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啊”,某大型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小周无限感慨,她最近有些郁闷。“我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大学学商务英语的她不仅仅是感觉专业不对口,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应付不了广告行业的一些所谓的“潜规则”。
规则
一年的工作经历已足以让小周对一个行业失望。“我就告诉你吧,做广告的,没有哪个不夸大的。”
小周告诉记者:“一般广告的流程是:第一步,选择商品的市场;第二步,研究商品;第三步,估计成本及预算;第四步,选择媒体;第五步,消费者分析;最后一步,企划广告及流程。”
小周介绍到,“一般种类的电视广告,只需要明星或普通演员去拍就行了。至于真正该明星或演员是否用过产品并不在我们职责的范围内。但是,如果是药品类电视广告,组成要素就需要多一些。有名气的明星或者是头衔吓人的专家,伴以编剧事先编好的一套让人听来似乎还算专业的理论,有时往往还需要现场说法的所谓用户。”
明星的话可以,多花代言费就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些权威性专家好请么?当记者提出质疑的时候,小周直接反问到:“你说呢?”
旋即,小周转给了记者一个文档,标题是《电视广告“专家”骗子一箩筐》。正愕然,小周笑道,“网上看到后下下来的,我不怕和你说,现在广告公司中被污染的不少。”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购物的问题产品出现,不少消费者汲取了教训。对电视产品感冒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商家绞尽脑汁,找更大牌的明星代言,找更权威的“专家”说法。对于许多产品成本低廉的企业来说,唯一的大花费就是广告。面对大花费,自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现实中的明星效应,人们看得太多,也多数表示理解。“既然是广告的话,小注点水、夸大其词一些也无所谓,要不搞广告的人赚什么,商家赚什么啊?只要不太过了就成。”一些被采访的人表现得很宽容。
然而,让人惊诧和气愤的是有些演员竟然会去演专家,以权威做广告。或者是有知名演员各处现场说法,全身是病。“你说红网那个帖子引发的事情啊?”小周到底是做过电视购物的,对行业比较关注。该帖揭露,有人一会儿是某糖尿病药品广告的医学专家“孙仕友”,一会是纪念钞广告的钱币专家“孙云”,后来又在一则理疗服的广告中改姓张,之后化身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教授……
如此一个有数不清“身份”的“专家”公然地在电视上频频曝光,众消费者一头雾水。尔后,舆论大哗,一会儿是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教授,给某能量杯做广告,一会儿又成为药酒的广告中的“关教授”的人,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是一个吴姓演员。那些专家原来是一些群众演员,出演数个广告。
如今的小周对类似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她告诉记者,拍广告肯定是要找演员的。至于找什么类型的演员,怎么去找,事先会有策划。小周透露:有的公司专门有一些演员专家,可以长期地维护关系。但小周强调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还是没有找演员去演专家,“我们公司毕竟算是比较大型的、正规的,不至于那么夸张。”“我只是找过演员演患者等等,以前也就直接联系的那些文化公司,但是好久没联系过了。可能最近被曝光的太多了吧,有联系方式的也联系不上了。”
投机利益重于一切,这永远是那些商业进程中投机者牟取暴利的宗旨。投机分子透支了整个电视购物行业的诚信,造成了所谓的一些“潜规则”。
澄清
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出:那些演员都知情么?
