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书记,开车慢点,路上注意安全!”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李贤波还记得去年那个傍晚,安岳县朝阳镇红门村2组的潘素琼老大娘拦下他时说的话。谁能想到,此前,他还是个备受质疑的第一书记。
到朝阳镇红门村上任前,李贤波曾担任安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副科级纪检员。从走进村子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种”进了村子,誓要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奔向小康。
“多半就是下来走个过场,‘镀镀金’就回去!”“能帮我们做啥子嘛!”……李贤波记得,2015年8月12日,他刚与乡亲们见面,就被口水“淹”了。
“我是农村长大的,根就在乡土里。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属于‘移植物、’回‘母土’。”李贤波很快调整好心态,熟悉村情去了,他坚信只要能带领大家奔小康,乡亲们一定会理解他、支持他。
此后,蜿蜒崎岖的田埂上,荆棘密布的荒坡中,乡亲们总能看到李贤波的身影。一个月内,李贤波徒步走遍了村里79户贫困户。
一番走访下来,李贤波发现,红门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致富渠道,加上村里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三无一老”村。更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彼时,秋实村里竟还没有一条通村公路。
“全村需要建设1.5公里通村公路,按路面宽3.5米的要求,资金需要近70万元,上级政策是每公里公路只补助25万元,资金缺口近30万元。”“掰扯”着数字,李贤波陷入沉思,这对本就贫困的村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争取项目,是求助资金的最好方法。李贤波和村“两委”的同事们往帮扶部门跑了10多次,终于争取到了修路资金,不仅顺利完成了1.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还规划建设了2.4公里的组道。
新建的3.9公里道路,只是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李贤波下定决心要把“饮水难”的问题一并解决。经过半年努力,他们建成山坪塘6口、蓄水池39口和水井80口,“两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危房改造及卫生室、广播室、文化室、便民服务室等也在全县率先建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李贤波决心把贫困户“从底下拉上来”。可是,扶贫资源这杯“羹”如何分得均,却又成了一个让李贤波头疼的问题。
“李书记,为啥子我没有低保,他得到了呢?”“我家分到的鸡苗怎么那么少啊?”……
要讓乡亲们放心,就得让大家知道每一份资源、每一分钱的用处。李贤波和村组干部在村务公开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只要是村上事,都民主决定,并及时在村上公开公示;设置意见反馈簿和反馈电话,只要村民有意见,随时都可以收集他们的意见;每月定期更新村级财务支出收入情况。”
乡亲们的“不平之声”就这样被一一破解。
致富奔康关键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李贤波和村组干部一致认为红门村应该走“产业兴村、特色立村”的脱贫之路,即以安岳柠檬特色产业为主导,多元化发展小家禽、枳壳、杂柑、粮油、水产养殖等符合红门村实际的优势产业。
2016年,红门村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退出贫困村序列。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收入节节攀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红门村连片规模发展的220亩柠檬产业已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带动群众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以前没有产业没有路,车子进不来也出不去,乡亲们过得憋屈。”摸着越来越鼓的腰包,红门村3组村民刘诗芳高兴地说:“李书记把自己‘种’在村里两整年,现在村里水泥路四通八达,粮食、柠檬漫山遍野,不用到处找钱,钱自己就‘进村’了。”(责编:范吴瑕)
到朝阳镇红门村上任前,李贤波曾担任安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副科级纪检员。从走进村子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种”进了村子,誓要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奔向小康。
“多半就是下来走个过场,‘镀镀金’就回去!”“能帮我们做啥子嘛!”……李贤波记得,2015年8月12日,他刚与乡亲们见面,就被口水“淹”了。
“我是农村长大的,根就在乡土里。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属于‘移植物、’回‘母土’。”李贤波很快调整好心态,熟悉村情去了,他坚信只要能带领大家奔小康,乡亲们一定会理解他、支持他。
此后,蜿蜒崎岖的田埂上,荆棘密布的荒坡中,乡亲们总能看到李贤波的身影。一个月内,李贤波徒步走遍了村里79户贫困户。
一番走访下来,李贤波发现,红门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致富渠道,加上村里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三无一老”村。更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彼时,秋实村里竟还没有一条通村公路。
“全村需要建设1.5公里通村公路,按路面宽3.5米的要求,资金需要近70万元,上级政策是每公里公路只补助25万元,资金缺口近30万元。”“掰扯”着数字,李贤波陷入沉思,这对本就贫困的村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争取项目,是求助资金的最好方法。李贤波和村“两委”的同事们往帮扶部门跑了10多次,终于争取到了修路资金,不仅顺利完成了1.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还规划建设了2.4公里的组道。
新建的3.9公里道路,只是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李贤波下定决心要把“饮水难”的问题一并解决。经过半年努力,他们建成山坪塘6口、蓄水池39口和水井80口,“两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危房改造及卫生室、广播室、文化室、便民服务室等也在全县率先建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李贤波决心把贫困户“从底下拉上来”。可是,扶贫资源这杯“羹”如何分得均,却又成了一个让李贤波头疼的问题。
“李书记,为啥子我没有低保,他得到了呢?”“我家分到的鸡苗怎么那么少啊?”……
要讓乡亲们放心,就得让大家知道每一份资源、每一分钱的用处。李贤波和村组干部在村务公开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只要是村上事,都民主决定,并及时在村上公开公示;设置意见反馈簿和反馈电话,只要村民有意见,随时都可以收集他们的意见;每月定期更新村级财务支出收入情况。”
乡亲们的“不平之声”就这样被一一破解。
致富奔康关键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李贤波和村组干部一致认为红门村应该走“产业兴村、特色立村”的脱贫之路,即以安岳柠檬特色产业为主导,多元化发展小家禽、枳壳、杂柑、粮油、水产养殖等符合红门村实际的优势产业。
2016年,红门村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退出贫困村序列。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收入节节攀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红门村连片规模发展的220亩柠檬产业已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带动群众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以前没有产业没有路,车子进不来也出不去,乡亲们过得憋屈。”摸着越来越鼓的腰包,红门村3组村民刘诗芳高兴地说:“李书记把自己‘种’在村里两整年,现在村里水泥路四通八达,粮食、柠檬漫山遍野,不用到处找钱,钱自己就‘进村’了。”(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