗物。悬挂白墙的蓑衣好似一只展翼欲飞的大雕,3颗棕丝缠绕的花瓣状弹头,宛如一簇蘸染鲜血的石榴花,又似一串随风摇曳的紫铜风铃,在无声地诉说着英雄生命最后的悲壮一跃。
那个阴云低垂的黄昏,机枪手陈树胜卷成圆筒的蓑衣斜挎在背上,眼看战友们遭遇敌人疯狂反扑相继中弹扑倒,英雄在怒吼中一跃起身平端机枪猛烈扫射,罪恶的弹雨就在那个瞬间泻入他前胸。英雄仰身倒地,殷红鲜血汩汩浸漫在蓑衣卷筒中,原本深褐色的棕丝被沾染出斑驳乌亮的紫红。
我在惊愕中追寻匪夷所思的谜底:六颗机枪子弹洞穿英雄身躯后钻入蓑衣,其中三颗遭遇英雄硬若钢铁的骨骼。剧烈撞击中的尖锐弹头,竟如罂粟般绽成冷艳的罪恶之花,最终悲哀而无奈地悬挂在蓑衣的棕丝上。
陈树胜曾任新四军四师三十五团机枪连班长,1944年11月3日于木城战役中英勇牺牲。就在陈树胜悲壮倒下的瞬间,阵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冲锋号,敌韩金山三十二挺进纵队2000余人全部被歼。此役以我三十五团机枪连伤亡最为惨重,刘胡烈士陵园共安葬88位烈士,迄今确定身份的仅有21人。
我谨虔诚地记录其中的一位,以及掩映于烈士荣光背后的伟岸与凄婉。催我感动的是蓑衣风铃的叮咚绝响,那恰似一个平凡女性漫漫70年无悔守望的心语倾诉,抑或是在诠释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蕴与筋骨! (责任编辑 王浩钟)
她愣愣地倚门远眺。萧瑟秋风铺展出遍野枯黄与寂寥,那一刻,仿佛梦境一般,他宽厚的背影骤然消失在稠密如织的雨帘中。
这是1943年深秋的晌午,淮北灵璧一个濒临汴水的山村,倚门眺望的女子名叫杨延凤。丈夫陈树胜早起喝了碗苞米粥就匆匆出门,回来时一身簇新的新四军军装,让农民汉子出落得英俊威武。他说:“我要参军打鬼子去,得胜就回家!”说着,摘下墙上挂着的蓑衣旋风般冲出门。杨延凤看见,村口那棵老槐树下,丈夫的堂弟也穿着一身新军装在等他。
一切都突然得让杨延凤手足无措。直到疾风把斜雨打到脸上,她才骤然感到一阵冰冷彻骨的心痛,泪水和着雨滴簌簌滚落下来。曾经,丈夫披着祖传的蓑衣在春风秋雨中扶犁耕种,而今,他要披着这件蓑衣闯入枪林弹雨,去持枪耕耘这个苦难民族的尊严与安宁。只是杨延凤未曾想到,陈树胜此去将带走她全部的依靠和思念。
她惶惶地倚门远眺。这是陈树胜参军第二年的隆冬,大雪下得铺天盖地,朔风仿佛要把茅屋掀翻碾平。尽管打小就饱受严寒之苦,但杨延凤总觉今年这风雪下刀子般扎人,心底不禁涌起一阵担忧:树胜,你在哪里,那身单褂能抗风御寒吗?
恍惚间,风雪中蓦然闪出个矫健身影,正是与陈树胜一同参军的堂弟。“孩她叔……”杨延凤颤声喊了一句。但伫立雪中的小叔子良久不语,突然扑通跪地,双手递上陈树胜参军时带走的蓑衣,哽咽着说:“嫂子,俺把树胜哥的蓑衣给送回来。俺哥牺牲了……”
多年以后,杨延凤仍不明白,那一刻她缘何竟没有瘫倒。其实,就在小叔子独身出现的瞬间,她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噩耗成真,尽管霎时天崩地裂,但小叔子的话字字蘸血泣泪,刀刻一般深嵌入她心底。
小叔子说,树胜哥到了部队上打仗特勇敢,很快就当上了机枪手。10月里,新四军在怀远陈家集打了场大胜仗。可树胜哥身中六弹牺牲了,战友们把他掩埋在北湖岸边,是第三座墓。
杨延凤如坠冰窖。对小叔子何时离开甚至毫无觉察,只依稀记得他说要追赶队伍北进打大仗。直到摇篮传来啼哭声,她才蓦然惊醒,转身抱起不满周岁的闺女紧贴在心窝上,任凭泪水如断线珠子般汩汩滚落,口中只是呢喃自语:“怀远,北湖,第三座墓……”
她痴痴地倚门远眺。初夏的阳光饱满而和煦,无边原野正惬意地翻滚着金色麦浪,知了在树梢不倦地叫着:“知道了,知道了……”似乎是陈树胜从遥远战场发回的告慰。
杨延凤黯然垂泪,这情景总唤起她无以自抑的牵挂。解放后,政府给她送来抗日战争革命烈士证,扒了茅屋盖起两间瓦房。杨延凤把结婚时打制的楝木条桌挨东山墙放着,陈树胜的烈士证端放在案头,墙上挂着曾经陪伴陈树胜共浴生死的蓑衣。只是当她费力地摊开血迹沾连的蓑衣卷筒时,惊奇地发现蓑衣上竟挂着三个花瓣样的铜疙瘩,就像村头祠堂屋檐上满载乡愁的风铃。
她决计等小叔子打胜仗回来,领她娘俩去找陈树胜。可小叔子雪中一别再无音讯,村里乡亲都猜测他做了烈士。这年春上,杨延凤卖羊卖鸡筹足盘缠,牵着女儿辗转颠簸到了怀远陈家集。
当地政府派人领她们去了北湖,可那片无名烈士墓全是六座一排,究竟由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数,谁也说不清。娘儿俩只得面对整个坟地行礼祭拜,带着无尽的憾痛怅然而归。
“娘……”一声稚嫩呼唤打断了杨延凤的凝思。女儿同英放学回来了,蹦跳中两条丫辫欢快地舞动着。霎时,10年前的一幕恍如昨日。就在陈树胜闪入雨幕的瞬间,杨延凤突然想起唤住他:“树胜,给娃儿起个名哩……”清风捎来一个清朗的声音——“跟俺一同当英雄,就叫同英!”