小周告诉记者,多数当然是知情的,那些演员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广告,就算没有用过该产品,或者知道该广告宣传得太过夸大,也会为了赚取广告费去接。往往此时,广告公司和商家已经达成一致。据媒体披露,专门有一些人长期扮专家,面对镜头介绍药品头头是道。
昧着良心,牟取暴利,商业竞争之下,那些以身试法的投机企业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诚信度。尤其,是在这本身就不好建立诚信档案的电视购物行业。高额的出场费,或是珍贵的表演机会,一些演员为了名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也有一些演员,按要求演完拿到演出费就完事走人。广告的完成在于我们的后期制作。”小周透露。
小周表示,那些只是她了解到的某些行业内幕。或许有些演员还是存有一些未泯灭的良心,如果被告知只是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介绍疗效、现身说法去表演没问题,但知道是冒充专家以身试法的话就不会那么痛快答应。
这样,也就不排除有些演员完全只是按照广告公司的要求去演,比如去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疗效等等,但之后广告播出来是什么样子,下面被打上什么样的字幕等等,演员是不知情的。在不负责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冠以了专家权威,而事实上,只是一个假专家。假专家往往还比真专家似乎更善于去解释和分析药物的原理,说起话来更流利通畅。
曾经有在电台工作过的人披露了广告行业内幕,电台节目里播出的许多专家都是设置的专门人员,有的仅仅初高中文化程度,经过短期培训就按照要求上岗以专家身份说话。有些节目是直接被商家买断的,而且,热线电话也多是托,给消费者布置的是权威、可靠、热门的假象。
从投机者的角度看,真正的专家的出场费是高于假专家许多倍的。“电视购物本来就有点薄利多销的意思”,有商家这样解释,“再说,专家们太矫情了,也太忙了,请专家很麻烦,要请到真正的专家很难。”
问责
尽管金融危机之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从事广告策划的小周已经决定从该广告公司辞职。“我不适合,不仅专业不适合,性格也不适合。”“广告行业就这样吧”,小周苦笑了,年轻的她已经开始呈现出沧桑感。
虚假广告充斥了大众的生活,谁之过?并且,除了假专家,真专家也可能为钱为名为利信口雌黄。相关人士曾表示,即便是“真专家”的电视广告,工商部门往往也面临监测难、取证难的问题。
我们尊敬的专家满地都是,遍地开花。无论哪个领域,总有专家出来很权威性地“画龙点睛”一笔。百姓爱听“专家”的话,也最容易上“专家”的当。“专家”是一个美丽的光环,光环之下,日常生活已经很困难的患者掏钱买下没有多少疗效甚至有害的药品,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大哥大嫂给父母买下没有任何功效的保健品……
伤财,伤身,又伤心,消费者越来越困惑。专家出来说话时,首先要去辨别专家的真假,如果是真专家,然后要去辨别他说的话的真假,信赖权威迷雾重重。
据媒体报道,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广电总局只对播出广告的内容方面是否违规进行监督,比如性保健品广告和各类性暗示广告一律不得播出,而对于广告中的专家是否是真专家,这个问题要由工商局广告司负责。
中国广告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假专家广告”应该由工商部门查处。中国广告法赋予了各级工商机关是广告监管部门,广告中演员假冒专家、医生、患者,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肯定应该由工商部门来查处。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对类似以专家、消费者等名义在广告中做形象证明的违法广告,工商、卫生、药监部门一直都在监管查处中,每年都有专门针对药品、医疗、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的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
“专家”赚了,医药商赚了,广告商赚了,电视台赚了,可是百姓赔了。最终,无比气愤的消费者,是问责演员还是问责商家?问责广告商?电视台、广电局、工商局?或者是问责社会,问责自己没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落地
无论责任在谁,有一点是肯定的,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电视购物不再可信,这个行业将如何发展?
电视购物行业观察专家温承宇说,“这是一个电视购物行业伪诚信的问题 ,有点欲盖弥彰的感觉。很多有责任心的明星是不接夸大宣传的广告的,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购物广告都是虚假广告。
其实在传统的行业,代言出现虚假学术专家教授的也众多,甚至是央视的日化大广告客户。”现如今,电视购物行业能否健康发展下去,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受到社会公信力的质疑。广告代言人语气夸大、产品质量欠佳、售后服务不完善,是近年来很多消费者的切身感受。令众消费者略感欣慰的是,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布了《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和《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禁止和取缔利用公众人物、专家名义作疗效证明的药品广告的通知》,加大对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的监测检查和查办力度。
“广电总局出台了新的文件。”温承宇介绍说,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局等五部门近日就加强广播电视医疗药品广告监管下发了通知,重申了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医疗、药品广告的“四不准”。“四不准”包括:凡审批证明不符合要求,或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以专家、患者 形象作疗效证明的一律不得播放;凡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及医生与患者进行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由药品生产、经销企业或医疗机构制作 的医疗、健康类资讯服务节目一律不得播放。其中特别强调了严禁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
理论有据了,更需要程序的执行与监督。怎样才能使监管不再流于形式,怎样才能使法制威信不再扫地,怎样才能控制住市场的零乱无序?这是进一步要考虑的问题。电视购物行业的未来路我们不得而知,某些“专家”演员的未来路我们不得而知,未来有多少消费者能真正被保障到合法权益我们不得而知。
规则
一年的工作经历已足以让小周对一个行业失望。“我就告诉你吧,做广告的,没有哪个不夸大的。”
小周告诉记者:“一般广告的流程是:第一步,选择商品的市场;第二步,研究商品;第三步,估计成本及预算;第四步,选择媒体;第五步,消费者分析;最后一步,企划广告及流程。”
小周介绍到,“一般种类的电视广告,只需要明星或普通演员去拍就行了。至于真正该明星或演员是否用过产品并不在我们职责的范围内。但是,如果是药品类电视广告,组成要素就需要多一些。有名气的明星或者是头衔吓人的专家,伴以编剧事先编好的一套让人听来似乎还算专业的理论,有时往往还需要现场说法的所谓用户。”
明星的话可以,多花代言费就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些权威性专家好请么?当记者提出质疑的时候,小周直接反问到:“你说呢?”
