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门龙钞被利益 集团垄断谁之责
身为在澳门工作生活20余年的澳门居民,自上月12日至17日先后4天到银行排队,卻未能换到1张新出版的澳门龙钞,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但一到珠海拱北地下广场,竟可随处见到叫喊兑换澳门龙钞的交易场面,统一叫价是每100元人民币换一张10元澳门龙年货币(即澳门币),且数量不限。对此,让我感到十分不解:为何澳门居民在澳门发钞银行排队都兑换不到龙钞,而珠海的私人黑市店舖卻可以公开暴利交易,究竟幕后是谁在操纵这一庞大的利益集团?为什么澳门的流通货币,澳门市民在本地不能自由在银行兑换,而内地的黑市交易均能不限数量的成交?这难道就是构建阳光政府的科学决策?希望政府能採取措施,给市民一个合理的说法。(澳门/谭伯)
澳门公务员体制中四重利益
影响了公务员的士气
读贵刊2012年1月号刊发《协调公务员体制中的四重利益关係》文章,反映出澳门特区政府公务员体制存在着人浮於事、效率低的松、懒、散、慢、不作为、养懒人、不负责等问题的根本所在。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中华广场和水坑尾公共行政大楼办事,发现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十问九不知,虽然十几个窗口都是开着的,但很长时间都是无人值班,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称人手不够一句了之。这样的状况不仅在香港见不到,甚至内地也不可能发生,但在澳门的政府部门似乎是最平常的事,用澳门当地朋友的话讲,这就是澳门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特色。正如《协调公务员体制中四重利益关係》文中指出,澳门2/3的公务员是散位(每年续约一次的合同工),他们在前线做着有责无权的工作,拿的待遇卻要比编制内公务员的薪水少30%左右,而那些佔1/3实位的公务员多是拿高薪奉祿,干着有权无需负责、只拍马屁的工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在鱼目混珠,打着所谓爱国的幌子,每年有近半时间在国内搞社会交流考察、吃、喝、从事个人形形色色社团利益拉关係的社交工作,实质上是与特区无关的“调研”互访,这样的情况,在澳门公务员队伍内已司空见惯。这种情况在同样是“一国两制”的香港,可以说是绝对行不通的。我想这应该就是该文作者所讲的澳门政府不是一个强政府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公务员为什么存在着不做不错、少做少错的不作为、不负责的弊病主因。因此,我认为澳门要改变公务员的素质,提高公务员的士气,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切实解决所谓“实位”编制,长短合同工的不平等待遇关係。只有解决公务人员内部的待遇不均,才有可能提升公务人员的士气。(香港/郑一勳)
读《中产幻觉的政策困局》有感
我读了《澳门月刊》2012年第一期的《中产幻觉的政策困局》一文,觉得文章写得很理性,字里行间揭示了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抛开职业声望、学历因素不谈,仅就“中产阶级”本身而论,目前在经济上能达到中产的澳门人还是有一部分的,估计有十几万也有可能,但精神认同上能达到中产的恐怕就微乎其微了,因为中产阶层还要和个人修养、学识等有关,不是单纯的收入就能列入中产的。诚如文章作者所言,收入上的中产更多的是一种幻觉,因为澳门政策上的缺位,致使目前澳门中产阶级还不能健康的发展,当然作者说得还是很客气,或许作者就是政府的一员,所以还是给政府留足了面子,我认为,不客气的说,澳门目前还没有培育中产阶层的土壤和环境。
我觉得,澳门目前根本没有标准的中产阶级,因为不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的澳门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对澳门繁荣的隐忧,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未来、对前途的担忧。这些与澳门单一的经济产业有很大关係的,我认为,单纯靠博彩业来建设中产社会,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所以目前的澳门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充其量只能说目前的澳门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的“富裕阶级”,但依靠博彩业的一枝独秀,澳门的繁荣只能是虚假的繁荣。(澳门/梁志)
澳门的公营机构崇洋媚外
推崇反共书籍已屡见不鲜
记得2009年11月写答辩论文,需到澳门大学图书馆找《澳门月刊》2008年及2009年1月至3月间的相关文章资料。首先图书馆管理员说有,但需要时间去找,我们等了三天再去问,答复卻说没找到,他们会向主管反映。
近期读到贵刊第180期《澳门民政总署、教青局等图书馆推广反共期刊、不摆本地杂志》的文章,让我联想到澳门公职机构在很大范围内,确实存在着崇洋媚外的反共心态。似乎反共书刊是他们推销的义务所在,卻忘了“一国两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事实,回归10余年后至今这些公职机构反共心态仍然十分严重,这令我们求学者觉得有些意外。近日我们几个校友再到图书馆去询问,为何找不到本地出版的期刊,答复竟然是,本地杂志可以自己到书摊去买,图书馆主要以外地的书刊或网络不便找到的书刊为主云云……,这样的解释确实令我们难以信服,难道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澳门政府公立大学的学风?这符合办国际一流大学的理念吗?