此刻,杨延凤将闺女紧搂在怀里,孩子胸前的红领巾映着阳光,让她陡然想到蓑衣上的斑斑血迹。她赶紧牵着同英转到屋后,陈树胜参军前种下的杏树,如今已是虬干挺拔,硕果垂枝。小同英对每年的特殊祭祀很熟稔,待娘扯起衣摆就拣大个的熟杏采摘。回到屋里,杨延凤点燃一炷香,女儿边专注地码放杏果,边喃喃说着:“俺爹,头茬杏儿先给你吃,娘说你最喜欢……”
一阵风吹来,掀得蓑衣上的风铃串儿摇晃相碰,飞扬出清脆的叮咚声。那一刻,纵是坚忍的杨延凤也不能自持地跌坐在地,一声悲怆的呻吟壅塞屋间:“树胜啊,你究竟在哪,咋就不托个梦呢?”
她静静地倚门远眺。又逢冬去春来,一对北迁的雨燕嘤嘤叽叽飞进杨延凤的瓦房,衔泥在椽梁上筑起半圆的巢。仰视着雨燕的忙碌欢乐,杨延凤的心思倏然飘向曾经并肩劳作的田野,那泥土的芬芳、禾苗的呢喃……
“俺娘……”槐树下传来一声急促的呼喊。杨延凤浑浊的眼光远远望去,连呼带跑的同英身后还跟着一个军人。女儿泣涕如雨地说父亲的坟茔找到了,人武部的同志要陪她们同去祭拜。
2014年清明前,在时隔60年后,杨延凤再次来到陈树胜昔日洒血牺牲的故战场。她默默坐在木椅上听着讲解员诉说:2012年7月,怀远县兴建刘胡烈士陵园。在迁移烈士遗骸过程中,西侧数第三座墓葬中,赫然出现一个擦拭机枪枪栓的附件。虽锈迹斑驳但构件完整,根据陈树胜曾任机枪手的身份,文史和军事部门考证后认定这座墓穴就是他长眠的位置。
于是,翠柏簇掩的忠魂圣园出现了非同寻常的一幕。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后,一路靠拄着竹竿、亲人搀扶的杨延凤,突然独自颤巍巍地走到陈树胜墓前,垂头噙泪抚摸墓碑,柔若燕语的喃喃夹带着几分颤抖:“当家的,我们看你来了。找你70年了,你知道吗?!”
……
这个细雨霏霏的春日,汴水之畔的英雄故里,我久久伫立在蘸血的蓑衣前,以几近屏息的膜拜瞻仰这件蕴藏沉谜的烈士遗物。悬挂白墙的蓑衣好似一只展翼欲飞的大雕,3颗棕丝缠绕的花瓣状弹头,宛如一簇蘸染鲜血的石榴花,又似一串随风摇曳的紫铜风铃,在无声地诉说着英雄生命最后的悲壮一跃。
那个阴云低垂的黄昏,机枪手陈树胜卷成圆筒的蓑衣斜挎在背上,眼看战友们遭遇敌人疯狂反扑相继中弹扑倒,英雄在怒吼中一跃起身平端机枪猛烈扫射,罪恶的弹雨就在那个瞬间泻入他前胸。英雄仰身倒地,殷红鲜血汩汩浸漫在蓑衣卷筒中,原本深褐色的棕丝被沾染出斑驳乌亮的紫红。
我在惊愕中追寻匪夷所思的谜底:六颗机枪子弹洞穿英雄身躯后钻入蓑衣,其中三颗遭遇英雄硬若钢铁的骨骼。剧烈撞击中的尖锐弹头,竟如罂粟般绽成冷艳的罪恶之花,最终悲哀而无奈地悬挂在蓑衣的棕丝上。
陈树胜曾任新四军四师三十五团机枪连班长,1944年11月3日于木城战役中英勇牺牲。就在陈树胜悲壮倒下的瞬间,阵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冲锋号,敌韩金山三十二挺进纵队2000余人全部被歼。此役以我三十五团机枪连伤亡最为惨重,刘胡烈士陵园共安葬88位烈士,迄今确定身份的仅有21人。
我谨虔诚地记录其中的一位,以及掩映于烈士荣光背后的伟岸与凄婉。催我感动的是蓑衣风铃的叮咚绝响,那恰似一个平凡女性漫漫70年无悔守望的心语倾诉,抑或是在诠释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蕴与筋骨! (责任编辑 王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