旋即,小周转给了记者一个文档,标题是《电视广告“专家”骗子一箩筐》。正愕然,小周笑道,“网上看到后下下来的,我不怕和你说,现在广告公司中被污染的不少。”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购物的问题产品出现,不少消费者汲取了教训。对电视产品感冒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商家绞尽脑汁,找更大牌的明星代言,找更权威的“专家”说法。对于许多产品成本低廉的企业来说,唯一的大花费就是广告。面对大花费,自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现实中的明星效应,人们看得太多,也多数表示理解。“既然是广告的话,小注点水、夸大其词一些也无所谓,要不搞广告的人赚什么,商家赚什么啊?只要不太过了就成。”一些被采访的人表现得很宽容。
然而,让人惊诧和气愤的是有些演员竟然会去演专家,以权威做广告。或者是有知名演员各处现场说法,全身是病。“你说红网那个帖子引发的事情啊?”小周到底是做过电视购物的,对行业比较关注。该帖揭露,有人一会儿是某糖尿病药品广告的医学专家“孙仕友”,一会是纪念钞广告的钱币专家“孙云”,后来又在一则理疗服的广告中改姓张,之后化身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教授……
如此一个有数不清“身份”的“专家”公然地在电视上频频曝光,众消费者一头雾水。尔后,舆论大哗,一会儿是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教授,给某能量杯做广告,一会儿又成为药酒的广告中的“关教授”的人,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是一个吴姓演员。那些专家原来是一些群众演员,出演数个广告。
如今的小周对类似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她告诉记者,拍广告肯定是要找演员的。至于找什么类型的演员,怎么去找,事先会有策划。小周透露:有的公司专门有一些演员专家,可以长期地维护关系。但小周强调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还是没有找演员去演专家,“我们公司毕竟算是比较大型的、正规的,不至于那么夸张。”“我只是找过演员演患者等等,以前也就直接联系的那些文化公司,但是好久没联系过了。可能最近被曝光的太多了吧,有联系方式的也联系不上了。”
投机利益重于一切,这永远是那些商业进程中投机者牟取暴利的宗旨。投机分子透支了整个电视购物行业的诚信,造成了所谓的一些“潜规则”。
澄清
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出:那些演员都知情么?