(澳门/园园等)
修改基本法应与时俱进
贵刊总第180期发表的《澳门基本法的变与不变》一文的作者,似乎是受50年代内地教育的影响,对21世纪全球的发展,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还未十分准确的了解。在我们台湾居民的眼里,澳门虽然和香港一样,同样也叫特别行政区,但那是名不符实的,包括很多来台湾做学术交流访问的香港朋友和从北京来的知识分子都有同样的观感。理由是澳门回归中国前,在葡萄牙人几百年的管治下只是一个小城,其市民自古以来就不讲究政治待遇,只求两餐温饱,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澳门才没有像《香港基本法》那样写明规定的给予香港市民享有逐渐的民主进程,可以有普选时间表……再加上当今的澳门社会,虽然经过10余年的回归,经济发展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可以说比回归前更共产、更保守、更趋内地化了。我曾经受邀到澳门做了半个月交流,参加过5场小范围的酒会宴请,竟然有3场要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现场就有人私底下说,将国歌当儿戏就是“不恭。可以看出,回归后的澳门是何等的“爱国”了。这样的社会氛围,去谈所谓的要求有民主、普选行政长官、普选立法议员时间表进程,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台湾/冯营中)
当今为官者之另类“隐士道”
过去做“隐士”之为官者,那是条件所限和时局制约,如今的为官者空间大了、权力大了、买官卖官之道已有基本定律。用句时髦的话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反正老百姓既无权监督也麻木了,剩余的是既得利益者,已用不着去得罪人了,反正各自河水不犯井水,都是打着搞活市场的旗号,公开合法地各显神通,按照各自做而不掀的游戏规则去守住自己的地盘,协调平衡身边的基本地盘,就能太平无忧了。因此,当今社会还需借鉴过去那种无谓的“隐士”之道吗?读过贵刊2012年1月号刊发的《中国的隐士道》让我有感而发,当今世界腐败之风,那里还有批判监督可言?希望各位读者能在“隐士道”文中得到一点启发。(新加坡/洪忠)
在澳门感受到了中国
春节文化的温暖
第一次在澳门过春节,看到澳门随处都有张灯结彩的浓厚文化气氛,大街小巷的市民见面都是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中国式花灯、舞龙庆典活动随处可见,大小庙宇人头鼎沸,信徒们虔诚礼拜,祈求新的一年安康顺利等等,活动丰富多彩举不胜数。特别是由澳门政府旅遊局主办的巨龙武狮表演贺新岁活动令我们大开眼界,一班特区政府官员向我们遊客派利是同欢乐,将澳门的春节气氛推向高潮,这是我们在上海几十年都未能体会到的。正如《澳门月刊》发表《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中指出,澳门民间欢庆春节的习俗,既同内地大部份地区相似,又与许多地方不同,颇具自身特色,更多的是能让我们在澳门体会到与内地不一样温暖人情味。 (上海金山/黄宇)
身为在澳门工作生活20余年的澳门居民,自上月12日至17日先后4天到银行排队,卻未能换到1张新出版的澳门龙钞,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但一到珠海拱北地下广场,竟可随处见到叫喊兑换澳门龙钞的交易场面,统一叫价是每100元人民币换一张10元澳门龙年货币(即澳门币),且数量不限。对此,让我感到十分不解:为何澳门居民在澳门发钞银行排队都兑换不到龙钞,而珠海的私人黑市店舖卻可以公开暴利交易,究竟幕后是谁在操纵这一庞大的利益集团?为什么澳门的流通货币,澳门市民在本地不能自由在银行兑换,而内地的黑市交易均能不限数量的成交?这难道就是构建阳光政府的科学决策?希望政府能採取措施,给市民一个合理的说法。(澳门/谭伯)
澳门公务员体制中四重利益
影响了公务员的士气
