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中说:(不听课的)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为此,我告诫自己,我“不做蒙眼人”!
我听课,总是做个有心人。一看,随时观察师生状况;二想,带着问题进课堂,及时思考教学所得所失;三记,随时记载所见所闻所思;四问,问学生感受,问教师所得。
时间长了,我发现很多教师不会听课。他们埋头记录,把课堂过程、师生问答全部记录下来,起承转合,毕现“案”中。但听完课,我请他们谈谈时,他们的关注点往往是飘忽的不聚焦的,随之也就谈不深。就如那天有一位老师上《秋游》,大家从情境创设说到了内容选择,又从语言训练说到了生字教学……正所谓“面面俱到”,但其实“面面俱不到”。这样的听课与评课,能让教师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越来越明朗吗?我提醒教学线的管理者们好好地想一想。在我的提议下,在教导处的坚持下,听课评课“关键问题聚焦观察”的习惯逐渐形成。我对大家说,观课要做“得得派”——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系,每次一小得,最终有大得。我甚至主张,有时无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专注于课堂中的某一些细节,而不及其余,一叶知秋,窥斑见豹。这些细节正是课堂教学的“细胞”,“基因”,既然对细胞、基因的研究是医学的根本,那么,对于作为课堂的细节开展研究,也应能获得有关教学规律或本质层面的启迪与感悟。
由听课的随意感,我关注到我校传统的“每周一课”“青研展台”等教研课的随意性,于是,我提出“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我要求各教研组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教学中的难点、疑点,作为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重点攻克的教研议题。
时间长了,老师们都说,有了“问题意识”,心里似乎亮堂了许多:上课目标明确了,思路也清晰了;听课时,沿着“问题”,仿佛能与执教老师一起经历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师改变了只埋头教书,不抬头看路的教育生活状态。……马克思说“真正的职业幸福来自于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教师,爱上了研究,才会有幸福,才会真正地爱上教育。
校长,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心亮堂起来,让教师知道怎么上课,怎么听课,怎么对待自己的教育生活。做校长,首先做“明师”。
我听课,总是做个有心人。一看,随时观察师生状况;二想,带着问题进课堂,及时思考教学所得所失;三记,随时记载所见所闻所思;四问,问学生感受,问教师所得。
时间长了,我发现很多教师不会听课。他们埋头记录,把课堂过程、师生问答全部记录下来,起承转合,毕现“案”中。但听完课,我请他们谈谈时,他们的关注点往往是飘忽的不聚焦的,随之也就谈不深。就如那天有一位老师上《秋游》,大家从情境创设说到了内容选择,又从语言训练说到了生字教学……正所谓“面面俱到”,但其实“面面俱不到”。这样的听课与评课,能让教师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越来越明朗吗?我提醒教学线的管理者们好好地想一想。在我的提议下,在教导处的坚持下,听课评课“关键问题聚焦观察”的习惯逐渐形成。我对大家说,观课要做“得得派”——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系,每次一小得,最终有大得。我甚至主张,有时无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专注于课堂中的某一些细节,而不及其余,一叶知秋,窥斑见豹。这些细节正是课堂教学的“细胞”,“基因”,既然对细胞、基因的研究是医学的根本,那么,对于作为课堂的细节开展研究,也应能获得有关教学规律或本质层面的启迪与感悟。
由听课的随意感,我关注到我校传统的“每周一课”“青研展台”等教研课的随意性,于是,我提出“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我要求各教研组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教学中的难点、疑点,作为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重点攻克的教研议题。
时间长了,老师们都说,有了“问题意识”,心里似乎亮堂了许多:上课目标明确了,思路也清晰了;听课时,沿着“问题”,仿佛能与执教老师一起经历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师改变了只埋头教书,不抬头看路的教育生活状态。……马克思说“真正的职业幸福来自于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教师,爱上了研究,才会有幸福,才会真正地爱上教育。
校长,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心亮堂起来,让教师知道怎么上课,怎么听课,怎么对待自己的教育生活。做校长,首先做“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