小周告诉记者,多数当然是知情的,那些演员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广告,就算没有用过该产品,或者知道该广告宣传得太过夸大,也会为了赚取广告费去接。往往此时,广告公司和商家已经达成一致。据媒体披露,专门有一些人长期扮专家,面对镜头介绍药品头头是道。
昧着良心,牟取暴利,商业竞争之下,那些以身试法的投机企业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诚信度。尤其,是在这本身就不好建立诚信档案的电视购物行业。高额的出场费,或是珍贵的表演机会,一些演员为了名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也有一些演员,按要求演完拿到演出费就完事走人。广告的完成在于我们的后期制作。”小周透露。
小周表示,那些只是她了解到的某些行业内幕。或许有些演员还是存有一些未泯灭的良心,如果被告知只是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介绍疗效、现身说法去表演没问题,但知道是冒充专家以身试法的话就不会那么痛快答应。
这样,也就不排除有些演员完全只是按照广告公司的要求去演,比如去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疗效等等,但之后广告播出来是什么样子,下面被打上什么样的字幕等等,演员是不知情的。在不负责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冠以了专家权威,而事实上,只是一个假专家。假专家往往还比真专家似乎更善于去解释和分析药物的原理,说起话来更流利通畅。
曾经有在电台工作过的人披露了广告行业内幕,电台节目里播出的许多专家都是设置的专门人员,有的仅仅初高中文化程度,经过短期培训就按照要求上岗以专家身份说话。有些节目是直接被商家买断的,而且,热线电话也多是托,给消费者布置的是权威、可靠、热门的假象。
从投机者的角度看,真正的专家的出场费是高于假专家许多倍的。“电视购物本来就有点薄利多销的意思”,有商家这样解释,“再说,专家们太矫情了,也太忙了,请专家很麻烦,要请到真正的专家很难。”
问责
尽管金融危机之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从事广告策划的小周已经决定从该广告公司辞职。“我不适合,不仅专业不适合,性格也不适合。”“广告行业就这样吧”,小周苦笑了,年轻的她已经开始呈现出沧桑感。
虚假广告充斥了大众的生活,谁之过?并且,除了假专家,真专家也可能为钱为名为利信口雌黄。相关人士曾表示,即便是“真专家”的电视广告,工商部门往往也面临监测难、取证难的问题。
我们尊敬的专家满地都是,遍地开花。无论哪个领域,总有专家出来很权威性地“画龙点睛”一笔。百姓爱听“专家”的话,也最容易上“专家”的当。“专家”是一个美丽的光环,光环之下,日常生活已经很困难的患者掏钱买下没有多少疗效甚至有害的药品,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大哥大嫂给父母买下没有任何功效的保健品……
伤财,伤身,又伤心,消费者越来越困惑。专家出来说话时,首先要去辨别专家的真假,如果是真专家,然后要去辨别他说的话的真假,信赖权威迷雾重重。
据媒体报道,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广电总局只对播出广告的内容方面是否违规进行监督,比如性保健品广告和各类性暗示广告一律不得播出,而对于广告中的专家是否是真专家,这个问题要由工商局广告司负责。
中国广告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假专家广告”应该由工商部门查处。中国广告法赋予了各级工商机关是广告监管部门,广告中演员假冒专家、医生、患者,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肯定应该由工商部门来查处。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对类似以专家、消费者等名义在广告中做形象证明的违法广告,工商、卫生、药监部门一直都在监管查处中,每年都有专门针对药品、医疗、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的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
“专家”赚了,医药商赚了,广告商赚了,电视台赚了,可是百姓赔了。最终,无比气愤的消费者,是问责演员还是问责商家?问责广告商?电视台、广电局、工商局?或者是问责社会,问责自己没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落地
无论责任在谁,有一点是肯定的,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电视购物不再可信,这个行业将如何发展?
电视购物行业观察专家温承宇说,“这是一个电视购物行业伪诚信的问题 ,有点欲盖弥彰的感觉。很多有责任心的明星是不接夸大宣传的广告的,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购物广告都是虚假广告。
其实在传统的行业,代言出现虚假学术专家教授的也众多,甚至是央视的日化大广告客户。”现如今,电视购物行业能否健康发展下去,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受到社会公信力的质疑。广告代言人语气夸大、产品质量欠佳、售后服务不完善,是近年来很多消费者的切身感受。令众消费者略感欣慰的是,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布了《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和《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禁止和取缔利用公众人物、专家名义作疗效证明的药品广告的通知》,加大对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的监测检查和查办力度。
“广电总局出台了新的文件。”温承宇介绍说,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局等五部门近日就加强广播电视医疗药品广告监管下发了通知,重申了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医疗、药品广告的“四不准”。“四不准”包括:凡审批证明不符合要求,或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以专家、患者 形象作疗效证明的一律不得播放;凡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及医生与患者进行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由药品生产、经销企业或医疗机构制作 的医疗、健康类资讯服务节目一律不得播放。其中特别强调了严禁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
理论有据了,更需要程序的执行与监督。怎样才能使监管不再流于形式,怎样才能使法制威信不再扫地,怎样才能控制住市场的零乱无序?这是进一步要考虑的问题。电视购物行业的未来路我们不得而知,某些“专家”演员的未来路我们不得而知,未来有多少消费者能真正被保障到合法权益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