读贵刊2012年1月号刊发《协调公务员体制中的四重利益关係》文章,反映出澳门特区政府公务员体制存在着人浮於事、效率低的松、懒、散、慢、不作为、养懒人、不负责等问题的根本所在。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中华广场和水坑尾公共行政大楼办事,发现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十问九不知,虽然十几个窗口都是开着的,但很长时间都是无人值班,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称人手不够一句了之。这样的状况不仅在香港见不到,甚至内地也不可能发生,但在澳门的政府部门似乎是最平常的事,用澳门当地朋友的话讲,这就是澳门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特色。正如《协调公务员体制中四重利益关係》文中指出,澳门2/3的公务员是散位(每年续约一次的合同工),他们在前线做着有责无权的工作,拿的待遇卻要比编制内公务员的薪水少30%左右,而那些佔1/3实位的公务员多是拿高薪奉祿,干着有权无需负责、只拍马屁的工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在鱼目混珠,打着所谓爱国的幌子,每年有近半时间在国内搞社会交流考察、吃、喝、从事个人形形色色社团利益拉关係的社交工作,实质上是与特区无关的“调研”互访,这样的情况,在澳门公务员队伍内已司空见惯。这种情况在同样是“一国两制”的香港,可以说是绝对行不通的。我想这应该就是该文作者所讲的澳门政府不是一个强政府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公务员为什么存在着不做不错、少做少错的不作为、不负责的弊病主因。因此,我认为澳门要改变公务员的素质,提高公务员的士气,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切实解决所谓“实位”编制,长短合同工的不平等待遇关係。只有解决公务人员内部的待遇不均,才有可能提升公务人员的士气。(香港/郑一勳)
读《中产幻觉的政策困局》有感
我读了《澳门月刊》2012年第一期的《中产幻觉的政策困局》一文,觉得文章写得很理性,字里行间揭示了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抛开职业声望、学历因素不谈,仅就“中产阶级”本身而论,目前在经济上能达到中产的澳门人还是有一部分的,估计有十几万也有可能,但精神认同上能达到中产的恐怕就微乎其微了,因为中产阶层还要和个人修养、学识等有关,不是单纯的收入就能列入中产的。诚如文章作者所言,收入上的中产更多的是一种幻觉,因为澳门政策上的缺位,致使目前澳门中产阶级还不能健康的发展,当然作者说得还是很客气,或许作者就是政府的一员,所以还是给政府留足了面子,我认为,不客气的说,澳门目前还没有培育中产阶层的土壤和环境。
我觉得,澳门目前根本没有标准的中产阶级,因为不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的澳门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对澳门繁荣的隐忧,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未来、对前途的担忧。这些与澳门单一的经济产业有很大关係的,我认为,单纯靠博彩业来建设中产社会,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所以目前的澳门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充其量只能说目前的澳门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的“富裕阶级”,但依靠博彩业的一枝独秀,澳门的繁荣只能是虚假的繁荣。(澳门/梁志)
澳门的公营机构崇洋媚外
推崇反共书籍已屡见不鲜
记得2009年11月写答辩论文,需到澳门大学图书馆找《澳门月刊》2008年及2009年1月至3月间的相关文章资料。首先图书馆管理员说有,但需要时间去找,我们等了三天再去问,答复卻说没找到,他们会向主管反映。
近期读到贵刊第180期《澳门民政总署、教青局等图书馆推广反共期刊、不摆本地杂志》的文章,让我联想到澳门公职机构在很大范围内,确实存在着崇洋媚外的反共心态。似乎反共书刊是他们推销的义务所在,卻忘了“一国两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事实,回归10余年后至今这些公职机构反共心态仍然十分严重,这令我们求学者觉得有些意外。近日我们几个校友再到图书馆去询问,为何找不到本地出版的期刊,答复竟然是,本地杂志可以自己到书摊去买,图书馆主要以外地的书刊或网络不便找到的书刊为主云云……,这样的解释确实令我们难以信服,难道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澳门政府公立大学的学风?这符合办国际一流大学的理念吗?
