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其中第二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学以及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形成的可能性。本文从两方面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阐述,即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以课余活动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 辅助课堂教学 开展课余活动
学校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阵地。在这里,大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忧愁苦闷得以健康的宣泄,对其思想政治工作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落实。开展高职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势在必行。
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第一,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该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都能得到发展。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 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实物操作或模型, 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 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 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积极发挥指导作用,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去语音室观看一些外国影片,听力片段等,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从视、听、说全方面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感官上的刺激远比在教室坐着单一听讲的效果要好很多。同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我曾针对学生的专业,为其找出适合自己专业发挥的网站,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在网上销售或购物,还有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网络销售模式在网上为自己掘到了小小的一桶金。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鲜活的实例,在大大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之余,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第二,以课余活动为中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桥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开展对学生的第二课堂不失为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同时班级活动也是班主任接近学生、沟通师生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教育专家指出:组织班级活动是教育青年学生的一大秘诀。近年来,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多被网吧所占据,我们不能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沉溺于此,因此,班级活动组织得好,不但有利于学生展示才能、全面发展、升华自我,而且还有利于消解一些不良娱乐习气的涣散作用。
班级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样,就其形式可以分为主题班会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体育娱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主题班会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的为达到某一教育目的的活动。可以分为:各种讲座、座谈会(假期感想)、演讲会(英语演讲三分钟)、辩论会(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读书会(名著选读)、总结会(自我剖析)等等。
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分为:手工作品竞赛、创意大赛、外语知识竞赛等。通过组织一次次的小型比赛,一些心灵手巧的学生脱颖而出。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一幅幅气势恢宏的大字,乃至一些很有创意的小发明,都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起其他同学动手的热情。例如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举行英语演讲赛、英语剧以及普通话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要在场地选择、人员选拔、奖次设定、评判人员素质等环节上要严密组织,最好还要有一个小小的发奖仪式。组织过程大多由学生自己去把握,辅导老师只需进行“宏观调控”,这种“放飞”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体育娱乐活动包括:各种球赛、各类健身操、文艺晚会等。这种活动可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专业共同参与。这种活动的原则一定要体现寓教于乐、提高层次以及有益身心健康。在拔河、篮球赛中学生们全力以赴,充分体现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作为辅导教师最好也能“身临其境”,这绝对不失为一个和学生交流思想、融洽感情的最佳时机。各种活动寓教于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社会公益活动包括:卫生劳动(给社区、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家教咨询服务、到福利院或养老院看护儿童和孤寡老人等。这种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勤恳劳作的服务意识,还可以提炼他们的公德心和爱心。当然有些活动可以收取一定的劳务费,像家教咨询服务这类活动,一些集体活动的劳务费可用于班级活动经费,为下一次班级活动的举办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义工活动,组织班级的一些同学参与进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上的爱心,并让这些同学回去后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将爱心传播开来。
通过开展以上这些活动,同学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欲,不但个人能力、爱好、特长得以发挥,而且也缩小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的空间。
第二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学以及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形成的可能性。但辅导教师要把握好“度”,以免过度的课外活动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其他活动的开展。适时适度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让学生今后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拥有最美的回忆,无悔的青春!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
[2]张承芬. 教育心理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关键词】第二课堂 辅助课堂教学 开展课余活动
学校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阵地。在这里,大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忧愁苦闷得以健康的宣泄,对其思想政治工作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落实。开展高职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势在必行。
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第一,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该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都能得到发展。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 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实物操作或模型, 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 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 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积极发挥指导作用,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去语音室观看一些外国影片,听力片段等,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从视、听、说全方面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感官上的刺激远比在教室坐着单一听讲的效果要好很多。同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我曾针对学生的专业,为其找出适合自己专业发挥的网站,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在网上销售或购物,还有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网络销售模式在网上为自己掘到了小小的一桶金。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鲜活的实例,在大大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之余,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第二,以课余活动为中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桥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开展对学生的第二课堂不失为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同时班级活动也是班主任接近学生、沟通师生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教育专家指出:组织班级活动是教育青年学生的一大秘诀。近年来,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多被网吧所占据,我们不能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沉溺于此,因此,班级活动组织得好,不但有利于学生展示才能、全面发展、升华自我,而且还有利于消解一些不良娱乐习气的涣散作用。
班级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样,就其形式可以分为主题班会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体育娱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主题班会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的为达到某一教育目的的活动。可以分为:各种讲座、座谈会(假期感想)、演讲会(英语演讲三分钟)、辩论会(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读书会(名著选读)、总结会(自我剖析)等等。
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分为:手工作品竞赛、创意大赛、外语知识竞赛等。通过组织一次次的小型比赛,一些心灵手巧的学生脱颖而出。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一幅幅气势恢宏的大字,乃至一些很有创意的小发明,都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起其他同学动手的热情。例如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举行英语演讲赛、英语剧以及普通话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要在场地选择、人员选拔、奖次设定、评判人员素质等环节上要严密组织,最好还要有一个小小的发奖仪式。组织过程大多由学生自己去把握,辅导老师只需进行“宏观调控”,这种“放飞”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体育娱乐活动包括:各种球赛、各类健身操、文艺晚会等。这种活动可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专业共同参与。这种活动的原则一定要体现寓教于乐、提高层次以及有益身心健康。在拔河、篮球赛中学生们全力以赴,充分体现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作为辅导教师最好也能“身临其境”,这绝对不失为一个和学生交流思想、融洽感情的最佳时机。各种活动寓教于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社会公益活动包括:卫生劳动(给社区、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家教咨询服务、到福利院或养老院看护儿童和孤寡老人等。这种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勤恳劳作的服务意识,还可以提炼他们的公德心和爱心。当然有些活动可以收取一定的劳务费,像家教咨询服务这类活动,一些集体活动的劳务费可用于班级活动经费,为下一次班级活动的举办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义工活动,组织班级的一些同学参与进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上的爱心,并让这些同学回去后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将爱心传播开来。
通过开展以上这些活动,同学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欲,不但个人能力、爱好、特长得以发挥,而且也缩小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的空间。
第二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学以及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形成的可能性。但辅导教师要把握好“度”,以免过度的课外活动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其他活动的开展。适时适度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让学生今后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拥有最美的回忆,无悔的青春!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
[2]张承芬. 教育心理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