(澳门/园园等)
修改基本法应与时俱进
贵刊总第180期发表的《澳门基本法的变与不变》一文的作者,似乎是受50年代内地教育的影响,对21世纪全球的发展,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还未十分准确的了解。在我们台湾居民的眼里,澳门虽然和香港一样,同样也叫特别行政区,但那是名不符实的,包括很多来台湾做学术交流访问的香港朋友和从北京来的知识分子都有同样的观感。理由是澳门回归中国前,在葡萄牙人几百年的管治下只是一个小城,其市民自古以来就不讲究政治待遇,只求两餐温饱,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澳门才没有像《香港基本法》那样写明规定的给予香港市民享有逐渐的民主进程,可以有普选时间表……再加上当今的澳门社会,虽然经过10余年的回归,经济发展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可以说比回归前更共产、更保守、更趋内地化了。我曾经受邀到澳门做了半个月交流,参加过5场小范围的酒会宴请,竟然有3场要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现场就有人私底下说,将国歌当儿戏就是“不恭。可以看出,回归后的澳门是何等的“爱国”了。这样的社会氛围,去谈所谓的要求有民主、普选行政长官、普选立法议员时间表进程,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台湾/冯营中)
当今为官者之另类“隐士道”
过去做“隐士”之为官者,那是条件所限和时局制约,如今的为官者空间大了、权力大了、买官卖官之道已有基本定律。用句时髦的话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反正老百姓既无权监督也麻木了,剩余的是既得利益者,已用不着去得罪人了,反正各自河水不犯井水,都是打着搞活市场的旗号,公开合法地各显神通,按照各自做而不掀的游戏规则去守住自己的地盘,协调平衡身边的基本地盘,就能太平无忧了。因此,当今社会还需借鉴过去那种无谓的“隐士”之道吗?读过贵刊2012年1月号刊发的《中国的隐士道》让我有感而发,当今世界腐败之风,那里还有批判监督可言?希望各位读者能在“隐士道”文中得到一点启发。(新加坡/洪忠)
在澳门感受到了中国
春节文化的温暖
第一次在澳门过春节,看到澳门随处都有张灯结彩的浓厚文化气氛,大街小巷的市民见面都是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中国式花灯、舞龙庆典活动随处可见,大小庙宇人头鼎沸,信徒们虔诚礼拜,祈求新的一年安康顺利等等,活动丰富多彩举不胜数。特别是由澳门政府旅遊局主办的巨龙武狮表演贺新岁活动令我们大开眼界,一班特区政府官员向我们遊客派利是同欢乐,将澳门的春节气氛推向高潮,这是我们在上海几十年都未能体会到的。正如《澳门月刊》发表《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中指出,澳门民间欢庆春节的习俗,既同内地大部份地区相似,又与许多地方不同,颇具自身特色,更多的是能让我们在澳门体会到与内地不一样温暖人情味。 (上海金山/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